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復盤今年兩會代表們提到次數最多的詞,"新基建"一定占其一。
它熱到幾乎所有科技大佬們都選擇同一時間為其吆喝,幫其站臺。
騰訊馬化騰說,應把新基建加快延伸到醫療衛生領域。
百度李彥宏說,應加快建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加快產業智能化。
聯想楊元慶建議,應全面推動新基建和智慧經濟建設。
360 周鴻祎建議,應盡早構建新基建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制定國家 5G 安全戰略。
......
新基建到底有何魅力獲一致力挺?它所撬動的盤子究竟有多大?
說到新基建,自然就繞不開老基建,兩者些許相似,又有本質不同。
如果說老基建是鋼筋、水泥、修路、鋪橋、蓋大樓;新基建就是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
前者若是一條泥巴路,后者就是一車好瀝青,鋪上壓實后,來晚車輛走得更穩、更快、更安全。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
新基建再新,也得基于傳統產業做技術升級,要不然就是茫然瞎談耍流氓。
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十年前,美帝于天下之先,按下 4G 商用啟動鍵,之后的故事便是你們所熟知的那樣:
移動互聯網病毒式風靡全球,Apple、Facebook,Snapchat、Salesforce 等大廠相繼崛起,直接為美國帶去了超過 1 萬億美元的收入。
今天,5G 話語權爭奪戰再次打響,意味著另一個超萬億美金的潛力市場又將被直接喚醒。
屆時,人機協同、VR、機器人、自動駕駛、AI 安防等領域也定會出現一批新的巨頭,引領全球。
而價值萬億美金的 5G 市場,只是新基建七大重點布局的領域之一。
新基建市場到底有多大,你自己腦補。
科技巨頭相繼重倉下一個智能時代
燈光已逐盞調好、舞臺已鋪設完畢,就等藝術家們登場開掛。
精明的阿里、騰訊們聞風之后自然也懂得借力使力。
今年 4 月,阿里豪擲 2000 億,宣布未來三年猛攻芯片、服務器、云操作系統等新基建領域關鍵技術。
阿里之后,騰訊也選擇重倉。
5 月 26 日,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大手一揮:5000 億!騰訊選擇新基建作為切點強攻下一個智能時代。
互聯網巨頭之外,多家 AI 安防名企也在新基建戰場上獻策獻力。
新基建面向的是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
其中的 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領域與智能安防行業關系密切。
佳都:重倉智慧城市,加碼城市大腦
老基建的重點是鐵公基等項目,國企是主角、民企是配角。
新基建的重點在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民企是主角、國企是配角。
一方面,技術趨勢了然于胸;另一方面,政策走向理解透徹。
面迎新技術浪潮,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認為應抓住良機,加快以城市大腦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城市大腦相當于城市的中樞神經系統,它不僅是整個城市數字孿生系統,更是高效的人機交互系統;它不僅是面向政府的決策指揮中心,也是面向企業、公眾的公共服務系統。
藉由此,前些年劉偉便帶領佳都打造出了基于 IDPS 架構的城市交通大腦,這顆大腦最主要的用途是:緩解交通擁堵、減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
佳都交通大腦整體架構
它以解構城市交通“容量、需求、狀態”三大運行特征為基礎,分析優化動態交通,從而實現上述目標。
相關數據顯示,自佳都交通大腦 2017 年落地安徽宣城以來,安徽宣城車輛的出行量提升了 18.9%, 且整體車速提升 5.5%,實現 60%車輛通過路口不需等紅燈的通過率。
另外,針對社區、樓宇進出口場景,他們還推出“人臉識別測溫終端”“人臉識別測溫道閘”等系列單品。
你現在所看到的佳都,產品矩陣已經覆蓋軌道交通、公共安全等多個場景,其多路布局下的智慧帝國已隱隱成型。
“接下來,佳都科技將持續加大在核心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進一步鞏固自身的核心技術優勢”劉偉說道。
宇視:創新不止,首提雙中臺戰略逐鹿安防
“新基建”的核心是數字化,數字化的核心是創新,宇視在自主創新方面無疑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截至 2019 年底,他們的發明專利授權量浙江省第三,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視覺、云存儲等各個維度。
2017 年,宇視在計算機視覺算法權威測評平臺 KITTI 以三個單項第一、總分第一刷新世界紀錄。
2018 年,他們憑借在機場行業的專業算法創新,獲“2018 中國機場最佳視頻安防創新獎”。
