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人工智能(AI),人們首先會想到將其應用于機器設備,諸如智能音響、智能電視等,實現減少過多的人工干預,讓冰冷的機器能夠與人溝通、更靈活高效的完成工作。但實際上,AI不僅能用于機器設備,也可以應用于網絡,成為解決運營商運營痛點的利器。那么,AI究竟能為運營商網絡帶來哪些變化呢?
“AI會為運營商網絡帶來三個層級的智能化。”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強在華為自動駕駛網絡發布會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是首先是對外服務智能化,實現通信產品、服務的創新和智能化轉型,提升用戶體驗;其次是網絡運維智能化,推動網絡運維及管理等領域智能化,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最后是網絡自身智能化,推動構建動態、靈活、開放的網絡能力和服務,進而賦能傳統行業的智能化升級。
她指出,以5G為代表的下一代網絡和AI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從網絡本身來講, 5G網絡在設計之初,就全面體現了靈活、定制、動態的自動化理念,為AI能力全面引入網絡提供了智能化基礎,利用AI賦能會給通信網絡本身帶來靈活、動態、智能新能力,驅動5G網絡的維護工作由當前以人驅動的被動管理模式逐步向“自動駕駛”的自治管理模式轉變。AI正成為應對5G挑戰的有力工具,全面助力5G網絡的部署、節能和運維。
此外,AI發展需要數據、算法、算力、場景四個要素,而運營商發展AI在場景、數據、算力方面具備三大潛在優勢:“具體來說,首先是場景方面,運營商擁有連接、客服、渠道等多重客戶觸點,網絡、客服、市場營銷等多個應用領域的眾多可規模化應用AI技術的場景。其次是數據方面,運營商擁有人與人、人與物的海量、多樣、高質數據,這些海量的數據將持續為AI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最后是算力方面,大規模“云化”的基礎設施為AI發展提供強大算力,此外邊緣計算為建設高性能人工智能平臺提供契機。”
據介紹,中國移動作為網絡AI化的先行者,從2013年起開始就進行AI相關技術研發和儲備,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研究院自主研發了“九天”人工智能平臺,平臺聚焦電信場景,提供從基礎平臺到AI核心能力的開放服務,并面向垂直行業提供場景驅動的端到端AI應用解決方案及實施保障。
中國移動客服機器人“移娃”,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智能交互系統,每月人機交互量超過2億次,相當于客服人員1000人月的工作量,智能客服的準確率高達93%,截至2018年8月,中國移動客服的機器服務占比已經提升20%,節約大量的人力成本。
中國移動網絡智能運維機器人,以貼近用戶、提升用戶體驗為核心目標,探索中國移動從大量有價值的用戶客服數據出發,通過智能關聯相關網絡數據,利用語音識別、自然語音處理和智能建模技術,打破傳統人工手動分析的方式,實現用戶投訴的自動、智能處理,同時進一步挖掘用戶投訴熱點區域和網絡問題,支撐網絡不斷優化和提升等。
責任編輯;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