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近期投資界備受關注的題材,但其實這并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后“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新基建”概念近期在投資界備受關注,得益于2020年開年以來舉行的高層會議多次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3月4日,政府正式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按理來說“新基建”足以引發市場對于科技創新加速推進的遐想,并且很快帶動一批符合政策導向的科技創新類公司二級市場的表現,但是市場反應滯后性,讓后者暫時落空。
實際上疫情對于科技題材的信心打擊,讓市場到現在還沒有徹底緩過勁來。據Wind數據,截至3月7日,中證科技指數自2月26日以來下跌了7.28%,細分領域的半導體指數跌幅達到16%。
而在3月4日當天,國內芯片設計巨頭兆易創新遭兩家機構合計拋售6.26億元;國產半導體設備巨頭北方華創遭3家機構合計拋售3.89億元,股價大跌6.91%。
其中半導體設備巨頭北方華創近期的市場表現,尤其值得玩味。2020年初到2月下旬,股價從90多元暴漲到歷史最高股價180.15元,直接翻了一番,但是2月26日以后股價又開始不斷下滑,狂跌的勢頭再也止不住。
北方華創漲跌看“操盤手”不如看“基本面”
近期北方華創“跌跌不休”的股市表現,引起了不少股民的討論。有些股民認為這是機構資金大規模出逃直接導致的結果,有些股民則認為這支股票之前被炒得太熱,現在進入了價值回歸期。總之,根由都是機構的“追漲殺跌”。
從短期來看,機構的“追漲殺跌”確實是北方華創近期股價暴漲暴跌的一大幕后推手。
3月5日,在機構資金大規模出逃后的第二天。北方華創公布2019年業績快報,報表顯示其2019年度營收同比增長22.10%,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5.9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2.34%,各項財務指標穩健增長。
出人預料的是,股市對北方華創這份優秀業績答卷的反應非常冷淡。3月5日當天北方華創的股價只略微上漲了4個百分點,3月6日就下跌了2.39%,星期一3月9日再跌8.88%。這說明對于北方華創的優秀業績表現,股市也認可,只是機構不斷出手,市場下行拉力太強。
但是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點,就會發現真正決定北方華創價值的,絕不是這些搞短期投機的“操盤手”而是北方華創自己的“基本面”。要判斷北方華創的價值,就要結合宏觀經濟態勢和公司基本情況來分析。
稍近一些,2019年12月到2020年2月25日北方華創股價從90元左右漲到180元。和兩件大事密切相關。
其一,北方華創2019年通過非公開募股的形式向國家集成電路基金、 北京電控、京國瑞基金三方募集資金20億元的事項塵埃落定,北方華創從12月5日開始密集發布相關公告;
其二,北方華創2019年股權激勵計劃牽涉國企市場化改革,相關事項經過反復論證,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2020年2月22日通過董事會決議。
把時間軸拉得更長一些,可以看到北方華創從2012年到2018年股價長期低迷,其實正是北方華創經營困窘,利潤微薄的六年。
在2010和2011上市的頭兩年里,北方華創的營收增速分別為37.94%和42.67%,扣非凈利潤的增速分別高達74.91%和90.78%,發展速度并不算低。但是好景不長,2012年到2015年北方華創的營收表現一直不佳,扣非凈利潤逐年下滑。
2016年之后北方華創的營收恢復了兩位數的增長,但是2016年和2017年扣非凈利潤分別出現了-2.61億元和-2.08億元的巨額虧損,2018年扣非凈利潤不到1億元。反映到股價上,就是2016年到2018年這三年北方華創的股價在逐步回升,但是速度很慢。
2019年之后北方華創的股價飆升,總的來看是新品、業績、非公開募資20億、股權激勵計劃四大利好共同合力的結果。
其實北方華創非常適合做長線投資,要做長線投資,就應該關注對于北方華創的基本面分析。
從小到大
芯片是5G、AI、IOT的根基,也是“新基建”的根基。在清洗、刻膠、光刻、刻蝕、去膠、離子注入、薄膜沉積等晶圓制造的每一個流程中,都離不開相關半導體設備的參與,所以半導體設備是芯片制造的基石。
而北方華創是國內兩大半導體設備寡頭之一,在“集成電路國產化”的浪潮之中,在“新基建”的風口下,半導體設備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其中北方華創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視。
當我們以更宏觀的視角來觀察北方華創,可以看到北方華創從2001年注冊成立至今坎坷發展的這19年背后,也有國產半導體設備產業從1到10,從小到大的19年崢嶸發展史。
中國半導體產業雖然較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也奠定了自己的基礎。
2001年9月,北京電控整合原國營700、706、707、718、797廠,發起設立七星電子,主營半導體設備及精密電子元件。同年10月,北京電控聯合七星集團、清華、北大、中科院共同出資設立北方微電子,主營高端半導體裝備。
