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龍,命運本不同。原本與商湯、曠視、云從處于同一起跑線的依圖科技,眼下卻面臨著折戟資本市場的尷尬境地。
7月2日,依圖科技主動“撤單”A股科創板IPO,暫時退出“AI第一股”的競爭序列。而不久后的7月20日,云從科技卻成功過會科創板。此外,曠視科技在港交所碰壁之后亦轉戰科創板IPO,商湯科技也在6月明確了其科創板+港交所的A+H兩地上市計劃。
原本最有希望沖擊魁首的依圖科技,如今卻困頓于資本市場的大門口,可投入大、盈利難的困境又豈能一撤了之?
實際上,依圖科技先后搶占人臉識別、AI芯片和AI醫療風口想要業務突破,卻始終難以形成競爭優勢和商業壁壘。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資金壓力大的后遺癥使其長期依賴資本輸血,到了市場競爭的關鍵階段,一步慢步步慢。
依圖科技商業化落地屢次受挫,還陷入降薪、裁員的風波,此時其IPO的終止恐怕將其徹底推入“至暗時刻”。
“補血”兩頭堵
事實上,在過去8個月的IPO籌備期中,依圖科技就曾兩度“踉蹌”,誰知好不容易的曲折前行卻最終成了主動撤回IPO申請,
2020年11月4日,上交所受理了依圖科技的IPO申請,并于2020年12月1日進入問詢階段。然而之后的進程頗為不順,在今年上半年曾兩度中止。
今年3月11日,依圖科技及保薦人主動要求中止審核,3個月后恢復審核;6月11日,依圖科技IPO再度中止。兩次中止分別與紅籌架構和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有關。
對于持續燒錢的AI賽道來說,融資通暢是保證企業存活的關鍵,未能上市的玩家需要繼續尋求外部融資,而這注定是越來越艱難的道路。
AI企業早已被退去華麗的面紗,從資本寵兒成為如今的燙手山芋,估值偏高的質疑使得融資尷尬遇冷。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更是直言道,“不少AI公司割了投資人的韭菜”。
2019年之前人工智能行業還廣受資本追捧,但在此之后,“地主家”也沒余糧了,AI企業的融資金額有不小的下降,自2020年開始便不再容易獲得融資。這樣的融資曲線,在依圖科技身上也甚是明顯。
從其融資歷程來看,2012年9月至今共經歷了10輪融資,其中2018年兩次融資拿到3億美元,去年三月完成的融資金額降低為3000萬美元。最新一輪融資停留在2020年6月,金額未披露,也就是說,依圖科技已經一年多沒有融資了,因此上市“補血”成為其撐下去的最大希望。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依圖科技估值已達140億元,過高的估值恐再難以獲得資本青睞。而從2012年至今,資本陪跑十年,也到了退出求收益的時候。往日,高估值給予依圖科技榮耀光環,如今卻成為繼續融資的最大阻礙,如同一場因果循環。
錯過了IPO的“窗口期”,依目前科創板上市趨緊的環境,依圖科技再次申報IPO恐怕不是短期內能兌現的;若轉戰港股,需要重新準備申請材料,且港股市場門檻不低;要么就只能在一級市場繼續謀求資本輸血,可其估值水平已經被推上了山巔,誰又愿意此時接盤這個燙手山藥呢?
依圖科技原本想借此次科創板上市募資75億元,其中22.38億元將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截至2020年6月末,依圖科技賬上的貨幣資金約為15.58億元,但要知道從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累計虧損近73億元,剔除優先股公允價值上升影響,主營業務也依舊是虧損的。
“當一家企業的賬面資金不足以支撐它一年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它有多慌?!?有投資人直言。
前景不明朗,引來公司內部的動蕩。今年上半年,關于依圖科技降薪、裁員的消息不時傳來,如今員工總數已削減至500人左右。
有媒體報道,依圖科技作為重點發力的醫療業務部門成為裁員的重災區,依圖科技首席技術官、資深AI大牛顏水成在任職僅一年半后離職。
融資渠道受阻,內外交困,依圖科技已駛入至暗時刻,如若不能妥善解決風險,從“AI四小龍”中掉隊也將是個大概率事件。
“造血”四面壁
比融資不暢更要命的是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
從一開始,依圖科技在業務方面追尋一個又一個風口,卻始終難以找到真正具有絕對優勢的領域,其商業價值也就無法得以充分展現。
AI作為一種底層技術,業界經過最初的興奮,開始更多地強調AI技術在具體商業場景的落地能力,依圖科技在這一路上卻嘗盡了心酸。
選擇計算機視覺領域,從安防領域布局突破,是四小龍當初一致的選擇,卻并未能躋身前列。海康威視連續8年蟬聯視頻監控行業全球第一,是智能安防領域的龍頭企業。同時,華為、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相繼進入智能安防這條賽道。
對于依圖科技來說,這生意并不好做。主要客戶為各級政府機構、事業單位,這類客戶由于采取集中采購、預算管理等制度,項目交付和結算過程長,這造成了回款周期大、應收賬款長的情況,資金流動性壓力大。
