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于11 月10 日發表了最新一代的Mac 系列產品,雖然對一般消費大眾而言,看起來只是屬于蘋果每年慣例的產品發表會,但實際上卻有天翻地覆的不同。
首先,Mac 的核心不再采用英特爾(Intel)的處理器,而是改用自有設計,基于安謀(Arm)架構的M1 處理器。這是自15 年前換架構之后,蘋果的再次移情別戀,當初被拋棄的是基于RISC 核心的PowerPC 架構,這次被拋棄的是英特爾的X86 架構。
其次,根據蘋果公布的測試數據,基于Arm架構的M1 性能,已經正式超越英特爾的高階i9 處理器;未來英特爾處理器的命運可能就如當年的PowerPC 架構一樣,慢慢被市場淘汰?畢竟當初PowerPC 被蘋果拋棄之后,其產業地位就一直走下坡。
事實上,蘋果在其Mac 轉換平臺的布局已經非常多年,早在最初蘋果推出第一顆自行設計的蘋果處理器時,就已經慢慢在鴨子滑水,而Arm更是推動這場變局的最大動力。
談到Arm在這場處理器市場變革中扮演的角色時,Arm在中國臺灣區總裁曾志光示,過去Arm的架構一向在包含手機或者各種嵌入式產品中,占據絕大多數的市場空間,但是在PC 或服務器市場領域,卻總是難以打進關鍵客戶,「這次能順利取代X86 架構平臺,不是一夕之間發生的變化」。
Arm多年前就曾與微軟合作推出Windows RT 計劃,就是想要在PC 市場取代英特爾或AMD在內的X86 處理器,該 計劃使用了當時最強的英偉達(NVIDIA)Tegra 3 芯片;但即使Tegra 3 以當時移動處理器的標準來看已經是很強大的產品,還是遠不如同時期的英特爾芯片,最后慘遭滑鐵盧。
曾志光表示,當初Arm的構想,就是在PC 上實現由軟件來定義設備的概念,但因為當初整個生態環境還沒準備好,許多Windows 使用者習慣的應用都還只有傳統桌面版,不愿意轉移到新的平臺上,因此消費者也沒有辦法完全轉移到Windows RT 裝置上,導致失敗的結果。
但Arm仍持續耕耘,不只是在Windows 平臺推動,也和蘋果持續推動平臺轉換計畫。
而蘋果最初雖也野心勃勃,但不敢像微軟一樣冒進。雖然利用Arm架構打造出自己的應用處理器,但并不急于把這個架構推向自家所有產品。
往后數年,業界驚艷于蘋果行動芯片的高性能表現,紛紛猜想蘋果不久后肯定也要在PC 市場使用自有架構取代英特爾;蘋果卻一再地否認,仍持續使用英特爾產品,但臺面下不斷累積自家晶片的設計經驗,并提升性能表現,直到2020 年才一舉爆發。
蘋果在今年提出以自有的芯片取代英特爾,是一次到位,關鍵在于,在蘋果系統上,已經實現完全一致的應用程序執行環境,其PC 作業系統OSX 以及移動操作系統iOS,在很多應用層面都已經完全打通,應用也都可以互通,不存在平臺的差異。
曾志光強調,Arm在很多平臺上也已經看到這個趨勢,他認為,蘋果將平臺轉換成安謀架構,只是Arm實現其規劃的第一步而已,后續還可以看到更多的成果逐漸展現。
比如說,Google 在Chrome 系統和Android 系統的互通,而微軟Windows 也已經完成其針對Arm架構應用執行層的開發,以后現有的應用都可以在Arm架構處理器上執行,這些事件都會更加擴大Arm架構的應用廣度。
最強超級電腦,也用Arm架構
另一個關鍵戰役,則是在富士通全球最快的超級電腦Fugaku 中采用Arm架構,成為Arm另一個逐步實現市場地位反轉的證明。曾志光透露,Arm的高性能運算規劃與其PC 市場版圖規劃約莫同時成立,但一開始同樣都沒有獲得成功。
Arm在超級運算領域花了整整8 年的時間,建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只要向客戶證明安謀架構也擁有像英特爾這種傳統超級電腦架構一樣的生態支持能力,那么也能夠在各種方面、各種場景,都說服客戶采用該架構。前面提到蘋果的M1芯片在PC 領域超越英特爾,但事實上蘋果不只滿足于PC 市場,未來也會把Arm架構推往高性能運算領域。
最后,當提到Arm是否會徹底取代英特爾時,曾志光仍強調,雖然在市場經營過程中,安謀與英特爾曾有不少的沖突或競爭,但英特爾仍是安謀合作最緊密的客戶之一。安謀希望把市場大餅做更大,讓更多人可以參與,共同獲利。目前Arm在PC 與服務器市場也還只是階段性的成果,未來還有更大的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