七星電子埋頭發展近十年,到2010年成功登陸A股。上市之后,頭兩年業績表現亮眼。但是當智能手機需求開始爆發,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從成熟制程轉向28nm以下的先進制程時,七星電子沒有趕上這一波技術潮流,直接導致2012年之后的幾年,集團業績表現很差。
危局之下,2015年七星電子開啟與北方微電子的戰略重組之路。2016年這一重組戰略獲得批復,并且重組后的集團引入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京國瑞基金等戰略投資,實現了產業與資本的結合,成為國內半導體設備龍頭。
在2016年之后,重組后的集團平臺化構建愈加完善,發展開始步入正軌,恢復到了兩位數的營收增長速度。
2017年集團正式更名為“北方華創”,形成了半導體設備、精密元器件、真空裝備、新能源鋰電裝備四大子公司平臺,其中半導體設備和緊密元器件依然是北方華創的營收支柱,兩者合計營收占比和利潤占比都超過了99%。
截至2017年,北方華創的12英寸90-28納米集成電路工藝設備實現了產業化,12英寸14納米集成電路工藝設備進入了工藝驗證階段。同時在2018年北方華創完成對美國清洗設備公司Akrion的收購,豐富了自身的集成電路產品線。
2019年北方華創融資20億元,主要就是用于半導體設備的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并且擴產高精密電子元器件。
至此,經歷近20年的坎坷發展,北方華創終于成長為國內涉及領域最廣的半導體設備巨頭,在國內的地位獨樹一幟。
大而不強
北方華創的產品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在半導體設備領域,除了不做光刻機,覆蓋了PVD、CVD、刻蝕機、ALD、氧化爐、退火爐、MFC、清洗機等前道大部分核心設備。這樣完備的產品線覆蓋,不僅在國內絕無僅有,在國際上也極度稀缺,甚至足以對標老牌國際巨頭Applied Materials(美國應用材料公司AMAT.US)。
但是2017年應用材料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中的占有率為23%,銷售額達到145億美元。相比之下,2017年北方華創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有率僅有0.3%,銷售額1.7億美元,還不到前者的零頭。
北方華創市場表現不佳,背后暴露出的,正是其遠未追趕上國際主流先進制程工藝潮流這一尷尬窘境。
早在2016年,北方華創就推出了自己的14納米刻蝕機,2017年之后開始進入客戶驗證階段,但是三年時間過去,北方華創遲遲沒能更進一步。
考慮到國際主流成熟制程已經從28nm過渡到了14nm,先進制程在從7nm向5nm沖刺。如果北方華創的14nm集成電路工藝設備不能盡快進入市場,兩三年之后,14nm制程被國際主流市場淘汰掉,屆時北方華創2012年前后的窘境,很可能就會再次重演。
并且當前北方華創承受的競爭壓力,也不僅僅來自于國際巨頭,國內競爭對手的威脅同樣不容小覷。
做為國內兩大半導體設備寡頭的另外一家,中微半導體MOCVD已經實現大批量供貨,成為國內市場主流。而在芯片制造領域,中微半導體自主研制的5納米等離子體刻蝕機經臺積電驗證,性能優良,將用于全球首條5納米制程生產線。
所以總體來看,作為國內覆蓋產品線最完備的半導體設備巨頭,目前的北方華創涉足領域雖廣,但也只是把平臺做的足夠大,并不具備全面的市場競爭力。
無法逃避的考驗
早在數年之前,國際半導體設備巨頭們就已經開始厲兵秣馬,為即將迎來的科技變革大潮做好準備,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推進先進制程工藝的進步。
隨著先進制程工藝節點從14nm過渡到12/10nm再過渡7nm,工藝越來越復雜,對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中,馬太效應愈發凸顯。
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制程工藝已經從7nm過渡5nm,當前具備5nm制程工藝投產能力的晶圓代工企業只有臺積電一家,預計在2020年第二季度,臺積電的5nm制程工藝就可以大規模量產。
而在臺積電的5nm生產線設備廠商供應名單中,全球排名前五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在臺積電采購中占比達到75%,其實這也是強者恒強的一種體現。
歷年來,全球半導體市場在不斷向頭部集中,到2018年,國際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巨頭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超過96%。
這些巨頭攻略市場的依仗,從根本上來說,是他們用不遺余力研發投入,所筑起的堅固科技壁壘。
以應用材料為例,2010年到2018年應用材料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30.3億美元,年均投入超過14.78億美元。從1998年到2018年這20年間,應用材料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始終維持在15%左右。
結果就是,應用材料不僅覆蓋半導體設備領域非常廣泛,而且在技術上始終領先。到2018年,應用材料的專利數量多達12500多項。
而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普遍起步較晚,一直都在努力追趕這些國際巨頭,其中中微半導體的等離子體刻蝕機成功進入臺積電5nm供應鏈,彰顯其不俗的科研成就。
相比之下,北方華創2019年融資20億元的一大目的就是搞5nm/7nm研發,也就是說北方華創的5nm/7nm工藝設備尚且還處于研發階段,樂觀估計兩三年之后北方華創的相關設備才可以投產。
