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近期“雙喜臨門”。喜事之一是一季度業績創新紀錄,之二就是勝訴美國。如果說前者是小米向資本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那么后者,則讓小米這家企業帶上了一定民族色彩。
究竟小米是如何在“內卷”如折疊屏、電競手機都已經無法講出新鮮故事的智能手機市場脫穎而出的?
最新一季度財報,或許給我們透視小米提供了一個窗口。
這家似乎總是充滿激情的企業,究竟是憑借什么,吸引了一批忠誠“米粉”信徒?又是依靠什么,一次一次突破自身紀錄?
業務線“多點開花”:心里有底、兜里有錢
關于報復性消費,自后疫情時代以來,線下實體經濟包括餐飲、院線、商場等都享受了一小波紅利。
網聯平臺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網聯平臺共處理資金類跨機構網絡支付交易85.32億筆,金額5.06萬億元,相比去年和前年同期,日均交易筆數分別增長26.07%和94.85%,日均交易金額分別增長46.48%和87.96%。
與此同時,有關報復性消費是否真實存在的質疑也越來越多,畢竟,以上這些更多都是消費決策成本低的品類,像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這種大件,似乎很難迎來報復性消費。
好在,即便沒有所謂報復性消費,如今,虹銷雨霽,市場迷霧撥開,智能手機的技術迭代引領消費者需求升級后,年輕消費者對于智能手機的迭代需求,也不再像上一代消費者那般,“夠用就行”。
雖然從整體來看,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放緩:根據IDC數據,2020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約 3.26億臺,預計2021年出貨量約3.4億臺。增速放緩意味著,誰能夠在消費者預算充足的一季度搶跑,誰就有可能獲得競爭優勢。
數據顯示,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4940萬臺,同比增長69.1%,國內市場出貨量同比增長74.6%,逆勢搶跑行業。
憑借手機起家的小米,智能手機業務一直是其基本盤。過去,市場以及消費者對于小米的刻板印象停留在“性價比”,換句話說,就是便宜。千元機時代,的確讓智能手機迅速引領一波換機潮。但自發力高端市場以來,小米手機再也不是消費決策成本低下的選擇。
數據也有力回應了市場質疑,一季度,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達400萬。同期推出小米11Pro、小米11Ultra和首款折疊屏手機小米MIX FOLD,通過技術驅動優化產品組合,在高端市場的征途終初顯成效。
暴增的出貨量給小米帶去暴增的營收。財報顯示,一季度小米總營收達人民幣769億元,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61億元,同比增長163.8%。遠超市場預期且同時創造了小米業績新歷史紀錄。
智能手機業務之外,小米的AIOT業務線也是“多點開花”。
當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選擇小米AIOT生態,那么相應的,小米互聯網業務方面,生態活力以及商業化能力也將持續增強——截止到今年3月,MIUI全球月活用戶數已經有4.25億。同時,小米A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人民幣182億元,同比增長40.5%。
2021年第一季度,除了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外,小米AIOT平臺連接AIOT設備數達到3.51億。其中,有680萬小米用戶,同時擁有5件以上連接至小米AIOT平臺的設備。
粗略統計下,小愛同學能夠連接的終端設備,小米手環、智能音箱、智能電視、小米機器人、空氣凈化器、智能空調,甚至電飯煲等等,遠遠超過同行的AIOT生態版圖。相當于,小米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生態系統的流量池。而AIOT發展,將是影響小米盤活超4億流量池的關鍵因素,這也是小米造車的戰略邏輯。
居家場景外,車載場景已然成為互聯網企業的兵家必爭之地。今年以來,互聯網造車熱鬧非凡,并不是巨頭愛湊熱鬧,而是都想通過智能汽車這個“移動手機”來搶占下一個互聯網十年發展的船票——智能汽車搭載AI語音交互技術之外,智能屏也將成為汽車上移動的互聯網終端。
本質上來說,互聯網生意更多是注意力經濟,當用戶待在汽車空間的時長越久,其注意力也就停留越久,這也為車載場景里的AIOT發展提供了無線想象空間。
一邊是基礎業務的營收保證小米“兜里有錢”,一邊是放眼未來,新興業務戰略發展方向“心里有底”。或許,在小米這份超出意料之外的“喜報”背后,更為有探討意義的,是小米達到如此成績的“后臺功夫”。
全球與下沉:小米各渠道的星空與城邦
在國內市場競爭趨于飽和下,增速放緩是每個智能手機品牌都繞不開的問題,能夠做到逆勢增長的實力品牌少之又少。
因此,大浪淘沙下,開辟新業務線外,核心業務的全球化戰略與高端化路線,是絕大多數實力品牌的不二選擇。這背后的邏輯,同“下沉市場”的挖掘是一個道理,當固守原有市場無法提升增長時,轉尋他路才是明智。
2014年,小米早早開始了海外征途,如今“航海”7年的小米稱得上滿載而歸。數據表明,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場收入人民幣374億元,同比增長50.6%。
拿小米智能手機在全球的出貨量來說,一季度,小米在62個國家和地區智能手機市占率排名前五。其中在歐洲市場,小米超過蘋果,排名第二。此外,海外互聯網業務也是保持較高增長,收入9億。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前沿的戰略視野外,真正能夠讓全球化以及高端化實現落地執行的,是小米在渠道布局上的能力。
從國內市場渠道布局來看,首先,線上方面,小米在國內智能手機線上市場份額從去年同期的18.5%上升至今年的38.0%。線下方面,截至今年4月底,小米之家線下門店數突破5500家,四個月內新增超過2300家。
至于國內下沉市場方面,小米盧偉冰在redmi note 10發布會上透露,要在鄉鎮市場開10000家小米之家。自從去年紅米Note 9發布會提出,要加速下沉市場布局,經過半年時間,小米之家超5000家門店數量,已經覆蓋60%的縣級市場。
雖然線上作為國內市場主要銷售渠道,但是畢竟電商只是購物方式之一,在許多下沉市場,實體店還是大部分消費者的選擇。
因此,線上和線下的渠道配合,才將會為小米新零售戰略進一步提速。
另外,從海外市場渠道布局來看,截至今年3月底,小米已與全球超過150個運營商渠道建立合作。財報顯示,一季度,在除印度外的境外運營商渠道,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也超過50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310%。
至此,國內高端市場、下沉市場、海外市場,線上線下渠道的建設,小米已經設下“天羅地網”,覆蓋到國內絕大多數目標用戶。這或許為小米一季度的業績暴增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只是,為何小米如此重視渠道建設?
