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三年,獲億元 A 輪融資,這家專注能源智能化方向的安徽企業,正在以「電網」這一能源領域的核心樞紐為切入點,打造以 AI 為核心的設備物聯感知、智能分析及應急管理的能力閉環。
核心團隊成員多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畢業,他們立志躋身能源行業頭部 AI 企業,發力能源智能化市場。
今年 10 月,總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類腦公司宣布獲得億元 A 輪融資,由合肥產投領投,金科君創、創東方、華富嘉業、量子基金、國元股權等機構聯合參投。
這家公司成立于 2017 年,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的科研力量,重點布局能源智能化方向。
不久前,中科類腦與國網安徽電力合作的電力「智能 +」項目獲得國家級項目規劃支持。
一、選對方向,觸「網」電力
在此之前,中科類腦一度讓外界看起來有些「神秘」。神秘在于,公司核心團隊成員多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軟亞洲研究院等一流院校機構畢業,背景華麗。
中科類腦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海峰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中國科大 「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碩博加入中國科大 - 微軟亞洲研究院聯合培養項目,主要研究圖像處理和視頻分析。
在成立后的一段時間里,中科類腦扎根打磨技術。彼時,其人工智能平臺建設能力已在 AI 平臺領域嶄露頭角,平臺產品入選工信部「2018 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 和「2020 年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
雖然中科類腦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行業應用,布局多個業務方向,但一直沒有確定核心焦點。如何選擇并研制出能夠規模化、快速復制的產品,就成了一個擺在面前不得不破的題。
「2019 年是個良好轉折。中科類腦在那時確定了方向,聚焦到能源領域。」劉海峰回憶道。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從供給側來看,清潔能源的發電裝機增加;從消費側來看,電能替代趨勢明顯、電能終端持續增加,電能成為能源行業的主力軍。電網作為承載電能轉換利用和輸送的樞紐平臺,正面臨迫切的智能升級需求。
作為電網的核心目標之一,電力運作體系的安全、可靠、經濟及高效是關鍵。而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單憑信息化和普通巡檢,很難達到高效且精細化的運檢水平。因此需要在信息化基礎完備的前提下,深度介入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技術,提高電網的安全生產、運維管理和應急處理水平。
受消費和供給趨勢提升、電費持續下調影響,通過智能化手段,提高電網調度運行效率,實現提質降本增效,也成為電網的必然選擇。
然而,電網智能化改造之路并非一片坦途。
首先,電力行業壁壘較高,行業外企業難以切入,目前電力行業內缺少足夠數量和質量的數據積累輔助進行智能化模型訓練;其次,電力業務系統龐大且復雜,涉及輸、變、配、用、調度等多類型業務場景,專業程度極高,在設計有效的面向電力行業的智能化改造產品和方案時需要大量的行業專業知識;最后,電力場景環境復雜,設備繁多,且對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要求很高,這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落地提出了較大挑戰。
以上難點,恰恰也是中科類腦的優勢所在。
一直以來,中科類腦和省市電力公司、國網電科院和電力三產公司均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實時投身一線場景、深入了解行業需求痛點。
中科類腦依托自身強大的研發團隊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未來網絡實驗室的科研力量,保證計算機視覺、多媒體內容處理、視頻編解碼、多媒體內容安全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連續性和優化迭代。
