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最近新聞不斷,沃爾沃、百度、富士康甚至法拉第未來都成為了吉利新一輪商業版圖中的重要板塊。相比之下,吉利的衛星項目得到的關注度就小了很多。在國人心目中,衛星或者航天事業是一項需要由國家主導的大產業,其難度之大、門檻之高,普通民營企業難以插手。但從國家角度來說,在確保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將低軌衛星產業開放給民營資本,能夠以更高的效率來彌補政府資本的不足。
1、吉利衛星項目投產,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早在2014年,國家便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民營資本投資衛星領域,以培育民營航天產業,這意味著民企進軍衛星領域的政策障礙已經不復存在。在2018年11月份,吉利注冊了一家名為浙江時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專注在衛星通訊技術上,以此作為吉利最早試水衛星產業的載體。近日,吉利科技集團旗下衛星工廠——臺州星空智聯獲得國家發改委核簽的商業衛星制造項目許可批復,預計今年10月就可以投產。由于低軌微小衛星具有研制周期短、技術更新快、功能密度高等行業發展需求,臺州星空智聯結合汽車生產流水線的模式,打造了批量化、柔性化、智能化的脈沖生產線,年產衛星可達500顆以上。衛星生產之外,吉利還需要考慮如何實現自己的低空軌道布局,并同時解決龐大的發射問題。所以說,衛星生產得到批復,僅僅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2、低軌衛星,是推進無人駕駛的關鍵
無人駕駛應該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各大車企努力的方向,根據目前的主流技術路線來看,以車路協同V2X這樣的技術為基礎,是一個比較經濟可靠的高等級無人駕駛技術方案。單純以提升車輛自身對周邊道路感知,一方面會極大地推高傳感器的成本,同時也會對執行器提出較高的要求,使得最終產品難以商業化落地;另外一方面,實際道路情況千差萬別,無論積累多少的實測里程,都難以對現實場景實現100%的全覆蓋。
而對于V2X來說,需要以5G技術作為基礎,確保信息可以快速、準確的交互。對于地面基站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覆蓋盲區,尤其是對于高速行駛的無人駕駛來說,更是需要一個穩定、高速以及低延遲網絡來支持,這就給了低軌衛星大顯身手的舞臺。通過在衛星軌道上發射許多小衛星,在通信技術的互聯下,這些小衛星之間會形成一張覆蓋地球互聯網,實現地球上的通訊互聯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從成本上看,低軌衛星通信技術的成本可能要比現在的光纖網絡和信號基建站小很多,不過這有待后期進一步的精確測算。
對于車企來說,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務,再結合圖商的高精地圖,能夠為日后的無人駕駛業務提供比較大的支持。對于國內車企來說,中國對于測繪資質有不小的管制,因此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能夠涉足高精地圖的業務范疇。而在低軌衛星上,國家既然已經放開了限制,那對于這塊業務有所需求的公司必然需要進行一定的布局。
3、不得不提的特斯拉星鏈計劃
如果說起吉利進軍衛星領域,那就不得不提特斯拉的星鏈計劃。通過向太空發射高達1.2萬顆衛星,實現對地球網絡的覆蓋,避免在很多基站覆蓋不到的地方出現信號的缺失,應該是星鏈計劃的初衷。在2019年,特斯拉曾經以一箭60星的方式,通過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60顆低軌衛星布置在太空中。而后獵鷹九號火箭的回收成功,也證明了特斯拉技術方案在成本上也會有不小的優勢。不過以特斯拉單顆達到1億美元的衛星來看,1.2萬顆衛星將是一個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如何在完整整個星鏈計劃之前就實現項目盈利,是擺在特斯拉面前的一個難題。
從更大范圍來講,完成低空衛星的布局,不僅能夠服務無人駕駛,同樣也能承擔起在注入沙漠、山區、海洋這些不適宜建設基站的區域用以支持通信服務。對于吉利或者特斯拉來說,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率先開展這方面業務的探索和嘗試,通過持續不斷的積累,說不定能為企業在將來布局一個遠比汽車更大的產業。在這方面,吉利和特斯拉為其他車企做了一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