其實,不論是4G浪潮,還是5G浪潮,對于智能手機或者其他品類的智能電子設備來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渠道,很難去真實了解用戶真實需求。正如中信證券研報指出那般,小米新零售網絡加速拓展,短期來看,將加速其中國區份額增長,中長期來看,通過360度的消費反饋,將提升小米的消費者洞察能力和品牌影響力。
一個簡單的理解,現在小米的線下渠道基本上是官方直營或者僅授權有一定規模的店面,這種店面的好處就是能夠為用戶帶來統一的購買體驗。但是這種店面的選擇和拓展較為嚴格,在很多四五線城市或者鄉鎮一級別的地方,很難觸及到。所以下沉市場的發力,或許又將為小米帶來新一輪增長。
當渠道建設打通之后,小米多個業務線也就找到了“交通樞紐”,而疏通“任督二脈”之后的小米,才有機會施展他的AIOT戰略。
AIOT熱潮背后,科技創新才是“基操”
回望智能手機市場發展歷程,從功能機、智能手機,到折疊機、游戲機、云手機,行業每一次變革,都有創新技術的參與。類似的道理,也體現在當前洶涌的萬物互聯浪潮中。
隨著5G技術的成熟與落地,物聯網再次成為市場與資本關注的焦點,BAT等巨頭對“云”上生意加碼以及AI的投入,都將加快“萬物智聯”時代的到來。
所謂萬物智聯,最容易理解的說法就是,設備與設備間將互聯互通,形成數據交互、共享的新生態。在這個過程中,終端不僅需要有更加高效的計算能力,在大多數場景中,還必須具有本地自主決斷及響應能力。
換句話說,萬物智聯的長期發展路線,始終是對科技創新的更高追求。
回到小米一季度財報,小米之所以能夠提升其在AIOT業務版圖的生態活力和商業化,與其在科技投入上是成正比的。根據財報顯示,小米第一季度研發投入30億,同比增長超60%。
過去,以“黑科技”出圈的小米,在智能手機上一次又一次的創新突破,使其收獲一大波“米粉”。如今,通過AIOT平臺系統,小米不同產品終端之間的“熟悉程度”正在逐步增強,也增強了消費者購買同一系統產品體系的意愿。
但是,有關萬物互聯,市場上“智能家居不智能”的爭議背后,反映的仍舊是用戶對于高科技AIOT產品的期待。
因為,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在現今這樣一個巨頭角逐的AIOT賽道中,目前的競爭格局還是一個分散作戰、各自跑馬圈地的狀態,智能單品之間的孤島現象頻發,碎片化明顯。舉例而言,就是每個品牌都是各自為陣,各自打造AIOT平臺系統,并且品牌之間常有產品鏈接不兼容現象,從而影響用戶體驗。
關于這一點,小米一方面通過技術迭代,試圖與其他平臺系統兼容,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小米手環可以順暢接入iOS系統使用。
另外一方面,雖然不論是小米機器人還是小米智能汽車,對于小米AIOT平臺而言,不過是一個連接的終端設備而已。但是,仍舊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AIOT平臺的產品矩陣,擴大生態版圖。畢竟,產品矩陣版圖越豐富,其平臺系統的生態活力和商業化道路也就發展越快速。
而平臺系統的兼容性以及產品版圖的豐富性,都需要依靠科技創新來作為驅動力。
小米發布財報后,招銀國際給出小米39.2港元的目標價,較現價有接近40%的潛在上漲空間;摩根大通預判小米智能手機、物聯網產品及互聯網服務業務毛利可持續強勁,上調目標價至35港元;中信證券則上調小米2021-2022年的經調整凈利潤為191/246億元,并新增2023年預測為295億元,維持對公司的“買入”評級。
不難看出,投行機構、資本市場也是比較滿意小米一季度業績。
可以說,規模經濟是一個坎,小米發展到如此規模,手機業務已經度過了瓶頸期,而AIOT業務的規模化,邁過去,就是另一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