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汽車電子設備的[大腦],相比其他消費類電子芯片,汽車芯片由于對可靠性要求更高而成為全球汽車零部件廠商爭奪的技術高地。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劇、世界經濟形勢低迷的背景下,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堵點頻現,轉型升級中的中國汽車業短板問題日益凸顯,使汽車產業健康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我國汽車行業已受[芯片荒]波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達204萬輛和212.8萬輛,環比分別下降8.7%和5.5%,同比分別下降6.8%和3.1%。
5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同比有所下降,其中商用車產銷量降幅較為明顯,同時乘用車供給端有所不足,這與芯片短缺造成車企減產有關。
每車芯片用量從2012年500顆漲到2022年1400顆域控制器,同時芯片處理能力也在提升。預測到2035年我國車用半導體的份額將達到全球半導體的30%以上。
芯片需求大量增加,而與此同時,我國汽車芯片供應量尚未跟上。
未來一輛汽車上的半導體將達到6000-10000個。ICV Tank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已達460億美元,預計2022年將超635億美元。
面對如此龐大且快速增長的市場,國內的汽車半導體供應鏈卻高度依賴國外廠商,汽車芯片自給率尚不足10%。
目前,所有新型汽車內使用的網絡通信產品基本是國外廠商主導,如果有一天廠商供應出現問題,被管控或禁運,那么對我國的新車生產將會帶來巨大沖擊。
國內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
2020年末,汽車半導體短缺現象開始進入人們視線,隨后,汽車半導體短缺現象開始在更大范圍蔓延,全球多家知名汽車企業均不同程度受到汽車半導體供貨不足的影響,部分車型出現生產延誤、減產,甚至停產等問題。
汽車半導體短缺帶來整車企業減產甚至停產不斷發酵,對全球汽車產業造成了顯著沖擊。
截至目前,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為15%,其中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5%,車用芯片進口率高達90%以上,汽車芯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急需增強。
當前,我國各類芯片中MCU控制芯片最為緊缺,國內MCU控制芯片企業最為薄弱。
汽車芯片供需存在矛盾是長期原因,因為在供給側汽車芯片供給集中度高,前十大企業占了整個市場的70%,產能保持穩定。
車規級MCU是個外資廠商高度壟斷的市場,除了比亞迪等廠商,國產車規級MCU的份額幾乎為0。
來自IHS的數據顯示,在汽車MCU供應中,瑞薩占到了30%,全球7大供應商,瑞薩、恩智浦、英飛凌、賽普拉斯、德州儀器、Microchip、意法半導體,共占據98%的市場份額。
制約國內不半導體芯片的主因
近些年,隨著我國對半導體芯片需求量持續提高,芯片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同時,由于長期依賴進口,導致半導體芯片關鍵技術卡脖子事件時有發生。
車用半導體供應短缺既是全球的共性問題,也反映出我國汽車行業和半導體行業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的深層次問題。
目前制約我國半導體芯片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兩點:
①光刻機決定了半導體芯片的制作精度,也就決定了能不能向更小的單元去發展。
②工業軟件部分,芯片設計領域更多的是需要工業軟件的匹配度。
雖然近幾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年均增長率已經超過了20%,但是芯片自給依然不足。
經歷此次缺芯事件,預計車企、車企的一二級供應商都會加大引進多家供應商并加強做好產品認證,這為國產汽車半導體大發展提供了一個黃金機遇。
國內的半導體企業應該結合自己的基礎去主攻自己有優勢的方向,把這個方向的產品做到極致,對標國外廠商產品,去追趕甚至超越對方,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國產替代。
重點針對芯片問題加大攻關
①重點針對芯片及高端零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等斷點堵點,有效加強上下游聯動和產學研聯合攻關,提高有效供給,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②加強跨界融合與對外合作,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和國際合作,繼續為繁榮全球汽車產業做出貢獻。
③大力發展節能汽車,加快環保、節能、安全、信息化技術突破和應用。
④開展新能源汽車模塊化、通用化、標準化研究,加大產品研發與生產比重,增強核心競爭力。
⑤積極推動節能汽車、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與氫燃料電池汽車等多種技術路線競相發展,促進產業整體水平提升。
結尾:
當前我國汽車芯片產業存在的幾個核心問題,包括標準體系不健全、缺少測試認證、技術研發能力不足、關鍵產品缺乏應用、車規工藝缺乏積累和生態建設嚴重不足。這也為重塑國內車用半導體產業鏈提供了窗口機遇。
部分資料參考:半導體行業觀察:《專家:中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到5%,MCU尤為薄弱》,金融界:《芯片自給率到2025年要達到70% 業界認為兩點制約待破解》,建約車評:《汽車芯片戰爭》,汽車K線:《缺芯給中國汽車業上了一課!》
END
作者 | 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