北方華創目前與國際巨頭間的差距非常明顯,不過留給它追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在集成電路國產化趨勢下,中國大陸迎來晶圓廠建廠大潮。2017-2020年全球新增半導體生產線共計62條,其中就有26條產線位于大陸,隨著長江存儲、合肥長鑫、華虹半導體、燕東微電子等國產晶圓產線相繼建設投產,國內半導體設備需求加速擴張。
但是這些晶圓廠本身面臨者激烈的市場競爭,盡管會傾向于優先使用國產半導體設備。但是如果北方華創這些國產設備廠商與國際廠商產品之間的差太大,這些產商也不可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只用北方華創這些國產廠商的產品。
機遇與挑戰相伴而生
2020年“新基建”風口將起。市場將5G基建及應用、光伏電網及特高壓、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及充電樁、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中心等7大領域歸類冠以“新基建”之稱。
在這七大領域中不缺乏北方華創半導體裝備、真空裝備、新能源鋰電裝備和精密元器件四大平臺的用武之地。
尤其是在5G基建及應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中心這4個更偏重于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領域中,芯片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其市場需求有多龐大不言而喻。作為芯片制造的基石,可以說半導體設備迎來了前所未見的市場機遇。
對于國產半導體設備廠商而言,這樣的市場機遇甚至還疊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以宏觀視角來看,2015年之后,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遷移的歷史潮流已經非常明顯。
首先,中國大陸IC設計、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產業在全球產業鏈相應環節中的占比在不斷提高。
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本身的市場規模在高速增長。
根據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市場首次超過北美和日本,半導體設備銷售額達到64.6億美元,同比增長13%,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第三大市場。2017年,中國大陸仍處于全球半導體銷售第三大市場,以27%的增速達到了82.3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到2018年,中國大陸以59%的增速達到131.1億美元的成績,首度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設備市場,僅次于韓國。韓國2018年的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為177.1億美元,但是同比下降了1%。
在2018年以來的貿易摩擦中,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進行封鎖,企圖將中國大陸科技企業從全球產業鏈中剔除,讓很多企業喪失了對于貿易自由和全球分工產業鏈的信心。但這反而促使集成電路國產化成為潮流,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加速增增長。
對于北方華創而言,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集成電路國產化潮流再加上“新基建”,這機遇來的恰到好處。
2016年到2018年這三年中,完成了重組的北方華創不斷夯實平臺化建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的相關新產品,所以營收高速增長,在扣非凈利潤上也實現了扭虧為贏。
2019年北方華創完成20億元融資,順勢再次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實際上北方華創對于當前的機遇并非毫無準備,在其此前預估中,2020年會進入國行裝備采購的高峰期,之后需求會有所回落,但是國產化率會不斷提高。
所以2020年之后的市場機遇,對于已經有所準備的北方華創來說,正是萬事俱備,又來東風。
不過從更現實角度來看,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在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的歷史趨勢中,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加速成長。對于中國大陸市場,國際半導體設備巨頭一定會越來越重視,問題是面對國際巨頭們的洶涌來襲,北方華創能抗住嗎?
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的大趨勢不可逆轉,但是在市場化競爭中,北方華創缺乏足夠的時間,來彌補與國際巨頭之間的差距。因而北方華創現在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