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又雙叒叕登上央視《新聞聯播》了,這回他是為小米技術代言,直言小米堅持要做一家技術公司,而且會死磕硬核技術,今年在技術上的研發投入將達到100億元,相當于科創板所有上市公司研發成本總和的一半。
在《新聞聯播》中,小米智能工廠和各類實驗室被重點拍攝,展現了雄厚的技術創新能力,小米的創新能力、推動中國制造業進步的成果被大力肯定。這還沒完,隔天小米公布了無線充電的最新進展,達到驚人的80W,這是今年以來小米在無線充電領域的第三次突破,可喜可賀。
講真,這并不讓人意外。小米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是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重要保障,加上由來已久的技術立業這一優秀基因,使小米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下增添更多確定性。換言之,技術為本是小米應對經濟周期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解決方案。
手機行業刮起技術風潮
近年來,手機行業刮起了一股技術風潮,各大玩家開始不遺余力地秀技術肌肉。小米也不例外,研發投入逐年升級:上市前三年研發投入共計111億元,2018年、2019年分別為58億元、70億元,今年預計達到100億元。今年年初,雷軍在內部信中表示,小米未來5年要在“5G+AIoT”上投入500億元,而這筆資金大部分都會用在純技術研發上。
考慮到小米是手機行業的領頭羊,其大力重倉技術,勢必帶動整個市場風向轉變,向技術靠攏。而出現這一可喜的變化在意料之中,要知道,手機市場已從增量時代轉換到存量時代,大環境變化促使手機廠商必須做出改變和升級,加上被市場充分教育的用戶購機愈發理性,如果各大玩家不拿出點真本事,單靠包裝各種營銷噱頭,很難打動他們,刺激換機需求。
“很多人在做產品時思路是不對的,用戶要買的是產品,不是買的促銷員、不是買的廣告,小米模式的第一步是怎樣把產品做好。”雷軍這番話道出了用戶購機的本質。說到底,用戶朝夕相處的是手機本身,產品好不好,會直接影響其對品牌的印象和口碑。
而一款真正的好產品,勢必在相機、屏幕、充電等領域全面出色,才能獲得用戶廣泛認可,從而提升品牌忠誠度,這無形中倒逼手機廠商高度重視技術,而且市場競爭越激烈,越要技術驅動,而不是營銷驅動。長遠來看,只有打造技術護城河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谷歌、微軟、阿里等全球頂級互聯網公司無不信仰技術。
因此,以小米為代表的國產廠商紛紛高舉技術大旗,既有尋求出貨量增長的現實原因,也有渴望成為偉大企業的長期追求。無論如何,這對于行業、企業、用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幸事。
小米技術全面開花結果
事實上,這并非雷軍首次披露2020年小米研發投入,從去年9月開始,他在多個場合劇透“100億元”這一關鍵信息。不知你發現了沒,去年是小米技術創新全面開花結果的一年,從2月小米9全球首發20W無線閃充,到9月小米環繞屏驚艷亮相,再到11月小米CC9 Pro登頂DXOMARK,小米不斷給外界帶來驚喜,以至于不少人產生錯覺,誤以為小米直到近一兩年才開始發力技術。
其實不然,過去小米沒有刻意宣傳自己的技術實力,并不代表底氣不足。相反,其骨子里就是一家技術推動的創新科技公司,早在創業之初,創始人團隊全部有技術背景,前100號員工幾乎全是技術人員,到現在擁有2萬多名員工,技術立業已成為小米血液里最重要的東西。
因此,小米并非直到近一兩年才迎來創新成果的大爆發,而是一路走來都在孜孜以求地探索前沿領域,我列舉幾個實錘你們感受下:2013年4月,第一款NFC功能手機小米2A發布;2015年1月,小米Note成為全球首款運用3D曲面玻璃后蓋的手機;2016年10月,全球首款全面屏手機小米MIX閃亮登場;2018年5月,全球首款雙頻GPS手機小米8問世......
