有人說,ICU,是一個被淚水浸泡的科室。它冰冷、沉重,病人們全身被插滿了各式各樣的儀器或導管,每分每秒都在向死神爭取活下的希望。ICU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是集治療、護理、康復為一體,為重癥或昏迷患者提供隔離場所和設備服務的科室。ICU已歷經了近半個世紀,我國ICU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現國內二級以上醫院必須配備監護室。
脈興醫療是國內首家專注重癥監護(ICU)的大數據AI的企業。在醫療信息化的大浪潮中,鮮有企業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ICU病房中,而脈興醫療通過自主研發的兩大AI+ICU拳頭產品,做了這個領域的“先行者”。人工智能技術與臨床場景如何深度融合?脈興又是如何通過AI平臺實現輔助醫生決策的功能?會后,動脈網有幸采訪到了脈興醫療CEO黃可智、醫學總監陳維仁,就以上問題做詳細解讀。
簡單來說,進了ICU的患者基本上是“兇多吉少”。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患者的每一次數據變化、醫護人員的每一次謹慎用藥,都能起到生命延續的決定性作用。醫療失誤高發,成為ICU的一個重要屬性。此外,在ICU,患者身上用于監測治療的儀器,每天都可產生大量的數據。但檢測到的數據流并沒有被收集起來,只是在特殊異常時發生警報。
失誤潛在的風險大、患者數據量大,如何做到實時有效的監測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實現降低失誤率的同時又不會給醫護人員帶來大量的工作負擔?脈興醫療CEO黃可智告訴動脈網,AI正在有效地解決這些痛點。當下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多是淺層應用,脈興醫療利用AI技術進軍重要醫療場景,可以說是一次另辟蹊徑的嘗試。
在醫療人工智能日益擴張的創業風口中,因行業門檻高,ICU市場將很多企業攔在了門外。脈興醫療之所以敢深入這一市場,在脈興醫療CEO黃可智看來,原因在于公司核心團隊成員所擁有的強大“技術基因”:整個團隊構成中,研發人員占比80%,碩博占比超過50%。
AI+ICU智能輔助決策系統是一款融合了“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知識圖譜、機器學習”三大領先AI技術的智能平臺。產品的核心是通過個性化動態臨床數據實時顯示、AI死亡預測及疾病風險預測,發掘臨床數據價值,構建全閉環智能生態,達到服務ICU醫護人員的決策的目的。在AI+ICU智能輔助決策系統中,兩款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產品:呼吸治療智能管理平臺和急性腎損傷預測。
呼吸治療智能管理平臺是脈興與北京協和醫院MICU共同研發近2年,使用協和醫院5年真實臨床數據,第一階段是運用機器學習技術建立預測模型,對撤機成功率進行預測,目前已在協和醫院部署使用近9個月,預測成功率在90%以上。第二階段的研發重點是構建呼吸機知識圖譜,與機器學習模型相互映射,彌補機器學習不可解釋的缺點,同時知識圖譜可以完成與醫生的智能交互問答及主動推理基于循證醫學的規范化治療方案。
呼吸治療智能管理平臺和急性腎損傷預測通過采集實時數據,提前進行干預,可以及時避免患者病情惡化、減少相關并發癥、降低患者醫療支出、改善患者預后。脈興醫療醫學總監陳維仁表示,除了解決以上問題外,該系統的另外一大突出功能是,能夠輔助臨床科研工作。
結合AI+ICU智能輔助決策系統輸出的數據,為醫生服務的AI科研平臺也由此產生。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實現了數據的利用率擴大化。產品的應用效果顯著:對醫生而言,提升診療水平、降低臨床失誤率、早期預警實現及時診療、防大于治、減少醫療糾紛、提升科研水平。對患者而言,減少醫療費用、提升預后效果、防止過度治療、避免被診療失誤。對市場而言,填補重癥市場上臨床輔助決策系統的空白、為臨床醫生和醫院賦能提升科研和臨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