此外,人臉識別還面臨倫理問題。今年3·15晚會上,商場等場合安裝的人臉識別攝像頭在未被顧客知情的情況下抓取個人信息,引起輿論爭議。近年來,關于人臉識別技術的濫用和信息安全問題,不時引發公眾擔憂,顯然人工智能健康發展的倫理道德保障機制還不健全,這也是依圖科技業務開展的一大隱憂。
隨后,AI企業都試圖尋找自身獨特的定位,尋求落地具體場景,形成差異化競爭。商湯定位AI算法提供商,曠視投身于物聯網,云從定位為人機協同解決方案提供商。
依圖則選擇了AI芯片+算力廠商定位,盡管其自稱成為人工智能芯片創業企業中少數已經實現產品流片且規?;瘧玫墓?然而旗下產品“求索”芯片并非依圖科技自研,而是源自當初收購的企業熠知電子,上交所亦對此進行問詢。
依圖科技負責制定芯片的規格參數,完成芯片的設計和驗證等,之后的生產制造、封裝和測試等環節則通過代工方式完成。在具體產品中,只有原石系列服務器中包含“求索”芯片,截至2020年6月,該服務器僅賣出去955件。
而在AI芯片領域,已經有企業先行一步。寒武紀已憑借先行優勢登陸資本市場,目前,其已進軍車載智能芯片領域,全資子公司行歌科技獲得蔚來、上汽、寧德時代的投資。
此外,依圖科技的差異化還在于醫療行業,早在2016年下半年,依圖科技就宣布進軍醫療市場,推進過程卻不如人意。
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在醫療健康領域分別實現營收9.91萬元、559.73萬元和562.67萬元。顯然,收入規模還小,其在醫療領域尚未實現規?;逃?。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依圖科技旗下的依圖醫療,已經注銷了武漢、西安、成都等多地的分公司,相關的醫療采購部門、銷售部門紛紛解散。
在具體的落地中,純技術并非萬能解藥,商業的復雜并非AI技術能夠輕易解決,軟硬件系統的兼容度、業務場景的標準化、數據的隱私安全等各方面都是矗立在前的重重考驗。
目前,AI技術目前僅在安防、金融等具有數字化和標準化成都較高的領域可一展身手。承載業界期望多年,卻并未帶來更驚喜的商業化突破,這也是資本對AI趨于理性的原因。
AI企業扎堆上市,主要目的是盡快融資實現產品商業化,進而取得競爭優勢,上市卻并不意味著“畢業”,只有盡快拿出實際的商業化落地方案,向實現盈利邁進,才能匹配自己的估值。
依圖科技一路踉踉蹌蹌追尋風口,卻始終難以找到安身立命的商業模式。如何更務實地證明自身的商業價值,并實現內生性增長和擴張,是依圖科技必須要邁過去的門檻。
市場強敵環伺
憑借先發優勢和高額的科研投入,AI企業曾給自己帶來技術壁壘,而這方面的競爭優勢正在一步步被打破。
盯上AI領域的不只是“四小龍”這樣的技術創新企業,還有一眾實力強勁的科技巨頭、傳統企業。
何況,AI技術領域的競爭是全球性的。Google、NVIDIA等國際巨頭紛紛布局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相較巨頭,依圖科技們的資金實力、技術能力還有市場能力,幾乎無法相提并論。
在國內,百度、美團、字節跳動等廠商在AI上的技術積累并不薄弱,并且基于落地場景的研發具有無可比擬的運營優勢。
如美團依托自己龐大的配送實力,探索AI在餐飲外賣的等領域的應用;字節跳動旗下的推薦信息平臺今日頭條則很早就把人工智能技術大規模應用于信息分發;百度在自動駕駛已經有了經年累月的投入,并已落地試行,反響熱烈。
單純有AI技術不再能打動客戶了,現在講究應用場景和落地能力,在這方面,依圖科技天然不如互聯網科技巨頭,如果只有技術而不懂業務,很難打動客戶,往往很難獲得議價權和定價權。
對于技術公司來說,如何將自己的技術翻譯給客戶,讓其真正明白技術能夠解決的問題,是商業運營中的一大難題。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能夠將新技術賦能業務,但推陳出新的算法及數據所形成的解決方案,能否在新行業中取得大規模應用,還未可知。
因此從業務中衍生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方法,而這與依圖科技等AI企業的發展路徑卻是大相徑庭。
計算機視覺領域,也早早演化成紅海了,2017年到2019年,市場增速均超過了20%,2021年2月,我國各類型的計算機視覺企業超過了4000家。
可以預見,能更順利地切入具體業務場景的互聯網巨頭們,正在向AI舞臺中央靠攏,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品牌效應和資金實力都略顯薄弱的AI企業們則不能獨享聚光燈了。
而依圖科技在四小龍中也并非王者。2019年,曠視、云從和依圖營收分別為12.6億元、8.07億元和7.17億元,依圖科技墊底;2020年上半年依圖科技營收3.81億元,同比提升不大,而曠視科技在前9個月就已實現7.16億元。
憑借算法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AI企業在互聯網巨頭包夾下已不再具備優勢。而實力并不突出的依圖科技上市受挫,更加處于不利地位,能否越過這一道坎,走出至暗時刻,或許將決定公司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