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Alpha Go橫掃圍棋界人類高手以后,AI已然成為炙手可熱的名詞,進入各行各業的廣告語。然而事實是,沒有哪個領域比農業更需要和渴望AI。事實上,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專家系統技術就開始應用于現代農業領域。
眾所周知,人工智能運用農業領域,可以解決各國目前在農業上所面臨的困境。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最新的指導各國政府報告中明確表示,世界上土地管理、農業生產方式必須做出改變,以遏制全球變暖。2007-2016年期間,農業、林業和其他土地利用活動占人造溫室氣體凈排放總量的23%。當把食品生產前和生產后活動也算入時,這一比例上升到37%。
氣候變暖將導致了更多的熱浪,干旱和強降水,以及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加頻繁,全球糧食供應鏈將受到更多的破壞,從而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并增加糧食不安全和饑餓的風險。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超過90億,盡管人口較目前只增長25%,但是由于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對糧食需求量將增長70%。與此同時,全球又面臨著土地資源緊缺、化肥農藥過度使用造成的環境破壞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耕地增加農業的產出,同時保持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作為解決方式之一,展示出了其強大的實力。
愷易物聯網根據報道發現,農業中AI的一些流行用例包括預測分析,機器人技術,無人駕駛飛機和自動農用車。根據農業應用,作物保護,天氣預報,農業機械自動化和牲畜生長監測是成功實施人工智能的領域。
雖然人工智能改變世界,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但是人工智能的研發成本相當高。
曾有報道稱:某新三板掛牌科技公司一年虧損超過1.2億元,主要原因是公司人工智能項目投入過大。人工智能類創新型項目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性人才成本居高不下,投入較多;優勢產品加入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提升性能,研發成本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