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加速了資本經濟海浪的退潮,大批裸泳者被迫上岸:美股大崩盤、中概股被做空、投資巨咖軟銀集團跌落凡塵……
一切都發生的都太快了!
然而,真正令人始料未及的卻是 AI 科技浪潮還未到巔峰之際,就有媒體爆出投資人已經很長時間不看 AI 項目了,而且作為一度被評為全球最有前途的全球知名 AI 芯片企業,Wave Computing,而今也正面臨即將破產重組的窘境,成為疫情中第一家申請破產的 AI 明星公司。
至于這一悲劇產生的背后,是資本博弈的錯?還是過度神化 AI 的禍?答案也許并不是一兩句就能說得清楚的。
AI 芯片企業的暗淡,獨角獸的縮影
早在申請破產前,Wave Computing 其實是一家名副其實的 AI 芯片明星企業。
2008 年,借著人工智能的風口,Wave Computing 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正式成立,而后 2018 年,這家 AI 計算領域備受關注的獨角獸,還因收購了硅谷老牌名企 MIPS,曾一度認為會對 Intel 與 ARM 造成沖擊。
而諸多技術榮譽加身,也讓 Wave Computing 在資本市場上如魚得水。2018 年年末,Wave Computing 宣布完成 8600 萬美元的 E 輪融資,也正是這一次的融資,締造了他超 2 億美金的融資神話。
但好景不長,2019 年的兩次 CEO 人事變動,讓他失去了大半民心。不僅如此,產品故事過于夸大,與英偉達、Graphcore 相比,Ware 的芯片幾乎沒有什么優勢,無造血能力、無落地場景的現狀,也讓 Wave Computing 再難以博得投資人的歡心。
積壓已久的重擔,讓他終于在「疫情」這最后一根稻草的飄落后倒下。然而,Wave Computing 的淪陷,其實對行內人來說并不突然。
2017 年李開復曾公開預言:AI 項目是今年上半年開始的,融資差不多夠 18 個月花,明年底估計有一批公司倒掉。
而 IDG 資本合伙人周全也曾坦言:過去一兩年,人工智能項目受到資本追捧,但很多 VC 項目其實 IPO 的價格,極其不合理。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泡沫將在 2019 年破裂,一些沒有造血能力、沒有落地場景、沒有收入的人工智能公司會首當其沖。
2018 年,資本市場遭遇寒冬侵襲,果不其然第一批中小 AI 創業公司受到影響,「資本斷血」讓他們舉步維艱,最終默默退場。
然而這還只是開始,真正可怕的還在后面。
雖然很多許多明星 AI 企業,由于自身根基和備受資本青睞,能幸免于 2018 年的資本寒冬之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明星企業也逐漸疲態盡顯。
Wave Computing 的倒下,就是典型的一例。
據相關研究顯示:90%的 AI 企業不知盈利為何物,且大批企業營業收入不足兩億。這也就意味著,自 2018 年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至今,造血仍是這個行業的普遍問題。
影響造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莫過于那些真的擁有領先算法和技術的 AI 企業,卻由于難以找到應用場景,難以發揮自身價值,最終導致融資失敗走向滅亡的悲劇。
然而,這些理由仿佛并不足以支撐起 AI 企業大量死亡的論點。那么在造血難,場景無落地等表象的背后,究竟還隱藏著怎樣的玄機呢?
獨角獸的輝煌,AI 企業的眾生相
有不少人認為,AI 行業之所以會落得如此尷尬境地,根本原因是因為其身后瘋狂跟進的資本泡沫。但是這個答案顯然并不能讓人信服,畢竟一個巴掌難成氣候。
拋開少量「實至名歸」的技術外,國內許多的 AI 技術都是有名無實。
就好像現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智能家居,各大硬件只要前面帶上“智能”,瞬間鳥槍換炮,逼格檔次全升級。
不僅如此,早些年,風靡一時的機器人與虛擬機器人的節目表演,也被爆出大多都是由人工操作等完成的。就連 AI 神話「機器人公民」索菲亞也沒能逃離厄運,一度被專家指出「她」不過只是一臺人形音箱,這一系列的負面新聞讓 AI 技術一次又一次的蒙上陰影。
如果說前幾者皆為誤會,那么現仍舊在偽概念中打轉的智能汽車,又該如何來解釋其技術智能呢?