針對電力場景特性,中科類腦研發了多種關鍵技術,如小樣本學習、電力 3D 場景仿真、基于學習的分割算法、跨媒體多模態融合等,構建核心技術成果壁壘。
以安徽為例,全省有 3000 座左右的大型變電站(35KV),而運維人員只有 3000 余人,基本人均一站,運維工作量非常飽和,壓力明顯。
在實際應用中,中科類腦從巡檢環節切入,通過 AI 技術自動識別電力場景中潛在的環境風險和設備缺陷,減少人工的重復監控率、大幅提升巡檢效率。
在能源行業智能化的新機遇下,中科類腦憑借技術優勢和深扎行業的韌勁,以服務國家新基建戰略、賦能能源行業智能升級轉型為目標,躍入這片藍海中。
二、從 0 到 100,賦能合作、聚焦技術
電網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憑借一家之力,很難推動電力智能化的發展,只有合作共贏,才能滿足電力智能化的高效發展需求。
從確定聚焦能源領域起,中科類腦便明確了業務發展路徑,即專注技術、精誠合作。
在產業鏈條中,中科類腦將自己定位為「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以「電網」這一能源領域核心樞紐為切入點,專注于研發面向應用場景的核心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一套從設備物聯感知、智能分析再到應急管理的能力閉環,填補產業鏈中的對應空缺。同時,銜接產業鏈中其他環節的合作伙伴,攜手多方,完成廣闊拼圖。
硬件體系方面,中科類腦已和華為、海康、寒武紀等多家國內頂尖的感知和計算硬件廠商達成合作,可針對用戶需求,提供多類型、完全滿足國產自主可控需求的電力智能化感知和計算設備。
行業合作方面,中科類腦依托國網省市電力公司、國網電科院和電力三產公司(如南瑞繼遠電網),深度理解電力行業智能改造需求,打通電力巡檢和監控業務系統,加速電力智能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落地進程。
在聯合多方能力的基礎上,中科類腦提出面向電力行業的「端邊云網」協同一體化的智能解決方案,賦能電力行業完成升級轉型。圍繞這一布局,中科類腦目前已經陸續推出了多款智能化感知和分析產品。
端邊云網協同體系整體架構:終端層、邊緣層、網絡層和云平臺層
中科類腦要做的是深耕技術、挖掘場景價值、打產品組合拳,這也是為后續的演進方向打基礎。
三、沖擊能源行業頭部 AI 企業
現在,中科類腦在能源領域的布局已經有良好起色。劉海峰告訴機器之心,除安徽省之外,中科類腦還在江蘇、湖北等地聯合合作伙伴推動變電站的智能化升級改造進程。對此,他充滿信心。
一旦吃透在電力場景的技術應用,就可長期受益。順著電力的邏輯,可以推演到能源行業的其他細分領域,比如發電、煤礦和石油。「至今,還未出現聚焦能源領域的頭部 AI 企業。」劉海峰告訴機器之心。
劉海峰認定,用人工智能賦能能源行業升級轉型,是一條正確、艱辛的道路。「我們做好了至少投入 8-10 年時間的準備,來扎根這個行業、推動能源智能化的發展,為國家的能源轉型添磚加瓦。同時我們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前沿技術共同投入到這個行業當中,一起推動行業的變革。」
而聚焦能源的同時,中科類腦也逐步強化其在人工智能平臺建設領域的能力。「公司也對平臺側的建設能力做穩定輸入,已有一些大型的平臺建設類項目在西安等地落成」,中科類腦平臺事業部副總經理沈萍介紹,「我們在不同行業、不同場景下沉淀的技術能力,都將在平臺實現流動,反哺給平臺用戶和客戶。」
目前,隨著合作廠商及業務場景越來越多,中科類腦的發展已踏上快車道。對于這樣一家技術屬性的創業公司而言,需要處理一些更具挑戰的問題,比如針對核心業務如何構建更科學的管理體系,比如現階段的團隊力量能否支撐業務發展。
當公司的產品邊界越來越廣,作為專注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也需要分一些注意力在技術之外的事情上,比如供應鏈管理、合作伙伴關系等。
截至發稿日,中科類腦已有百人以上規模,其中技術研發占到 60%,并在安徽和北京兩地都設有研發中心。億元融資之后,中科類腦將繼續擴充團隊力量。
當前,中科類腦總部所在的安徽正成長為人工智能的建設高地,前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提供科研支持,后有多家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公司,AI 與產業的強結合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