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公司紛紛布局芯片,已經是趨勢了。特別是財大氣粗的手機公司,可以說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按道理成功不難,然而,入局者眾多,但是鮮有成功的。什么原因?
還是在于難度。芯片設計的難度相比于手機,高太多了。特別是手機芯片。
手機設計本身難度并不大。2G時代,也就是兩三個人的團隊就足以設計出一款新型的手機。在智能機時代,難度會稍微增加。但是也不過百人而已。順帶說一句,我國的手機公司之所以強大,還是在于產業集中度高,成本更低,因而競爭力強大。
手機公司的研發團隊其實都比較小。主要人員從事的還主要是銷售,供應鏈,軟件等支持類的工作。這些公司投入巨資做芯片,以為芯片就是找足夠的人,有EDA軟件,然后工廠生產就夠了。
其實這屬于路徑依賴,完全低估了芯片設計的難度。僅僅一個5G手機芯片,高通,華為海思,紫光展銳投入的人數需要千人以上。這里面涉及的組織關系非常復雜。
僅僅有百人研發經驗的公司,要直接做需要十倍以上研發團隊的芯片,效果可想而知。
這也是為什么這些新入局的公司團隊一片混亂,大量員工因為無事可做不得不紛紛離職。而這些員工都是當初高薪挖來的,卻沒有用武之地,可見管理之混亂。
其實這也不怪這些公司,即便聰明的雷軍,也曾經低估了芯片的難度,曾經號稱要將芯片做成沙子的價格,最終投入的資金打了水漂。
現代的技術產業,其實都可以分解為若干小的部分。你可以把每個小部分做好。但是真正難的是能把這么多部分和環節有效的組織起來。組織能力才是一個企業的核心能力。
能夠做出復雜芯片的企業和能夠做出非常復雜系統的企業,都是屬于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
例如華為,當它能夠設計出復雜的5G芯片的時候,入局手機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由完全外行,到世界第一,不過幾年時間。
聯想曾經勸告手機各個手機公司不要入局電腦行業,因為電腦行業競爭激烈。然而實際上,手機企業進入電腦行業,可以說是對聯想的降維打擊。
當你看到傳統電腦公司的電腦,在看看做出iphone的蘋果電腦,小米的筆記本電腦,華為的筆記本電腦,在看看聯想的筆記本,高下立判。
為什么這些手機公司能夠迅速做出比做了在電腦行業里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聯想?因為智能手機的技術門檻總體來說還是要比電腦復雜。
同樣道理,為什么華為入局手機,能把國內手機行業的領頭羊們打的叫苦不迭?因為手機對于華為這種能夠做出芯片的公司來說,他的公司的管理足以應付手機這種簡單的系統。更何況,手機的難度,要比手機芯片的難度降一個數量級。
如果相反,手機芯片公司做手機,那是降維。而手機公司做手機芯片,那是升維,難度可想而知。成功也不是不可能,但是必然經歷脫胎換骨的陣痛。如果對困難想象不足,必然會導致心理落差過大,最終失敗。小米澎湃就是個例子。(題外話,小米經歷過失敗,如果再次入局,我認為有成功的可能性。因為經歷過教訓,心理上必然有對困難的預判)。
華為手機的處境也不必擔心,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專利,而是其對于其技術管理能力。一旦芯片封鎖結束,必然能夠卷土重來。
言歸正傳,手機公司做芯片,難度太大。尤其是不知深淺,以為砸錢就能咋出一個華為海思,必然會被規律教訓一番。
華為海思,也是從小到大,不斷投入和積淀的結果。期間組織管理也經過多次的改造,進化,才能夠適應5G芯片如此復雜的技術開發。茫然入局,即便真的能夠達到海思累計投入的數千億元的投入,由于管理跟不上,也會有大量的浪費,得不償失,甚至可能一敗涂地。
吃飯不能一口吃個胖子,真要是做芯片,尤其是手機芯片,還是要做好長期投入的準備。如果有1000億的預算,每年100億,投入10年,遠比每年500億,投入兩年,效果好得多。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公司不一定有這個耐心。
如果你手里拿著手機公司做芯片的offer,特別是剛剛開始做芯片的手機公司,就要想到,不久之后的陣痛,你要做好心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