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這幾年的故宮簡直就是一個神仙IP,和各大品牌的合作成功引出“故宮出品必火”的定律,還順帶把“跨界”一詞帶上年度熱詞榜。
然而從近兩年的行業熱度來看,“跨界”現象在半導體領域也不遑多讓,這里要注意的是,剛才說的跨界是行業外的企業“跨”進半導體領域,而非半導體“跨”出去。
近年來,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需求迫切,加快半導體產業發展以及提升產業鏈國產化比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由此引得各大企業紛紛轉戰半導體領域。
傳統家電格力先后砸30億給聞泰科技,20億投資三安光電,擴張其芯片版圖;阿里巴巴通過整合成立旗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推進云端一體化芯片布局;比亞迪歷經8個月準備后,批準比亞迪半導體“單飛”。
小米成立小米松果電子,發布自主獨立芯“澎湃S1”;騰訊領投燧原科技,推動云端AI加速芯片及相關軟件生態的研發,同時與阿里巴巴、百度共同斥資入股富士康。
2020年,跨界“造芯”的趨勢愈發明顯,更多的上市企業開始轉型涌向半導體行業,而入股投資或并購,無疑是非半導體企業快速切入芯片市場的有效捷徑。
翠微:
老北京百貨大佬跨界造芯
1997年,是百貨業界公認的“全國大商場倒閉年”,翠微在坊間一片“開業找死,不開業等死”的質疑聲中開了門。最早時候的翠微商場只有一層,可誰也沒想到,10年后的2007年,當北京的大街小巷布滿距離奧運會開幕時長的提示語時,翠微商場已經變成翠微大廈,京都百貨的佼佼者。
也是那一年,蘋果iPhone橫空出世,占據各大相關排行榜首位;Google android向世界高調宣布,手機聯盟組建;韓國三星第一次超越摩托羅拉,登上全球第二的位置。手機行業一下子立于風口,同時襲來的還有互聯網加持下的電商,翠微傳統的零售方式受到沖擊。
是挑戰也是機遇,互聯網和高科技融合的時代潮流給翠微帶來提醒。據統計,自2019年至今,翠微已經參與資金投資40億元,其中包括京東物流、螞蟻金服、字節跳動等,海淀區將翠微集團定義為高科技投資平臺。
翠微大廈
來源:老北京故事
時間來到2020年,如果說電商只是給傳統零售業帶來沖擊,那么疫情應該有了“最后一根稻草”的分量。此前一直關注公司轉型的翠微開始有了新一輪的動作,畢竟這一年除了疫情、5G和大數據之外,半導體也是主題之一,華為、中芯國際事件牽動人心。
2020年3月31日,翠微與安鵬融智等共同簽署了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發起設立北京核芯達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5000萬人民幣,包括直接持股和間接持股在內,翠微共持有至少35.74%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芯達科技的股東中,被稱為“英國技術王冠上的一顆明珠”的手機芯片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也在其中。
北京核芯達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面向自動駕駛的應用處理器和面向智能座艙的語音交互芯片研發,為以北汽集團為代表的國內車企在汽車芯片領域提供先進解決方案。
同時,該公司也是第一家由中國國有整車企業和國際芯片巨頭合資成立的汽車芯片設計公司,而翠微也意在借此次舉動,向外界透露將探索新型領域投資發展的態勢。
萬業:
地產老兵筑基半導體
2020年8月28日,上海臨港新片區出現了一家新公司——上海銪芯半導體有限公司,從注冊資料來看,不少人發現背后參股的企業里面有個熟悉的名字——萬業。
畢竟這不是萬業第一次進行半導體領域的投資了,1991年落戶上海的萬業,前身是上海眾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準確來說,最初的萬業是一家房地產綜合開發企業。
轉型可以說是近幾年行業內的熱詞,不論是宏觀層面開始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還是微觀層面眾多企業謀求新的發展方向,都在體現目前經濟發展的轉變。
