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表示,芯片短缺是使用芯片的一方低估需求,而非制造方。整體芯片短缺的情況是需求遭到低估、天然災害、物流壅塞與數位需求激增等因素,所匯集而成。他也以芯片短缺為例,闡述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的自由市場,仍舊是解決芯片短缺或過剩議題的最佳方案。
張忠謀接著提到供應鏈韌性問題,他表示,半導體供應瓶頸的現象近期經常引起討論,芯片短缺的情況,是需求遭到低估、天然災害、物流壅塞與數位需求激增等因素,所匯集而成。他強調,實際上這是「用芯片的」低估需求,而非制造方低估用的需求。
張忠謀指出,雖然任何關鍵零組件短缺都是嚴重問題,然而自由貿易、自由競爭的自由市場,仍舊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他說,事實上,為因應近期晶片短缺,而大幅提升制造產能,半導體業大家都在大幅提升制造產能,這正好體現了我們認為自由市場,是解決短缺或過剩問題的最佳方案。
對于張忠謀在峰會中提出最近自由貿易似乎多了一些條件,大部分條件有不良的后果。媒體關切所指為何,張忠謀重申,條件例如半導體集成電路方面,美國說要在自己境內多做一點,其實美國一直主張自由貿易已經幾十年了,突然加了一個條件,「要在自己(美國)境內多做一點」,這就是條件。
張忠謀表示,他是唯一提到芯片短缺議題的領袖或領袖代表。他說,在芯片短缺議題,任何政府都還沒采取什么有效行動時,private sector(私部門)很快就增加產能,因為私部門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下,很快就能馬上增加產能。
臺積電資深副總:看好未來十年半導體業發展
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資深副總秦永沛日前參加成電論壇時,針對半導體業的趨勢和創新進行專題演講,同時他也對臺灣半導體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看法樂觀,不過對于近期芯片荒,他則認為沒有緩解,且狀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秦永沛先是帶領大家回顧半導體發展,提到過去60年有許多殺手級應用帶動半導體成長,例如60至70年代的大型電腦、80至90年代的PC、再到之后的手機,半導體的發展也從微米進到納米。
秦永沛也說,半導體未來的趨勢是高速運算以及數字轉型,在高速運算方面,在未來無所不在的運算將成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全世界對運算效能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這樣的需求也帶動芯片需求大增。
數字轉型部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速度遠比想像中的快,更因為公司要維持運作,全球企業也開始使用居家上班、遠距教學來維持,但這些都需要3C產品,強大的需求也使整個供應鏈非常忙碌。
秦永沛認為,這兩大因素造成供應鏈到現在仍混亂,現在芯片荒還沒緩解,而且這樣的情形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不過秦永沛對未來倒是十分看好,他預期半導體會延續成長趨勢,特別是臺灣半導體業在資金、技術、人力都非常密集,在全球半導體業中很有優勢,且不論是生態環境和供應鏈都非常完整,認為未來10年臺灣半導體產業都會非常樂觀。
秦永沛也指出,現在許多國家都試圖把半導體制造在地化,但這違反了經濟原則,也很不容易實現。
談到臺積電本身,秦永沛說,臺積電預計2022年下半年會有三納米的產出,公司也正以五倍的速度擴產中,而臺積電能成為晶圓代工龍頭,秦永沛解釋,靠的就是技術領先、卓越制造、客戶信任三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