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人員物資管控、醫療救治、藥品研發、后勤保障、復工復產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3月底,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AIIA)通過梳理基于“人工智能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平臺”(http://ky.aiiaorg.cn/)收集的508個人工智能抗疫案例,編制了《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調研報告》(簡稱《報告》),報告一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反響,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南方都市報、科學網等媒體網站紛紛轉發報道。為進一步挖掘案例價值,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結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研中心的數據優勢,對抗疫案例開展進一步分析,得出了更多觀點信息,供產業界參考。
經過數據匯總統計,目前已收集到的AI抗疫產品案例的生產企業所在地區(基于企業工商注冊地)共覆蓋18個省份,主要集中在北上廣和江浙地區。總體來看呈梯隊效應,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憑借在經濟、政策、人才、產業鏈等方面的天賦資源要素優勢,各項數據遙遙領先。
典型省市分析:北京
北京的抗疫AI產品數量最多,分布覆蓋最為全面,得益于在政策戰略、科研學術、技術產業等方面具備的先天優勢。一是人工智能政策環境較好,北京是發布人工智能相關支持政策最早的地區之一,目前已經形成“政產學研用”較好的產業互動發展模式。二是人才供給豐富,北京聚集著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人工智能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和輸出。三是產業基礎好,傳統的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研發、芯片設計與垂直行業等基礎較好,給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產業基礎。從人工智能企業數量來看,北京的AI抗疫生產企業約170家,既有百度、京東等成熟AI企業,也有曠視科技等獨角獸企業。
典型省市分析:以南京為代表的江蘇省
在此次抗疫AI產品中,江蘇抗疫AI產品數量居第二位,基本覆蓋抗疫各個環節,整體人工智能產業布局完整發展迅速。一是政府積極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近年來江蘇省一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資金投入、人才補貼、企業落戶補助、辦公用地等方面均有優惠政策。二是深厚的人才儲備,江蘇省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機構,后續人才供給充足。三是江蘇省在人工智能的軟硬件、產品、應用上下游產業鏈的布局較為完善,擁有無錫云計算中心、南京大數據產業基地等支撐性基礎產業。除此之外,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的人工智能企業也已具備一定的產業聚集性。
典型省市分析: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廣東省
從此次抗疫AI產品中,廣東省抗疫AI產品數量居第三位,同樣基本覆蓋抗疫各個環節,整體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前景良好。一是為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廣東省相繼出臺多個文件,給予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優先支持。二是廣東省擁有世界上完備的制造業產業鏈,在轉型升級方面有迫切需求,為AI落地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土壤。金融業、汽車業的發達為AI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應用層的支持;電子產品制造業則為AI產業提供了包括云計算服務、傳感硬件、計算硬件等在內的基礎層支持。三是騰訊、華為、中興、大疆科技等龍頭企業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廣東省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企業和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