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王新哲指出,大數據是新時代的“數字寶礦”,是當今世界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大數據與5G、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結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經濟發展的模式,重塑了全球產業鏈分工。
動態黑色音符
近年來,我國數據產業發展環境日益完善,融合應用不斷深化,數字經濟量質齊升,對社會經濟創新驅動、融合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但現實情況中數據分析教育培訓領域的發展仍存有很大空缺與不足。
當下,大數據市場上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分布不均。據《大數據藍皮書:中國大數據發展報告No.3》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31個省份“大數據發展指數位居前十的省市分別是:北京、廣東、浙江、上海、貴州、江蘇、重慶、天津、山東和河北。”
不難看出,像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相對會很容易找到合適的數據領域人才,而一些二、三線的城市想要發展大數據,雖然有當地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但最困難的卻是無法第一時間去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在國內市場,這一類現實情況無疑是普遍存在的。
教育培訓——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整個數據分析人才需求市場規模是非常大的。現在,大部分銀行與電信運營商都已經建立了大數據架構和大數據中心,均為擁有海量數據的大企業。
針對校企合作方面,教育培訓可以對整個大數據產業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它就像助推器一樣,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與高校進行深度融合,到高校內部開設就業培訓班,不僅可以幫助在校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也可以幫助學校提升就業率,同樣也能為當地企業培養出合適的優秀人才。
教育培訓是一個公益和商業相結合的事情,它培養的人才不僅對企業、高校和培訓者是有益的,它更是提升整個社會人力市場的資本。
數字化分析、大數據——伴隨AI共生共存的趨勢自2015年9月5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大數據發展正式成為國家戰略。
2019年4月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電子競技運營師、電子競技員、無人機駕駛員等13個新職業信息。
這是自2015年版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這13種新的職業里有三類跟大數據分析相關或間接相關的新職業,它們分別是: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和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
從大數據被列為“國家戰略”,以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落實并具體推進來看,可以看出大數據是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數據分析與AI作為當下比較熱的領域,AI的核心就是其算法理解能力,數據分析決定了它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施AI的具體應用。
互聯網作為當今社會的大趨勢,互聯網只能算是“開胃菜”,AI才是“正菜”。確切來講,AI這個“正菜”有兩個特點:第一,數據是它的原材料;第二,數據分析則是它的引擎。如果把AI比作是未來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大趨勢,那么數據分析、大數據就是伴隨著AI共生共存的一種趨勢。
若想在數據分析教育培訓大市場里有大作為,相關培訓企業必須要有足夠廣的課程資源分布能力,不僅針對業務數據、數據挖掘,也涉及金融風控領域,及醫療領域里的數據建模,還要包括互聯網,游戲和電商等領域。
面對國內目前在數據分析領域方面的相對滯后,行業不僅需要數據分析方面的權威認證,同時專業技術領域仍要做到與市場接軌。站在大數據時代浪潮發展前沿,對如何看待“人才標準”的制定,責任重于泰山,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