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簽署。
截圖自央視新聞微博
據了解,《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于2012年11月正式啟動,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是2012年由東盟10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6方共同制定的協定,通過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截圖自央視新聞視頻
據商務部官網援引韓聯社消息,RCEP覆蓋世界三分之一人口,若包括印度在內,RCEP將覆蓋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印度因「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而暫時沒有加入協定。)。
截圖自商務部官網
據悉,RCEP談判是在之前「10+3」合作基礎之上擴大而來。在此之前,中國已與東盟十國組建了中國-東盟自貿區,零關稅已經覆蓋了雙方90%以上的稅目產品。RCEP簽署后,如果九成以上的產品逐漸零關稅,那么會極大促進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幾個成員的經濟活力。
預期:「卡脖子」問題不會迎刃而解
無疑,RCEP的正式簽署將給中國和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不過,目前很多重要的國際貿易限制預期將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例如,美國針對中國華為、海康威視、中芯國際、華大基因等重要企業的諸如「實體清單」等形式限制,預期將不會有所改變。
這不僅是因為美國不是RCEP的簽約國,更是因為美國的相關貿易限制本身不受基礎的貿易關系限定。相反,美國「實體清單」等貿易限制措施往往還具胡長臂管轄的影響力,也就是說不僅美國企業不能直接與「實體清單」中的中國企業交易,通過第三方中轉交易的形式也是不被允許的。
這方面很典型的就是針對華為的「實體清單」限制。日本和韓國都是RCEP簽約國,90%零關稅的協議條款會適用于中韓、中日之間的貿易。但諸如三星電子、SK海力士的存儲芯片、索尼的相機CMOS等都受美國「實體清單」政策限制,他們要向華為出貨一些用到美國技術達一定比例的產品,就需要向美國申請相關出貨許可證。
而中國現今火熱追逐的半導體產業,其上游供應鏈顯然也無法靠RCEP一類貿易協議解決。
總結而言就是,RCEP雖好,但有些問題還是無法靠它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