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韓國將以日本此次的措施為契機,意外加快了本國半導體產業核心材料、零件、設備的研發速度和競爭力,打了日本一個措手不及。
韓國被日本“逼上梁山”
韓日貿易巨額逆差的主要問題是技術差距,韓國半導體和顯示器產業規模雖然不斷擴大但在關鍵領域依賴日本,而且多是需要長時間技術積累才能生產的零部件和材料產品。
韓國統計廳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韓國進口的日本制造業原材料比例為15.9%,與2010年同期25.5%的比例相比下降近10%。
從2014年一季度開始,中國超越日本成為韓國制造業原材料最大來源地。今年一季度來自中國的原材料占韓國進口總量的25.8%,遠超第二位日本的15.9%。
雖然日本原材料總體比例在下降,中國的原材料也在替換,但在一些需要高科技的核心原材料方面,即使日本的價高,韓國也無法找到替代來源。
管控逆襲從支援開始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基于上月發布的制造業復興戰略,進一步細化了關于材料、零部件、設備產業的投資方向。去年起十年內對半導體材料、零部件、設備研發投入1萬億韓元,約合58億元人民幣。
至于普通材料、零部件、設備,政府正在對從2021年開始的6年內投入5萬億韓元的方案進行可行性調查。
韓國政府每年將投入1萬億韓元,積極推進支柱產業所需材料進口渠道的多邊化,提高國內生產競爭力。產業部計劃在本月內提出加強國內零部件材料競爭力的具體方案。
去年三星電子DRAM的銷售額為437億4700萬美元,市占率為43.9%;SK海力士也緊追在后,銷售額達294億900萬美元,市占率為29.5%。
也就是說,這兩家韓國企業在全球DRAM市場占有率高達73.4%。此時DRAM榜單中再無日本廠商身影,韓國從日本手中拿過了DRAM的交接棒。
1993年時韓國半導體設備國產比例僅8%,2007年提升至20%,2015年時已來到約30%,2017年達到33%。
成果明顯提升數倍
在5月11日召開的韓國第二次后疫情產業戰略會議上表示:雖然自2019年7月以來,日本加強管控對韓國出口半導體、顯示屏相關的三類材料:氟聚酰亞胺、EYV光刻膠、高純度氟化氫”,而韓國不僅完成了實質上的穩定供給,自去年8月以來一直致力于強化材料、配件、設備中嚴重依賴進口的100類產品的競爭力,同時把庫存水準提升至以往的數倍。
針對日本限制出口的三類產品,韓國不僅代替日本從美國、中國、歐洲采購,且致力于實施吸引外資企業加大對韓投資、擴大韓國企業的生產等措施,從而獲得了實質性的成果、實現了穩定的供貨。
就半導體生產工藝中用于蝕刻的氟化氫而言,已經有多家韓國企業正在新設或者增設量產工廠、確保產能,以充分滿足韓國國內企業的需求。
日本防流失開始拉攏巨頭
日本半導體零件、裝置等優勢企業正在流失,在國內建造最強工廠可以預防并改變這種情況,日本經產省對國內技術空洞化有強烈的危機感。
日本經濟產業省正在討論引進世界大型半導體制造商進駐日本,為了促進本國半導體材料企業的回歸,計劃啟動外資引進項目。
日本經產省正推動引進世界大型半導體企業的生產及研發基地,初步目標是美國英特爾和中國臺積電等,采用本土制造商提供的零件和裝置,最終促成日本半導體零件及設備制造商的回歸。
實施該項目的直接原因是日韓問題,由于日本具有競爭力的材料制造對韓國三星等制造商的依賴已十分明顯,而且近年來中國的供應商影響力也很大。
不過早在去年,美國政府就與英特爾和臺積電進行接觸,希望后者能夠把更多規模的晶圓代工工廠放在美國本土,美國將為這些工廠提供更多的稅收優惠,但后來臺積電沒有做出正面回應。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還與英特爾進行了談判,希望后者在美國建廠造芯片,目前雙方還在溝通當中。
看來,日本將要面臨的是“外焦里嫩”的窘境,從硬氣地管控到如今的顧慮,日本的底氣逐漸消散。
結尾:
韓國整體產業政策模式有一個制度背景,就是基本上不鼓勵合資政策,其目的就是要防止技術鎖定,防止國內企業太依賴于國外的技術。
可以說,韓國半導體逆襲的背后,是市場化力量的成功,也是三星構建以三星為核心、上下游韓國企業共同打造及構建重點扶持、長期計劃所得來的成功;在此過程中,三星、政府、高校乃至許多奮斗在一線的工程師、研究員,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