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是一個可以帶給人們無限遐想的概念。
如果拋開技術成熟度和可行性,大概每個人都可以描繪出一幅極具未來感的智能座艙的景象。比如,在完全無人駕駛的座艙中,人們可以完全自由自在地休息、娛樂、開會……幾乎在完全無感的狀況下,就可以實現高速地出行穿梭。汽車將變身為人們的第二個客廳、辦公室以及臨時休息室等等。
不過,我們必須回到“智能座艙”的現實。完全自動駕駛的普及尚需時日,駕駛位、方向盤估計在近十年左右仍是主流配置。所謂的“智能座艙”,最主要解決的還是“智能駕艙”的問題。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車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興起,作為一個復合型的概念的智能座艙也才在最近兩三年內漸漸火熱起來。
目前,“智能座艙”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也沒有明確的標準。這一概念將涉及汽車本身的輔助駕駛、出行規劃等功能,也涉及車載通信、人車交互、智能網聯服務等新的體驗。
現在幾乎各家車廠都要在汽車里裝一個“你好,小 XX”的智能語音系統,然后這家車廠立刻會宣布開啟“智能座艙”的宏偉藍圖。一位車企老總表示,在公司內部關于“智能座駕”的頭腦風暴會上,員工們設想的功能實在太多了,在實現過程中,有些功能不得不忍痛拿掉,來維護用戶體驗。可以想見,智能座艙的概念大桶,什么技術都可能往里面裝。
那么,智能駕艙的功能有沒有一個合理的演進邏輯?對于用戶體驗,有沒有一個側重點和優先級考慮?對于智能座艙現在面臨的問題和下一步的發展有沒有一個清晰的判斷?這些也許是汽車廠商們需要進行充分地論證和持續地實踐。
拼盤化體驗和偽需求混雜:智能座艙的現狀問題
如果想要短時間了解“智能座艙”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時候,我們可以馬上呈上來一個技術大拼盤:車聯網、全液晶儀表盤、HUD、車載信息娛樂系統 IVI、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ADAS、語音識別、手勢識別、AR、AI、全息、氛圍燈、智能座椅……
但也許在你一一了解這些技術概念之后,可能更加會迷糊,你看你還會發問: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一個“智能座艙”?
如果一套新試卷下來,班里同學都沒有標準答案,那么最簡單的拿高分的方法就是抄班里學習最好的那個同學的答案呀。那智能駕艙該怎么做,由于現在也沒有一個成型的標準,那就向最先進的車廠學習呀。
有車廠采用了中控大屏,那跟隨的車廠也開始走大屏路線,甚至多屏路線;有的推出了車載語音助手,那跟隨者也開始推出自己的智能助手,然后還要加上手勢識別;有的推出了車載導航規劃,跟隨者就要給你推薦餐館、電影院;有的使用了卡片開鎖,跟隨者就要使用指紋開鎖、面部開鎖、手機 APP 開鎖;有的推出疲勞檢測,跟隨者就要開始布滿攝像頭,獲取用戶的盡可能多的生理數據……
拼盤化的智能座艙的功能,讓車企們想象力沸騰,也讓消費者在購買時心動不已。但真正到了現實的使用場景里,可能很多冗余的功能就會變成當年傳統的電視遙控器,90%的按鈕我們都用不到,另外還徒增了造成的成本。
此外,在這些林林總總的智能體驗里,還包含著眾多的偽需求。在車廠的技術工程師與大量的普通用戶中間,橫亙著一個巨大的思維跨越,就是車廠覺得可行的技術就是用戶們一定會使用的需求。
比如說,在盛夏或寒冬,通過手機 APP 可以提前遠程啟動車輛空調制冷和加熱,這是一項非常實用的需求,那么通過汽車來提前控制家居就有點過于“超前”了。之前看過一項可以遠程煮飯的功能。雖然電飯鍋可以遠程開啟,但是得有人先往里面放米吧。
再比如開車時候的人機交互,在現有的半自動駕駛的情況下,駕駛員如果頻繁使用智能服務,進行選餐廳、選座位、支付等大量決策,勢必會增加行駛的危險系數。
車企們除了技術可行、成本可控之外,更要充分考慮駕駛者的認知負荷和駕駛安全體驗。可以說,一切脫離汽車現實使用場景的座艙功能都可能是無用的“偽需求”。