盡管目前的智能汽車還未能實現像大黃蜂那樣耍酷、撩妹加變身,但至少也不應該是現今這副偽智能的「挫樣」吧?
市面上的“智能汽車”技術解決方案,不外乎就是各種嘗試用各種大屏、功能、配置,想方設法地替換掉手機,最終呈現為車載系統消費,車載影音娛樂、智能規劃路線等產品形態……
但這種偽需求所打造出來的智能,意義究竟何在?是覺得手中的手機太小?還是躺在床上玩手機不香?
明明一個車載支架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什么非要冠上「智能」的名號?這哪是智能汽車,明明就是變相的智商稅。
另外一個就是估值超十億美元的「語義識別」公司,其賣點就是用戶對其說一句話,然后設備就會回復你,親戚關系、成語接龍、星座運勢等一系列言語屬性,意義何在?除了烘托了國人人傻錢多外,一時間真的說不出個所以然。
其價值真的值那十億美金嗎?當然不值,然而這樣的企業并非個例。
有相關機構曾對一百家人工智能創業企業進行考察,考察后發現,在 98 家企業填報的估值數中,其總數高達 1014 億人民幣,這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均值為十億人民幣左右。
是什么讓 AI 公司估值如此之高?
2016 年的那場人機圍棋大戰,讓 AI 成為了那是最熱門的話題。緊接著,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局,不管是百度的 all in AI,還是騰訊的 AI in al,更或是華為的全棧 AI 策略,都將 AI 一步步推上了神壇。
那些年資本對于人工智能的瘋狂程度,絲毫不亞于如今日夜守在微博上為愛豆打榜的你。彼時的創投圈所聊的話題總是離不開 AI,很多不明所以的 PPT 文稿,只要在前面加上一個「AI」做前綴,就可以拿到一個不錯的估值。那些所謂領跑的 AI 公司不是剛融資完,就是在籌備融資的路上,融資金額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以成立于 2014 年的商湯科技為例,2017 年年中,商湯科技宣布完成 4.1 億美金的 B 輪融資,足足比 Wave Computing 的記錄高了一倍,創下了當時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單輪融資金額最高的記錄,同年其年估值暴漲 20 億美金。
次年,獲得阿里領投的 6 億美金 C 輪融資,再次讓他創下了記錄,一個月后再次獲得了 6.2 億美金的 C+融資,四個月后,再次獲得軟銀的 10 億美金的融資,其估值,一路狂飆直升 60 億美金。
資本的大量涌入賦予了 AI 非同凡響的神力,讓創業者更加看好人工智能的未來,大規模人潮的涌入,自然很容易引起投資者興趣。
其次,真正的人工智能并不是快餐,它需要長期的技術服務沉淀、才能創造真正的商業價值,但是大多數隨風入局的創投者沒耐心、不專業,為了獲得更大的融資,他們開始嘗試用新瓶裝舊酒的方式,來制造大量偽 AI 技術。
許多偽 AI 技術的初登場,總能唬住許多人,商業化盛景仿佛真的近在眼前,前期的效果很容易吸引更多創投者入局,從而產生更大的估值泡沫。
然而,無論他們的估值多高,都會被時間像剝洋蔥一樣,將包裹其上的「噱頭、造假、亂象」一層層揭開,被神化已久的 AI 也正在被遲到的現實一點點推下神壇。
時至今日,已經近 18 個月沒有新的融資商湯科技,現狀仿佛也很窘迫。前不久有消息稱,商湯科技推遲了今年在香港進行 7.5 億美金的首次 IPO 計劃,轉戰私募市場,想要尋求 5-10 億美金的融資。此前累計數十億的融資,仿佛并不足以支撐起他的消耗能力。
眾多周知,2019 年作為獨角獸的公祭年,疫情的沖擊讓仍存活著的獨角獸們在 2020 年里繼續瑟瑟發抖,而當初那些打著新模式、新技術、新產業旗號的 AI 公司,而正因為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性,而變得步步為營了。
畢竟,經歷了資本經濟嚴冬的洗禮,投資者越來越趨于謹慎,這一現象直接導致沒有造血能力的 AI 企業死于資金鏈斷層。這也就意味著,即將倒下的 Wave Computing,只不過是眾多 AI 創業公司所組成的多米諾方陣中的一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