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足于戶外用品市場,“戶外運動第一股”之稱的探路者又搞上了芯片生意。
9月21日晚間,探路者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以自有資金2.6億元收購北京芯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芯能”)60%的股權。
上述交易完成后,探路者將涉足顯示驅動芯片設計、研發、芯片封裝產品等領域的新業務,這與公司現有主業存在較大反差。目前,公司主營戶外用品,產品包括戶外服裝、鞋、背包、帳篷等上百個品種。
不過,二級市場似乎對于探路者的跨界并不看好。從9月22日至今(9月28日收盤),探路者股價一路再跌,累計跌幅超過29%。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如果之前未涉足過半導體領域,沒有相關技術和人員儲備,現在要往這個方向轉型,很不容易,因為半導體業務對專業性要求非常高。
1
收購標的業績平平
資料顯示,北京芯能成立于2019年,主營業務定位為LED顯示驅動IC設計和大型顯示屏用Mini LED產品的生產,主要面向國內外市場及客戶。目前,上海芯奉、上海芯鎮和國域科創分別持有北京芯能60%、30%和10%的股權。
此外,于2009年7月成立的株式會社Silicon Inside(簡稱“SI”)是北京芯能全資子公司,也是其核心資產。其主要業務為IC設計與開發,主要產品LED驅動芯片,包括Mini LED直顯和背光的IC產品、Micro LED的背板IC、壓力觸控IC。
公司表示,目前Mini LED直線及背光驅動芯片及PKG模組產品已經研發完成,預計在2021年完成產品流片及驗證。Micro LED及與之匹配的巨量轉移等技術公司正在按計劃進行研發當中,預計2022年發布相關產品。
截至2021年6月30日,探路者的貨幣資金為7.21億元,資金狀況能夠支撐本次收購。不過,市場對北京芯能的資產質量存在擔憂。公告顯示,自2020年以來,標的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20年,北京芯能實現營業收入209.32萬元,收入規模尚小暫且不論,該公司當年虧損1356.62萬元。
進入2021年,北京芯能不僅持續業績虧損的狀態,其負債規模也大幅度攀升。公告顯示,2021年1月-5月,北京芯能實現營收158.14萬元,凈利潤虧損513.61萬元。截至5月31日,北京芯能總負債2445.58萬元,總資產3986.25萬元,資產負債率為61.34%。
根據公告中披露的評估報告顯示,截至評估基準日5月31日,以收益法評估的北京芯能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3.89億元,增值率為2424.87%,評估增值率超24倍。
值得一提的是,探路者還與上海芯奉等簽署了業績補償協議,上海芯奉等主體承諾北京芯能2021年主營業務收入不低于7030萬元,扣非息稅前凈利潤不低于0元;2022年-2023年扣非息稅前凈利潤分別不低于8597萬元、1.72億元,如若在2021-2023年業績承諾期間未能達標則對公司進行相應補償。
2
服裝巨頭為何愛上芯片?
半導體芯片業務無疑是大勢所趨,也是當下資本市場最炙手可熱的概念。
探路者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將涉足顯示驅動IC設計、研發、芯片封裝產品等領域的新業務,與原有戶外用品業務協同發展,兩塊業務分別由獨立的團隊進行管理運營,并由公司總部進行資源的統籌及協同,有效增強公司產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北京芯能也能充分利用公司平臺和資源整合優勢,獲取資金支持、市場拓展、管理賦能和制度保障,進一步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和競爭力。
其認為,切入顯示驅動IC領域,不僅符合國家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且該領域相關產品具有較高的技術附加值,因此,本次交易有利于公司改善資產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增強公司持續發展能力和提升未來盈利水平,因此,本次交易是合適且必要的。
但是,作為一家服裝品牌去涉足完全陌生的領域,這是為何呢?
通過一些蛛絲馬跡我們發現,這起并購背后的動機,或許與公司年內新上任的實控人、董事長有關。
今年1月,探路者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盛發強、王靜于1月26日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和《股份轉讓框架協議》,擬將合計持有的部分探路者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5.85%)以6.5元/股的價格轉讓給北京通域眾合科技發展中心(有限合伙)(下稱“通域眾合”),交易作價3.36億元。
本次股權轉讓,通域眾合將與通域基金構成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為13.65%,成為探路者控股的控股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通域眾合的實控人李明,歷任國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紫光國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聯席總裁。
實際上,在接手探路者后,李明曾表態公司戶外用品業務的后續運營仍將由原有團隊來管理,通域基金方將有效整合優質資源,持續提升公司治理、業務拓展和盈利能力。
截至6月30日,通域眾合為探路者的第三大股東,持股5169.12萬股,持股比例5.85%。截至最新公告日,通域眾合所持上市公司全部股份處于質押狀態。
從上述情況來看,探路者跨界芯片行業,或從通域眾合上位后便有此意。
3
跨界收購能挽救業績?
探路者自1999年1月創立以來一直深耕男裝、女裝、鞋子、背包、裝備等戶外用品市場,2009年登陸創業板上市。
財報顯示,2009年至2014年,探路者處于高光時刻,業績發展順風順水,營收和扣非前后凈利潤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探路者逐漸成長為國內戶外用品行業的龍頭企業。
同時,2013年以來,探路者先后對綠野網、圖途、易游天下、行知探索等公司進行戰略投資,主營業務由戶外用品,延伸至到旅行服務和大體育多個領域。
不過,業務拓展并沒能為探路者帶來增厚的業績,反而成為業績下滑的直接導火索。
2015年開始,探路者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2017年,公司迎來上市后首次虧損,實現營收30.33億元,凈利潤虧損8485.39萬元,扣非后凈利潤虧損1.85億元;
2018年,繼續虧損2.12億元,陷入退市邊緣。然后 “買買買”的探路者,開啟了“砍砍砍”模式;
2019年,探路者大手筆砍掉240家門店、賣房賣資產、降費等一系列舉措希望遏制住虧損的勢頭。
但遺憾的是,2020年的疫情使得戶外服裝市場陷入寒冬。財報顯示,2020年,探路者整體營收已從2016年的28.79億元降至9.12億元,凈虧損2.75億元,同比暴降343.11%。
探路者在財報中指出,隨著國內戶外用品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市場競爭激烈疊加2020年疫情蔓延等因素,公司的戶外用品主業的銷售業績持續下降。
對于此次跨界芯片領域,探路者表示,收購北京芯能有利于充分發揮和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在Mini Led迎來商用元年之際,迅速切入該領域并搶占技術高點,借助國內外兩個廣闊的市場空間,培育和發展公司新業務,豐富業務類型和產品,未來有望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競爭能力和持續盈利能力。
當然,公司也坦言,本次交易存在整合風險。北京芯能主營業務類型、面向客戶群體等與公司目前主營業務類型及客戶群體存在較大差異。在收購之后,如不能做到資源與業務的有效整合,將會為公司經營和管理帶來風險。
在A股市場,探路者股價連續下跌,也從側面反映了投資者對于這次并購的態度,對于后市如何,我們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