2019 年,宇視計算機視覺與深度學習算法在 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MOT) Challenge 全球競賽獲第一成績。
同年 11 月,其在三大主流 ReID 數據集 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 上刷新世界紀錄。
這是宇視近兩年在技術層面獲得的一些成績,他們同時還是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2019 年安博會上,宇視首提雙中臺布局
另外,2019 年安博會上,宇視還首次提出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的雙中臺戰略,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深度集成阿里公有云,打造 AIoT 強中臺。
說到 5G,宇視創業團隊早期就在通信領域不斷探索,他們正利用自己的邊緣計算能力,助力母公司千方科技的智能交通建設。
曠視:新一代 AI 生產力平臺締造者
推動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化建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與產業升級的關鍵舉措。
認識到這一點,曠視于今年 3 月正式發布了新一代 AI 生產力平臺 Brain++,并開源其核心框架天元(MegEngine)。
天元(MegEngine)總體架構
基于 Brain++,曠視開發出了一系列軟硬結合的全棧式解決方案,并已在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垂直領域實現規模化落地。
以城市物聯網為例:
在當前新基建的風潮下,傳統城市物聯網的內部構成與外部邊界正在被逐漸消解融合,逐步成為一個全生態的融合概念。
當我們跳脫出公共安全、道路交通、樓宇園區、商超校園等單一場景,將視角向高維度調轉,可以發現:整個城市物聯網背后承載的是全社會對數字化轉型的期待。
曠視的差異化也正是于此。
他們認為,在推進新基建與城市物聯網建設的過程中,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是三大關鍵詞,而人工智能是其關鍵支撐,并從中扮演著信息基礎設施的角色。
因此曠視提出了城市級全棧解決方案,這是現今國內少有以 AI 為基礎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之一。
目前曠視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已經在北京、蕪湖等全國多座城市實現落地,幫助各地加速數字化建設進程。
依圖:AI 基礎設施穩扎穩打,商業化應用多面開花
芯片、地鐵刷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
眼下已經很難用一個詞去介紹過去一年依圖的成績與野望。
技術上,依圖一直處于領跑地位;產品上,這兩年的依圖,也開掛似地加速落地。
新基建號角吹響后,在數字中國的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福建,依圖率先發車。
2020 年 5 月 14 日,全國首個城市級人臉識別公共服務平臺在福州市上線,并于福州地鐵開啟刷臉乘車應用測試。
該平臺由福州市大數據委攜手依圖打造,實現跨線路全站點刷臉出行、無感信用支付。
通過在福州“荷槍實彈”的實際應用,依圖低調地向業界發出了訊號———先具備千萬量級的底庫能力,再談城市級人臉識別的應用落地。
在 AI 平臺層,2019 年科技部宣布依托依圖建設“視覺計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促進芯片設計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推動視覺計算生態體系的建設。
在 AI 落地時代,玩轉算法的依圖“折騰”起芯片,定義“算法即芯片”,在 2019 年 5 月發布了自研的全球首款云端視覺 AI 芯片求索(questcore?)以及基于該芯片構建的系列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
求索芯片的 AI 計算能效比是最先進的 GPU 方案的 5 到 10 倍,從設計到制造全部在國內完成。
依圖現場實測求索芯片性能
求索芯片的發布,標志著依圖在智能算法和 AI 芯片兩個維度都處于世界前列。算法左青龍,芯片右白虎,成為 AI 商業化應用落地的左膀右臂。
今天的依圖,已經完成了對 AI 軟硬件核心基礎技術的布局。
世界級算法加持、AI 芯片傍身、視覺計算 AI 平臺開放,已然成為領先的 AI 基礎設施提供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依圖,未來將打開更多城市管理場景,解鎖更多精細治理應用,讓智能文明更加快速到來。
澎思:14 次技術冠軍、落地超 50 城的 AI 新勢力
澎思是一家比較有意思的公司。
在融資放緩、研發縮減、商業落地成為 AI 圈主旋律的 2018 年,澎思攜大軍殺入。
