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是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不僅是4G的簡單延伸,也是真正的融合網絡。從機器人輔助手術到3D打印皮膚,醫療領域不斷尋求使用技術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務的方法。隨著網絡醫療創新的出現,人們越來越需要快速可靠的連接,以確保這些技術正常運行。
從健康預防管理到遠程診治,從醫療AI的升級到醫療生態聯動,5G的出現滿足了對連接要求,將為醫療行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技術革新,并催生顛覆性的新醫療生態系統,可以說“4G改變了生活,5G將改變社會”。
5G技術在醫院的全面融合應用,是醫院增強發展能力、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全面推進醫院高質量發展,實現五個創新,建設智慧醫院的重要載體,也是近幾年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再升級和再出發。
作為藥械流通龍頭企業,國藥控股以“FLI+ v2.0 供應鏈全場景解決方案”創新升級,充分利用藥械聯動競爭優勢,注重大數據賦能,持續推動集中配送、院內物流管理、智慧后勤等增值業務的快速發展。上海醫藥以領先的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滿足公眾和醫療機構需求,不斷提升服務效率與體驗。公司以院內供應鏈延伸服務、第三方物流服務、藥庫信息化管理等新業務模式持續服務公立醫療機構改革。華潤醫藥在2020年度報告中提出公司積極打造醫院藥械供應鏈管理項目SPD的專業服務,其中針對醫療終端方面,公司將主動提供產品服務,通過信息化、專業化服務,協助設計供應鏈管理和醫院物流智慧一體化解決方案。
借助5G網絡打破空間限制,利用其高速率和低延時的特點,實現了高清視頻的線上交流。此舉促使各家醫院的專家線上實時、全面討論疑難復雜病例,共享診療經驗,由此推動和普及了結直腸癌MDT診療模式,促進了結直腸癌規范化診療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推廣。
著重推進5G在遠程重癥監護場景中的應用,促進重癥醫學科的發展,將從監護監測、診斷、醫學影像實時傳輸、告警等各環節逐步實現5G+醫療健康應用創新。在這樣的探索中,實現“一對多”、多區域重癥患者的同時監護對于醫護人員而言,不再只是一種愿景。
8月10日由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的研究團隊完成,發表于國際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成果——國際首個可以識別39種眼底疾病及病變特征的多病種人工智能檢測平臺DLP,以近25萬張眼底照相圖片為數據支撐,同樣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成果。這不僅僅是科研的進步,這樣的AI檢測平臺對缺乏眼科醫生,特別是缺眼底病醫生的欠發達地區而言,無疑給當地患者帶來了診療的福音。可以看到,近年來在智慧醫療的打造上。
“5G+智慧醫療”的推進也并不容易,作為創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資金持續、較大地投入。不少醫院表示,雖然已有5G融合的構想,但距離真正落地還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
“三位一體”智慧醫院建設,以便民、惠民、利民服務宗旨為導向,加快醫院全方位信息化建設,突出信息化智慧管理模式,運用智慧醫療SPD系統助力,帶動醫院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基于5G網絡大連接特性,支持多樣化智能健康監測終端接入,采集實時體征數據,實現實時監測預警和風險識別。數據通過5G移動網絡高效流通,醫院之間將鏈索成龐大的數據中心,各家醫療機構可以基于大量病例數據給出各類疾病的預測分析,提供早期預警,形成新的健康管理模式。醫療云能夠提供應用業務的快速部署、實現網絡的靈活調度,并通過分機存儲滿足業務使用場景,實現醫院信息化服務的新模式。今后將在新建院區,新建醫療5G專網及醫療云,解決有線網絡的局限性,實現5G云桌面辦公,為醫院提供互通互聯、安全高效的專業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