此外,所謂“智能座艙”,關鍵之處在于“智能”,而智能化就離不開軟硬件的迭代與進化。一款汽車作為要使用數年的耐耗品,其搭載的智能座艙服務肯定不會一次成型,也不會一成不變。如果做不到真正的 OTA(Over-The Air)升級的智能座艙,基本就是一個偽智能座艙了。但何謂真正的 OTA?如果是僅僅升級下中控系統當中的 UI 和交互設計,增加一些多媒體功能,就是一種不完全的 OTA;如果能夠實現對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 ADAS 的軟件升級,優化車輛操控體驗,讓車輛能夠“越開越新”,才是所謂的真 OTA。
智能座艙發展出現的現實問題,與其處在發展初期是密不可分的。但這不意味著車廠們可以由著自己的技術“任性”,無規劃地為智能座艙的概念“添磚加瓦”,畢竟車企們現在的日子并不好過。過分地求新求快,如果沒有消費者買單,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循序漸進與全景規劃:智能座艙的進階邏輯
與自動駕駛有著明確的分級標準不同,智能座艙的概念本身就是復合性的和非標準化的,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定義方法。
智能座艙最具未來感的定義就是智能移動空間。業界將其看做是汽車和房間組合而成的一個新的產品品類。汽車有私人乘用車、商務車、貨運車的區分,房子有客廳、酒店、辦公間、商鋪的區分,那么不同類型的汽車產品與不同功能的房屋空間的組合,就將形成全新的產品品類。
日本豐田的 e-Palette 已經有這類新產品的雛形,車內空間已經可以用來進行載客、會議、零售等功能。一個題外話,長期停放在北京地鐵口的那種“早餐巴士車”也就不必如此“尷尬”地趴窩在地鐵口,未來可以在高峰時期經營,過點之后開到寫字樓等地方繼續經營。
另外一種定義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把智能座艙看作是洞察和理解乘客需求,又能滿足乘客需求的一種智能服務系統。有人把這一定義下的智能座艙的最高階段稱之為“無感的舒適”,也就是乘客在智能座艙當中不用為駕駛和出行這件事情操心,還能從這一空間中獲得相應的服務和舒適體驗。
無論是哪一種,智能座艙的成熟形態都是與全自動駕駛相聯系的。那么在無人駕駛實現之前,智能座艙該如何發展呢?盡管詳細的標準難以制定,但我們可以嘗試為智能座艙建立一些“循序漸進”的升級原則和各類全場景的重點規劃。
總體上,智能座艙的服務體驗應該隨著不同級別的自動駕駛的普及而配合完善。
對于 L2 級別輔助駕駛的乘用車而言,最重要的智能座艙體驗仍然是駕駛輔助和出行規劃。通過 HUD、液晶儀表盤、360°行車影像等進行行車數據提示、AR 實景導航和及時路況提醒,減少司機的注意力轉移風險,增加行車安全性,這些將成為智能服務的重點。而到達 L3 級別,則可以為駕駛員提供一些更多的非駕駛服務,可以處理通話、郵件、瀏覽信息、預定購物等進行更多人機互動的體驗;而到達 L4、L5 級別,人們再無需駕駛需求,這樣就可以進行完整的智能座艙體驗。
其次,可以根據不同類型汽車的使用場景提供不同的智能座艙服務。比如說私人乘用車與共享出行、商用車的不同,前者更注重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和偏好設置,用戶數據的收集維度更多,提供的服務體驗也更多。而共享出行、商用車,則更注重車輛基本的平穩性和安全性,由于乘坐人較多,對車內的氣味、空氣循環以及消毒更為注重,同時對個人隱私也更為注意。
另外,還可以根據用戶使用車輛的全部場景,提供不同的智能體驗。比如在使用車輛的前、中、后的交互體驗;比如覆蓋不同位置的駕駛體驗,像司機駕駛位置,盡可能提供關鍵行駛信息,同時也要做好司機身體情緒狀態的監測;比如增加車內、車外的空間體驗等。
現在的智能座艙體驗,離開安全駕駛去談功能的豐富性和領先性,都是一種不負責任。
盡管很多技術正在涌現和成熟,但是跨越式地采用過于激進的技術,也許只能體現車企的“技術營銷”的實力,卻并不能夠真正擊中消費者的需求痛點。
那么,站在 2020 的當下,智能座艙正迎來哪些技術發展和產業機遇呢?