入局晚不代表積累淺,尤其在 AI 的商業化落地時代,后發者在垂直場景的深耕和應用服務的創新上更具優勢。
復盤過去兩年的澎思,做得不錯、活得挺好,這是包括我在內大部分行業從業者印象最深的一點。
澎思成立于北京,主要為各細分行業提供智能物聯設備、云服務以及場景化 AIoT 解決方案。
他們的覆蓋場景上到智慧城市,下到智慧人居。
澎思目前的客戶已經覆蓋國內超 50 個城市,在線運行 AIoT 前端設備超過 10 萬臺,相關產品和方案已經落地公共安全、樓宇園區、學校社區等諸多場景。
澎思 AI 防疫產品出海落地
技術這塊,澎思在北京和新加坡設有人工智能研究院,并在南京、杭州、無錫等地設有產品研發和服務中心。
澎思具備全棧計算機視覺技術能力,涵蓋圖像恢復增強,圖像目標檢測跟蹤識別,視頻結構化和視頻內容智能壓縮、視頻摘要等四大維度。
成立兩年多時間,他們已經摘下 14 次人工智能國際競賽冠軍。
對于大熱的新基建,澎思認為,立足 AIoT,融合 AI、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幫助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為趨勢所向。
畢竟,新基建的專業解釋就是服務于數字經濟的新型基礎設施。
幸運的是,今天的澎思,已經具備高壁壘的 AI、IoT、大數據研發實力,對智慧城市多個場景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和實踐。
未來,他們也一定會與其他優秀伙伴一起,成為新基建加速的高效催化劑之一。
云天勵飛:軟硬協同,多點布局對接新基建
云天勵飛對于新基建的理解相對透徹。
他們認為,5G 作為數據時代通信的基礎設施,大數據中心作為數據時代算力的基礎設置,一同承載了人工智能應用。
同時人工智能技術也可以反哺 5G 的高效率部署與智能化 SDN 等應用,人工智能也能反哺大數據中心的算力的彈性和高效率運營。
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作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云天勵飛基于這三大方面持續進行 AI 技術的產品化應用的探索。
云天勵飛相關產品已頻繁出現在大街小巷
他們相繼推出了警務人像及全視頻結構化綜合平臺 -“深目”、城市級人員關系分析平臺 -“天圖”、城市安全多維大數據分析平臺 -“深海”、場景管理和商業分析系統 -“商簿”。
在公共安全領域,云天勵飛相繼建成了深圳 10 區數據匯聚的“全國最大動態人像檢索平臺”、深圳東莞雙城聯動的“全球最大規模動態人像融合平臺”,已協助警方找回 300 多名走失兒童和老人;
在城市治理領域,他們參與建設了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全球最大室內‘一臉通’解決方案”、港珠澳大橋智能通關系統等;
在新商業領域,全國最大的人臉識別新商業服務平臺 – 商簿,已經獲得百余家城市商業綜合體 AI 賦能訂單,服務人次超過 40 億。
云天勵飛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 AI 算法演進,加快安可人工智能芯片和大數據分析系統研發:
打造 1 張基于 5AIoT 智能感知的網絡:在保障邊緣數據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邊緣智能在算法、算力等層面的升級。
打造 1 個基于 AIOS 的城市大腦:進一步推動面向 5G 場景的更海量更復雜的多維數據融合分析能力的升級。
打造 N 個基于 AI 的城市應用場景:進一步推動智慧城市更多場景的落地應用。
眼神:多模態生物識別引領者
聲調低,應該是眼神科技這家公司的最大特點。
過去幾年,業內基本很難聽到他們的高頻發聲,但他們所收獲的成績與之聲調成明顯反比。
作為最早進入生物識別領域的 AI 企業之一,眼神科技的人臉、虹膜、指紋、指靜脈識別以及多模態生物識別融合技術均走在行業前列,也是業內唯一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的企業。
今天的眼神科技,已經將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教育、社區、公安等高安全需求的場景廣泛落地。
眼神科技產品生態框架
在金融市場,他們已經服務了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 145 家銀行,實現了柜面應用、手機銀行、自助銀行、服務優化、風控管理等金融業務場景的全面覆蓋。
在大安防市場,眼神科技承擔了貴州、山東等多地“天網工程”,通過前端防控網絡加后端服務與智能分析平臺聯動,打造了集監控、采集、識別、比對、預警和分析于一體的智能識別綜合實戰平臺,實現在關鍵卡口及整個城市的安全防護,讓犯罪無處遁形,護航平安城市。
在他們看來,新基建進程提速,萬物互聯產生的海量數據,對信息安全防護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場景下對強身份認證等有效防護手段的訴求愈發強烈。
構建基于“雙因素”、“多因素”的強身份認證體系,打造實時預警、可防可控的治安防控體系,讓多模態生物識別融合認證技術將成為新安防的風向標。
未來,眼神科技將致力于通過多模態生物識別融合技術與大數據相結合,更好解決人工智能場景中的人機交互和強身份認證問題。