當然,隨著小米研發投入持續增長,對外展示的技術成果愈發豐富和驚艷,打造出更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逐漸讓外界意識到原來小米技術功底如此扎實,與友商同場競技毫不遜色,甚至更為出色。在我看來,衡量企業對技術是否有極致追求,研發投入是個重要指標不假,但不完全取決于它,一把手的態度和技術文化的打造同樣至關重要,而這正是小米的強項。
一把手的態度方面,研發投入的多少,本身就是一把手意志的體現,除此之外,對尚不明朗的前沿領域的探索,也十分考驗一把手的戰略眼光。程序員出身的雷軍深知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不惜代價、不計回報、不考慮量產性,鼓勵工程師大膽試錯,大膽探索未來的創新技術,才得以呈現小米MIX、小米環繞屏等顛覆性產品。
以小米環繞屏為例,這款手機的研發團隊近千人,研發投入達到5億元,歷時2年才打造出概念機,這在瘋狂逐利、恨不得月月發新機的手機圈中堪稱一股清流。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雷軍的大力支持,小米根本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漫長周期去打造小米環繞屏。
技術文化的打造方面,擁有濃厚技術氛圍的公司,往往對工程師更具吸引力,原因很簡單,不僅可以在技術上做各種探索,還給工程師提供寬廣的上升通道。令人欣喜的是,小米對技術人才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去年2月成立集團技術委員會,就是為了打造一流的技術團隊和文化,不僅在物質上重獎做出突出技術貢獻的工程師團隊,還通過各種其它形式的獎勵,讓技術人員獲得榮譽和尊重。
盡管小米環繞屏并未實現量產,但并不妨礙幕后研發團隊被授予“2019年小米最高技術榮譽”,10名一線工程師分享百萬美元大獎,成就感十足。此舉充分展示小米的技術人才觀:讓年輕人挑擔子,給年輕人機會,讓更多技術人才涌現。不難看出,小米正致力于建設一流的技術文化和卓越的工程師文化,工程師可以一心一意做技術,發揮余地和上升空間巨大,并能獲得應有的豐厚回報。
面向未來10年,雷軍展望道,“創新之火將會照亮每個瘋狂的想法,小米將成為工程師向往的圣地。”換言之,小米會給工程師極高話語權,自由的技術氛圍讓人羨慕不已,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自由探索技術無人區,才能激發工程師的創新潛力,創新才會源源不斷。
未來十年死磕硬核技術
“技術立業是小米骨子里的基因,我們深知這是事關整個公司生死的關鍵。”雷軍曾大談技術之于小米的重要性。或許你會問,技術立業事關小米生死存亡,這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其實一點也不夸張,因為小米曾吃過虧,對技術扭轉困局深有感觸。
眾所周知,2016年小米遭遇自創辦以來的最大挑戰,幾乎滑到谷底,手機銷量只有5541.9萬臺,全球排名首次跌入“Others”行列。那一年,外界質疑小米產品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小米長期追求性價比造成的結果。
為了重回高速增長,亦為了打消外界疑慮,雷軍為小米制定三個補課方向,首當其沖的便是創新,創新是解決問題比較好的方法。因此,你會看到,無論是小米MIX開創全面屏手機先河還是小米6亮銀探索版挑戰工藝極限,都讓人眼前一亮,使用戶重拾對小米的信心。
小米堅持以技術創新開道,并配合品質和交付體系的日趨完善,終于實現谷底反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后,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2017年7月,雷軍驕傲地說道。
同時,2013年年底雷軍與董明珠的那場天價賭局,看似為日后小米賺足了眼球,實則埋下一定隱患。因為彼時小米如日中天,高速發展往往容易掩蓋各種問題,比如走輕資產路線,享受富士康加持,使其對制造業缺乏足夠的敬畏之心。用雷軍的話來說,小米最初是用互聯網模式做手機,回顧初心,發現在過去10年對于互聯網+制造的重視不夠。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小米認真補課,向制造業大公司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雷軍強調小米深耕制造業,經過3年努力,年初小米智能工廠已落成投產,實現全自動生產超高端手機。未來,小米將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幫助合作伙伴提升制造效率,做“制造的制造”。試想一下,如果小米不堅持技術立業,如何賦能整個中國制造業?
由此可見,小米對技術的極致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多么痛的領悟”。如果說過去10年小米重視技術更多是補課需要,補齊發展短板,那面向未來10年,重視技術則著眼于滿足米粉的期待和打造堅固的護城河,做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
一直以來,米粉對小米擁有很高的期待,他們既希望小米能夠打造更多引領行業趨勢的佳作,也期盼小米能在產業鏈上下游扮演重要角色。米粉的支持和熱愛是小米不斷前進的最大動力,唯有技術為本,才能呈現更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才能助力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這才是回饋米粉厚愛的正確方式。
同時,小米核心戰略已從“手機+AIoT”升級為“手機×AIoT”。在5G浪潮下,手機、AIoT大有可為,小米在享受機遇的同時面臨一定挑戰。手機方面,5G手機普及初期,各大玩家出貨量并未拉開差距,小米優勢并不明顯;AIoT方面,盡管起步較早的小米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級物聯網平臺,但市場遠未到分勝負的關鍵期,加上華為、OV等勁敵虎視眈眈,行業格局仍存在不確定性。
在這種情況下,小米只有堅持技術創新,才能在手機、AIoT領域實現雙豐收,一舉甩開對手、一馬當先。因此,未來5年至少投入500億元在“5G+AIoT”戰場上是明智之舉,體現了小米加碼技術和靠技術破局的堅定決心。
結語
在新10年的起點上,雷軍為小米制定三大鐵律,第一條便是技術為本,這是小米賴以發展的根基,也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引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小米將繼續強化技術立業,在攀登技術高峰的路上永不止步,相信自己,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