細分場景深耕:抓住當下技術重點與產業機遇
去年的情人節,特斯拉在對電動車進行的 OTA 中,推出了一項“Dog Mode”的新功能。這一功能就是在車主單獨把寵物狗留在車內,交給特斯拉照看。特斯拉在關閉狀態下也會提供合適的空調溫度,并通過中控屏提醒路人,車內寵物處于照看之下。如電量不足以支撐空調運轉或狗狗出現焦慮狀況,車輛會發出信息,提醒車主盡快返回照看。
這樣一個貼心的“營銷”事件,很好地詮釋了當前智能座艙的新應用場景。一、電動車的特點可以讓車輛產生新的使用場景;二、車內的感應器和中控設備可以很好地了解和滿足車內的使用需求,三、智能網聯可以和車主進行實時互聯互通。
結合當前 4G/5G-V2X、AI 以及自動駕駛的發展現狀,融合這些技術的智能座艙,可以在以下技術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力,并同時形成相應的產業發展機遇。
一、車載可視化屏幕的應用。未來包括“液晶儀表、HUD、中控屏、后座娛樂、方向盤、車窗”等一機多屏將成為汽車的標配。而當前主流的配置主要還是面向駕駛位前排的液晶儀表盤、HUD 以及中控大屏,主要增強駕駛者的安全駕駛體驗和出行導航的需求。其中 HUD 和 AR 導航憑借其提升駕駛安全性和多功能顯示集成,成為接下來車企重點發力的技術。
二、人車交互的智能增強。目前帶有智能座艙屬性的量產車輛已經在車內引入大量的攝像頭和麥克風等傳感器。隨著感知層面的硬件加持,語音交互、手勢交互,駕乘者狀態感知等技術也將得到更多地應用。
三、車聯網的繼續深入發展。手機與汽車的互聯仍然是當前的主流趨勢,通過手機遠程操控汽車的一些預定功能,將會為出行帶來極大的便利。而通過車載屏幕實現更多的互聯網應用,則早已是互聯網企業爭相角力的戰場,而車與智能家居的互聯互通,還需要成熟應用場景的出現。
四、輔助駕駛系統的安全性提升。利用遍布車身的傳感器和攝像頭,實現自動駐車、自動泊車、AI 安全輔助駕駛以及車輛防盜防損等檢測等功能。
此外,在智能車載硬件的改造上,比如在方向盤、安全帶、座椅等增加生物傳感器,來監測駕乘者的身體狀況,并提升其乘坐的姿態、溫度和舒適度等指標。
整體上來說,智能座艙的普及,一方面得益于汽車硬件的增添和技術提升,一方面得益于智能軟件的應用,特別是語音、面部、手勢識別等 AI 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車聯網的軟件系統的豐富。而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又會給眾多廠商帶來相當多的細分產業機會。
當前,智能座艙的發展還處在初級的爬坡階段,智能座艙的體驗還未真正被大多數駕駛者所體驗。但隨著以上這些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更多的大眾級車型也將開始應用這些智能體驗的“黑科技”了。
而智能座艙的服務,也并非要用多多益善的邏輯。畢竟普通用戶更在乎汽車的性價比。贏得用戶買單的關鍵,應該以用戶的真實需求體驗為出發點,盡可能將當前駕駛者的高頻體驗做到極致。
智能座艙是一個不斷發展升級的概念。在當前階段,車企們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不用盲目跟風,也不用過分求新,與自身車型的特點做好深度結合,控制好軟硬件的更新節奏和成本,也許才是在這個高風險時期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