比特大陸:死磕 AI 算力,為智慧城市強勢輸血
AI 算力是新基建這盤硬菜的必備佐料。
新基建下的智慧城市,對算力海量化處理性能、先進性、可靠性、開放性、自主可控程度等均有較高要求。
這也是比特大陸的核心能力所在。
它以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AI 系列產品,助力國內各城市級、區縣級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建設理念和設備性能均位居國內最優水平。
比特大陸第三代云端 AI 芯片 BM1684
自 2015 年開始涉足 AI 領域,今天的比特大陸,已經成為智慧城市算力市場的主要競爭者。
譬如海淀城市大腦建設,其中 AI 計算處理中心的視頻分析業務服務器 70%以上由比特大陸與百度聯合提供。
服務器采用 SS-5416C3 人工智能一體機,由比特大陸自研 AI 芯片的算力設備、百度自研 AI 框架飛槳、以及百度領先的視頻分析算法三者融合而成。
先前,比特大陸聯合子公司福建省算域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具備 1200 路視頻智能分析能力的算力云中心建設。
部署比特大陸自研芯片的 TPU 服務器和通用 X86 服務器等異構硬件,使用多種國內主流算法,依托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平臺成功實現多硬件多算法的管理和調用。
對 500 路人臉和 700 路普通高清視頻進行結構化分析,依托大數據技術中潛在的關系和價值,可以為公安實戰應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的盧深視:城市級 3D 視覺賽道最熱黑馬
新基建系列項目的推動,也定會加快 3D 視覺技術產業鏈的成熟。
3D 視覺可以做到更為準確的身份識別,未來可以應用于包括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能硬件、機器人等各行各業。
同時,隨著 3D 數字孿生技術的深入,未來人臉或將不再成為確認身份的唯一識別手段。
通過 3D 視覺技術,以“人”為標的物做人工智能,對物理世界“人”的身份、行為、軌跡做精細數字化,身份識別將會更加精準與方便。
在 3D 視覺領域,的盧深視是一匹不折不扣的驍勇黑馬。
的盧深視三維模型驅動高精度人體重建與動作捕捉技術
產品層面,基于“云+端+芯”一體化戰略,他們的產品矩陣已悄悄下鉆至各垂直行業,可以提供各類交互距離內高精度的三維視覺感知產品及方案,產品形態涵蓋 Edge AI 芯片、智能模組、通用產品等。
落地層面,截至目前,的盧深視在某邊疆規模落地 3D 產品,建立全國首個省級三維人像數據庫,累積超過 300 億人次的實戰場景 3D 人像數據,刷臉人證比對超過 3000 萬人。
隨著新基建系列項目的開展,安防領域也必將迎來更為智能的身份識別手段,而三維機器視覺技術也將成為關鍵一環。
一同迎接新基建下的智能世界
未來十年,得新基建者得天下。
窺探這條最新賽道,已有包括華為、阿里、騰訊、佳都、宇視、曠視、依圖、澎思、云天勵飛、眼神、比特大陸、的盧深視在內的眾多名企。
他們之外,其實還有大批企業也在自己的專精領域為新基建的高質建設添柴加火。
以 AI 產業為例:政策初下,民間創業神經被瞬間激活。
近十年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注冊情況
2019 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年注冊量已經達到 3 萬余家,較十年前增長了 3195%。眼下,中國共計有 11.6 萬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其中在業存續的企業有 11.1 萬家。
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廣東、江蘇、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其中廣東數量最多,達 2 萬多家。(近一半在深圳)
從軟件到芯片、從信息到服務、我們正加快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的嶄新 AI 時代。
被激活的人工智能,也為新基建的落地帶來了最大勢能。
“經過 40 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科技產業從無到有,從進口到模仿再到創新、超越,我們用幾十年走完了很多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發展道路。”
1992 年即下海從事 ICT 業務的劉偉感嘆道,“但我們不能就此自滿、松懈,科技產業是一個讓人‘喘不過氣’的行業,稍不留神就會被趕上、被顛覆。”
我們常說,互聯網想要打造的是一個無遠、無界、無我的世界,而新基建正在打造這個世界。
借助新基建,我們可以在家遠程辦公、多人線上互動、異地直播授課,我們可以開啟一個又一個從前想都不敢想的技術經濟。
我們可以盡情期待,一個全新的因為新基建帶來的智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