而在萬業的轉型中比較有意思的是,萬業是從房地產跳到半導體設備,也就是說,這是從上一個經濟發展期的重心轉型到新一輪經濟發展期重心。
萬業發展歷程
來源:東方證券研究所
近幾年,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行業整體供過于求,作為萬業的主營業務,行業景氣度的下降,也讓相關業務增速明顯放緩,轉型勢在必行。鋪天蓋地而來的大數據以及政策支持,讓萬業開始把眼光放到行業之外的集成電路,從2015年起,萬業開始布局半導體領域。
先是在2017年出資10億作為“上海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的主要LP之一,然后是在2018年并購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設備供應商凱世通,緊接著又在2020年與上海裝備材料基金共同出資設立上海銪芯半導體有限公司。
而前不久,萬業還收購了全球領先的氣體輸送系統領域零組件及流量控制解決方案供應商Compart Systems,并通過“外延并購+產業整合”的方式,推動公司快速向集成電路產業裝備和材料領域的轉型。
這里值得關注的是,根據最新消息,有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凱世通已經實現國產離子注入機的全系列產品覆蓋,而萬業企業也表示凱世通的集成電路離子注入機已獲得商業客戶及多個型號訂單的重大突破。
通過這一系列的跨界操作,萬業旨在借助裝備材料基金的優勢和資源,獲取新的投資機會,并進一步拓寬其在集成電路行業的未來發展領域,培育潛在的并購標的。從萬業的節奏來看,接下來想必還會有大動作也未可知。
上峰水泥:
水泥界的大手筆 5.5億跑馬圈地
歷史學家曾將水泥稱為文明社會中最重要的材料,據統計,在2011至2013的三年間,中國光水泥消耗就大約64億噸,超越此前美國一百年的用量,由此可見中國市場巨大的水泥需求,上峰顯然也是看準了此間市場。
來源:網絡
以浙江諸暨為起點,華東市場為核心,長江一帶隨處可見上峰的水泥和熟料生產中心,前期從建廠、接單、集團成立到成功上市,上峰也算是穩扎穩打。直到近兩年,步伐有所加快,其混合所有制“高效+規范”的特點得到充分發揮,在產能規模不占優的情況下,產業綜合競爭力接連保持行業前三甲。
對半導體領域的投入,與其說是上峰對流量的關注,倒不如說是“籌謀已久”。在早前制定的“一主兩翼”發展戰略中,上峰把投資線作為其中一個輔翼,每年圍繞國家重點支持倡導的核心技術創新領域投入部分資金,如在集成電路、高端制造等領域發力。
上峰的首個新經濟產業股權投資項目就是出資2.5億元,成立存鑫私募投資基金專項投資于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該公司目前的手機顯示驅動芯片代工全球市占率第一,是顯示驅動集成芯片頭部企業,同時正在布局CIS、MCU等領域技術。
合肥晶合集成電路公司
來源:水泥內參
步子一旦邁開就沒有停下來的道理,去年9月9日,上峰水泥發布公告稱,擬使用累計不超5.5億元進行新經濟產業股權投資,投資范圍主要面向以科技創新驅動和綠色高質量發展為主導的,包括不限于半導體、芯片、高端制造、環保等行業優質成長性項目,進行新經濟財務投資,長短結合,產業與金融結合。
此次投資是上峰為對沖水泥行業周期性給公司業績帶來的影響,而從業務輔助來看,上峰確實像自己說的一樣,實現均衡發展。
寧德時代:
動力電池之王 跨界試水半導體
2011年年末才誕生的寧德時代,不過9年時間就已經成長為市值接近3500億人民幣的國際電池巨頭,對比老品牌的企業來說,確實“后生可畏”。
2008年,特斯拉交付第一輛純電動跑車Roadster,打開了電動車市場的大門,動力電池成為爆發口,其發展路線最被看好的是以磷酸鐵鋰作為正極材料的動力電池,以及以三元材料為正極的動力電池,而寧德時代選擇的正是后者。
隨著寧德時代的市占率節節攀升,企業logo也走向國際市場,與有著“東亞電池三巨頭”之稱的松下、LG CHEM、三星SDI競爭,同時借助著中國龐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寧德時代一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廠商。
寧德時代
來源:網絡
在市場面前,只選擇一條路走是極為危險的事情。去年第一季度,寧德時代裝機量被LG化學超越,來自“后浪”的威脅凸顯,轉型成為寧德時代優先考慮的問題,再說眼下“智能當道”,得抓緊機會才是,寧德時代關上門來思前想后,終于一拍板,到半導體試水去!
