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美國蘋果公司,腳踢騰訊南非大股東,奪下2021年百大品牌之首的公司竟是它?
近日,荷蘭的一家半導體公司走進了大家的視野,“光刻機十億一臺仍供不應求”更是火上熱搜,這家看起來“錢”途無限的公司便是光刻機巨頭阿斯麥(ASML)。
消息顯示,阿斯麥的最新市值為3053億美元,按1美元兌換6.4452元人民幣,相當于1.97萬億人民幣。
國內這個時間區間,公司股價漲幅能夠與之媲美的企業便是市值2.29萬億人民幣的茅臺,從2001年8月上市以來,茅臺股價漲幅385倍,毛利率達到了驚人的91%。
不過,人家是高科技,我們是醬香科技,這也不得不讓人感慨,何時中國能有真正的高科技企業呢?在被圍堵卡脖子的困境下,中國芯片的未來又將如何呢?
“光刻巨人”阿斯麥
近日,美股上市的阿斯麥預計其2025年營收將達240億至300億歐元(約280億至350億美元),實現營收五年翻倍,毛利率高達55%。
阿斯麥的突然大幅上調營收預期自然受到關注,然而這份自信卻不是毫無根據。
此前,在阿斯麥發布的Q2財報中:營收40.2億歐元,同比增長20.9%,毛利率方面,實現50.9%,遠超公司給出的49%毛利率指引。二季度利潤總額達到10.38億歐元,略超市場預期的10.27億。
其他數據顯示,凈新增訂單額達到83億歐元,去年同期為11億歐元,新增訂單額同比增近7倍。新增訂單中包含有49億歐元的極紫外光刻機(EUV),使得公司的整體訂單量達到175億歐元。
對于未來,阿斯麥預計第三季度凈營收 52 億至 54 億歐元,市場預估為 46.9 億歐元,阿斯麥還將全年營收增長目標提高約 35%。
雖然看起來阿斯麥大幅上調未來數年光刻機銷售的收入預期,但在三星、臺積電、英特爾等制造業巨頭正忙于解決全球芯片短缺問題,揮舞著支票只求快速擴產的背景下,阿斯麥的預期或許遠遠稱不上過于自信。
對此,AMD首席執行官蘇姿豐曾提及,終端市場方面預期需求旺盛的情況將持續數個季度,全球關鍵電子元器件的供應緊張局面很有可能持續到2022年上半年。
除此之外,阿斯麥CEO彼得·溫寧克也曾在今年七月表示,除了CPU制造商外,內存芯片制造商對于極紫外光刻機(EUV)的需求也呈現上升態勢。
可見趁著所謂“電子行業的全球大趨勢”,ASML的火爆還將持續,誰讓工藝先進的EUV光刻機,只有阿斯麥公司能生產呢?
該公司的股票也反映了其強勁的前景,其市值約為2720億歐元,成為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
中國芯片何去何從?
阿斯麥無疑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大牛股,我國也有一個股票神話,那就是貴州茅臺。
前些日子,有人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那就是“你會用茅臺換阿斯麥嗎?”
有觀點認為,茅臺只有一個,茅臺鎮只有一個,足夠稀缺也足夠必要,所以它能成為大牛股。但如果跟阿斯麥有你沒我的比拼,它的必要性差了很多。
通俗地說:不喝茅臺會影響生活嗎?會!但影響沒有那么大??墒切酒雽w被人卡了脖子,其實非常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你用得太多帶電的東西都會受到影響。
阿斯麥的風光業績令人艷羨,但作為中國人,在感慨阿斯麥的火爆的同時也不得不思考:我國半導體產業未來將何去何從?
過去,中國芯片行業主要依賴外國企業,在研發、設計、制造等所有領域都與美歐及亞洲競爭對手存在巨大的差距。
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嚴重阻礙了我國芯片研究的發展,去年12月4日,美國國防部網站就正式將中芯國際列入所謂“涉軍工企業”黑名單。
這場事件在國內輿論帶來巨大沖擊,更是為整個半導體行業敲響警鐘,在全國范圍掀起了對芯片國產化的大討論。美國當年輕易摧毀日本半導體工業、并順手扶起韓國、臺灣取而代之的前車之鑒,被無數次引用。
打擊中興、斷供華為,在中美經貿摩擦中,美國直刺的正是中國“缺芯”軟肋。
遭到最嚴格芯片斷供的華為,2021年上半年消費者業務收入直接下滑46%,近乎腰斬。
對行業企業來說,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那也是沙子做的城堡,經不起大風浪。
半導體產業鏈的戰略安全,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受到政府、行業、媒體甚至全體國民如此迫切地重視。
在加快半導體產業國產化成為國內戰略共識之后,中國企業正在以“中國速度”追趕,中科院將對包括光刻機在內的關鍵核心技術、核心材料進行布局,以攻克這一重點技術。
華為也已經把芯片和光刻機作為新的研發重點。最近,華為在德國等國招聘芯片工程師、軟件開發人員、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等人才。華為在武漢的晶圓廠計劃于 2022 年投產,在未來一年半內追趕美國同行。
在此衷心地希望國內芯片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相關公司,能夠進一步加大力度,不斷創新突破,爭取早日突破高端芯片制造。相信芯片“卡脖子”終會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