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工業和信息部、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后,以及大基金的設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尤其在中興華為事件發生后,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熱度。
政策推出,大基金以及各種資本加持,創業公司數量的暴增,各地區項目不斷簽約,產業活動應接不暇等等現象都表明了火熱程度。此時,我們必定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芯片產業還能熱多久?
芯謀研究判斷,芯片產業還能持續至少10年的火熱程度,這10年中,前5年是由政策引導,資本跟進,產業發展不斷迅速擴張;后5年則得益于產業鏈布局逐漸完善,規模企業表現穩定,是由產業熱主導的模式。
政策熱
稍稍回顧這幾年的熱度情況,2014年國家大基金是中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舉措。國務院印發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明確國家產業投資基金主要吸引大型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社會資金,采取市場化運作,重點支持集成電路等產業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其中提及的15年投資計劃,即2015~2019年是投資期,2019~2024年是退出期,2025~2030是延展期,與芯謀研究判斷的產業熱度浪潮時間重合。
2019年正式注冊成立的大基金二期募資超2000億元,公開投資的項目已經超過10個。從投資方向上來看,一期專注布局制造領域為主的龍頭,二期則大幅增加設備和材料類項目,更注重基礎領域的投資。
當下,政策熱持續升溫,去年發布的《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國發[2020]8號),我國將從財稅、投融資、研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方面,支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發展。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集成電路一詞被放到了軟件前面,可謂揚眉吐氣一把。表明了國家層面對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視,也釋放了很多積極信號。
此外,各地區政府不斷響應號召,依次發布了地區集成電路產業的若干政策。從“十三五”到“十四五”規劃,越來越多的省份、市級乃至區級進入集成電路千億級規模俱樂部,有些甚至早已超兩千億。比如上海市的幾個區,浦東規劃將在2025年全產業鏈規模達4000億元,集成電路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要實現倍增;臨港區也規劃產業規模破千億。對地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的樂觀,表明了地區對產業的重視,以及未來五年將把集成電路產業放到地區規劃的重要位置。
這樣積極信號給予了資本方很大的動力,資本對集成電路的熱情近幾年不斷高漲。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突然爆發,影響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步伐,復雜的國際形勢讓國產化發展的需求變得更為旺盛。投資者們認為,只要是好的國產替代方案,就是一個優良標的。在投融資方面,今年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峰。有數據顯示,芯片行業在2021年上半年的投資數額與去年全年的投資額相媲美。科創板的設立給資本有了退出通道,資本“狂歡”達到一個極大值。
在企業數量上,企查查數據展示出了非常兇猛的趨勢,2020年芯片相關企業全年注冊2.28萬家,而今年年初到5月底,注冊芯片企業就高達1.57萬家,同比增長230%。總數為6.70萬家。芯謀研究認為,芯片企業注冊量增長趨勢將在未來幾年達到極值,并趨于穩定。與企業數量相匹配的是中國晶圓廠的新增數量,據SEMI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半導體制造商將于今年年底前啟動建置19座新的高產能晶圓廠,2022年將開工建設另外10座晶圓廠。其中今明兩年內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各建設8個新晶圓廠,大幅領先其他地區。
芯謀研究認為,政策熱而引起的連鎖反應還將持續五年,五年內各地產業政策不斷加碼、資本持續投入,隨著窗口機會不斷縮小,政策熱會慢慢走向冷靜,到時國內集成電路企業發展成熟,產業鏈各領域出現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龍頭,政策熱也逐漸變為產業熱。
產業熱
政策熱的逐漸降溫,政策窗口期收緊,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政策更趨完善,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完成全民意識。集成電路項目遵循“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的發展原則。政策層面加強對集成電路重大項目建設的服務和指導,有序引導和規范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秩序,做好規劃布局。引導行業加強自律,避免惡性競爭。在高質量政策規范市場的同時,逐步建立防范機制,降低風險,讓“有心之人”沒有可乘之機。
在產業熱發展階段,企業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產業鏈步入強強聯合時期。隨著產業鏈不斷成熟,產業的政策行為逐漸轉變為市場行為,各領域的巨頭初步形成,開始通過收購來完成企業本身規模的突破,以及在新領域的涉獵。巨頭企業形成一定壟斷局勢,初創企業很難生存,除非有絕對的創新。
度過國產替代時期,企業追求技術創新。如上所說,擁有創新技術的初創企業才能生存,國產替代的日子已經形成了一批穩定的規模企業,而替代國產這條路很難走通。企業在新興領域方面不斷擴展,在知識產權層面尋求突破,技術上實現更大進步。
設備和材料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更多領域突破卡脖子挑戰。在國際復雜局勢下,國內企業在國產方案的不斷迭代下,尤其是設備和材料領域實現產品和技術迭代,國內相關企業擁有一定產業規模,占據更多國內外市場。隨著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在設備和材料領域的部分卡脖子技術被攻破,并逐漸完善。
人才結構逐步改善,產學研聯動基本成熟。在政策指引階段,人才問題被各地提到了重要位置,企業和高校聯動增強,逐步完善產學研結構。也隨著集成電路一級學科的不斷完善,集成電路人才開始持續不斷走入市場,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輸送新鮮血液。
總結
當下集成電路產業靠政策的強刺激,吸引資本不斷投入到集成電路產業,各地政府配套政策也在不斷完備,對集成電路企業“求賢若渴”。但產業不能一直靠政策刺激,隨著產業鏈的不斷成熟,各領域企業都有一定規模的龍頭,集成電路產業開始步入產業熱時期,更多的是市場化行為來推動產業。從政策熱到產業熱至少有十年發展光景,十年磨一劍,這十年是產業黃金時期,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