2020年10月份,國慶長假剛過不久,就有消息表示寧德時代入股杭州芯邁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據資料顯示,芯邁半導體成立于2019年9月,公司主要從事集成電路及模塊、電子產品的技術開發、集成電路芯片生產、測試、安裝等。
該公司此前也曾出現在《杭州市2020年重點預備項目前期工作計劃》中,其中涉及到芯邁IDM模擬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項目計劃總投資180億元,擬建設IDM模擬集成電路芯片生產基地。
同樣的投資讓人聯想到比亞迪,從生產電池到進軍造車業,涉足半導體,寧德時代是否也有這樣的打算,值得讓人關注。
露笑科技:
傳統漆包線廠商 跳板半導體產業園
浙江諸暨市的店口鎮素來有著“五金之鄉”的稱號,從2003年就在這里起家的露笑科技也追隨自家的傳統,主攻銅芯、鋁芯電磁線生產和銷售,同時擁有國內最大的鋁芯電磁線和超微細電磁線產品生產基地之一。
露笑科技發布有關建設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產業園公告
來源:財經銳眼
從2003年到2020年,17年的時間足夠讓整個市場和時代都變上幾遍,即使是在傳統漆包線路上走了17年的企業,也沒辦法阻止5G、大數據發展下爆發的市場。
第三代半導體寫入“十四五”的消息不斷刺激著市場的神經,早從2020年年初開始就在半導體領域布局的露笑科技,先是出資1億設立碳硅子公司,隨后又發布10億定增預案投資碳化硅項目。這下消息出來,當下便決心投入100億元,與長豐縣政府共同投資建設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產業園。
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產業園項目開工儀式
來源:網絡
從公布的消息來看,產業園主要用于建設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功率半導體的設備制造、長晶生產、襯底加工、外延制作等產業鏈的研發和生產基地。
這個項目一期建成達產后,可形成年產24萬片導電型碳化硅襯底片和5萬片外延片的生產能力。而這次的投資,對于露笑科技來說,也是形成一個從單晶生長爐到襯底制造的完整碳化硅襯底產業鏈,從而使國內快速增長的大尺寸碳化硅襯底需求得到滿足。
寫在最后
眼下的半導體行業不可謂不熱,國家政策的鼓勵,市場環境的開放,大基金和科技專項的推出都在推動著行業的向前。時至今日,各企業跨界來做半導體的現象,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偶然來形容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但隨著關注度增高,產業也開始出現亂象,受利益驅動,初創企業夸大宣傳,導致大眾誤判形勢;商業模式不接地氣,企業估值不切實際;借助科創板的推動力,渾水摸魚募集資金上市。如此“流量”帶來的產業發展,既擾亂市場又浪費資源,最終只會成為產業發展的嚴重干擾和巨大障礙。
推動半導體產業鏈的國產化,這的確是在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下所需要的支持。但前提是,我們更應該清楚地分析形勢,資金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行業問題,半導體發展并非外行看來如此風光,即便是當下在全球享譽盛名的半導體企業,也絕非一路坦途。
專業的事情需要專業的人來做,半導體行業更需要的是有韌性和耐心的企業,這類企業需要做好隨時面臨長期虧損、高風險投入、技術攻堅以及人才儲備艱難等的準備,良莠不齊的入市風險,值得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