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云平臺是聯動感知層和應用層的中樞系統,以感知數據為養分,通過各類IoT平臺加工,向下游應用賦能,呈現出從上游終端到下游用戶數據價值逐步升遷的邏輯,是功能與價值凝聚的PaaS軟件。物聯網云平臺現處于全面滲透的階段,大多數場景下更偏好公有云部署模式。
艾瑞測算,2020年中國物聯網設備連接量達74億個,預計2025年將突破150億個。物聯網設備連接量的持續增長為物聯網云平臺的發展輸送養分,推動平臺從設備、數據積聚的“量變”走向從數據價值挖掘的“質變”。
平臺匯集了海量異構感知數據,其中音視頻類流數據對資源和設備的要求最高,并最快實現變現。智慧生活場景下,2020年物聯網云平臺市場規模為58億,其中視覺相關設備的市場規模為28億,復合增長率為26.9%。預計2025年,視覺相關設備將占智慧生活云平臺總體市場規模的62%,視圖相關云平臺廠商將在智慧生活領域占主導地位。
物聯網云平臺市場高度分散,各類廠商基于不同的優勢和目的入局發展路徑各異,競合趨勢顯著、穩中求變;未來平臺能力將進一步下沉形成IoT底座,即“平臺的平臺”,由第三方開放平臺全面整合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與服務。
物聯網云平臺概念
聯動感知層和應用層的中樞系統,功能與價值凝聚的PaaS軟件
物聯網云平臺是由物聯網中間件這一概念逐步演進形成。簡單而言,物聯網云平臺是物聯網平臺與云計算的技術融合,是架設在IaaS層上的PaaS軟件,通過聯動感知層和應用層,向下連接、管理物聯網終端設備,歸集、存儲感知數據,向上提供應用開發的標準接口和共性工具模塊,以SaaS軟件的形態間接觸達最終用戶(也存在部分行業為云平臺軟件,如工業物聯網),通過對數據的處理、分析和可視化,驅動理性、高效決策。物聯網云平臺是物聯網體系的中樞神經,協調整合海量設備、信息,構建高效、持續拓展的生態,是物聯網產業的價值凝結。隨著設備連接量增長、數據資源沉淀、分析能力提升、場景應用豐富且深入,物聯網云平臺的市場潛力將持續釋放。
物聯網云平臺部署模式
有效解決“物聯”與“煙囪”痛點,更偏于公有云部署方式
物聯網云平臺基于PaaS發展,遵循云服務的部署模式,通常分為公有云與非公有云兩種模式(私有云、混合云、專有云等)。根據艾瑞咨詢測算,2020年中國整體云服務市場規模達2256億元,其中公有云服務貢獻達68%,是目前云服務市場的主要部署模式;從需求角度看,公有云部署的高開放性、低成本開發與標準化模式以及高可復用性等特點契合物聯網云平臺的需求特征,即可有效解決連通性缺乏與場景割裂等應用問題;從應用角度上,目前生活與生產相關場景中,大部分物聯網云平臺以公有云的部署方式為主,而涉及到定制化開發需求高、網絡安全私有化屬性高的政務、醫療、交通安防等場景中,物聯網云平臺更多是作為云能力的一部分整合至解決方案中銷向最終客戶。
物聯網云平臺系統架構
根植于PaaS,以數據為養分,提供數據價值孵化的土壤
物聯網云平臺定位于物聯網技術的中間核心層,其主要作用為向下連接智能化設備,向上承接應用層。物聯網云平臺根植于PaaS環境,以數據為養分生長,通過各類IoT平臺加工,將數據向下游應用賦能,呈現出從上游終端到下游用戶數據價值逐步升遷的邏輯。萬物互聯時代,數據價值升遷由跨業務的物聯網設備統一管理的需求產生,其關鍵組成部分為四類IoT平臺:1)連接管理平臺:解決跨業務棧的海量異構設備接入;2)設備管理平臺:設備的統一管理、控制與固件升級;3)應用使能平臺:提供數據開發工具與環境;4)業務分析平臺:調取云計算與AI等數據分析能力為客戶提供數據洞察服務。
物聯網云平臺發展階段
全行業探索滲透階段,核心價值向上層場景服務能力轉移
物聯網云平臺正處于沉淀后模式探索、即將步入快速發展前的拐點階段。物聯網云平臺的發展得益于智能家居行業的垂直生態發展,在連接量、參與者、和用戶不斷增加后,復用現有的云技術開發和應用經驗,不斷向其他應用場景縱向擴展。由海量接入及復雜設備類型管理興起,物聯網云平臺的核心價值也將隨著發展到穩定階段,由關注底層硬件向軟件平臺多場景化的業務能力轉變。
物聯網云平臺的市場環境:政策
國家、地方政策支持產業鏈上下游構建產業生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云計算促進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對接與協同創新、有效整合各類設計、生產和市場資源的功能,發布了《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2015年)等政策措施。從供應側角度看,工信部發布《云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等文件,強調企業級SaaS平臺建設,支持軟件企業向云計算加速轉型,以建立產業生態體系;從需求側角度看,工信部發布《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文件,組織各企業開展“企業上云”、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等部署,促進實體經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演進。
物聯網云平臺的市場特征:投融資
投資高峰期后的大浪淘沙,資本向優質企業聚集
物聯網云平臺相關投融資事件熱度集中在2015-2018年,規模在2019年達到頂峰,現呈逐漸下滑趨勢,資本回歸理性。在物聯網云平臺范疇中,由于行業特性——三大運營商+互聯網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且平臺搭建初期投入高、利潤低,大浪淘沙后,資本主要聚焦于幾家頭部公司。2019年,綠地控股投資并入股涂鴉智能,以“財務投資+產業戰略合作”雙線模式將其與城云國際牽頭,成立合資公司以推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領域的合作,2021年美股上市,定位全球IoT云平臺第一股;深耕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樹根互聯于2021年獲得4輪融資,包括IDG、經緯、騰訊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
物聯網云平臺市場發展的痛點與破局
海量連接奠定后期市場,數據分析能力決定上層空間
物聯網云平臺商業模式
兼具基礎資源訂閱、PaaS開發和定制化項目多元盈利模式
物聯網云平臺以基礎設施定位,向下適配終端接入,向上整合行業應用,以PaaS直接服務開發者、以SaaS間接觸達最終用戶。具體而言,家居、零售和餐飲等場景下物聯網云平臺多為ToB、ToC、2B2C模式,通過資源訂閱和運營分成的方式收費,其中資源訂閱又根據資源類型分為基礎資源型、通用型和業務型。而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政府和大型企業客戶傾向于軟硬一體的定制化服務,避免數據煙囪,切實解決管理運營低效的痛點。
中國物聯網設備連接情況
設備連接量穩定增長,迎來連接量變到數據質變的關鍵節點
根據艾瑞咨詢測算,2020年中國物聯網設備連接量達74億個,受疫情影響同比增速放緩。過往因用戶規模龐大,需求相對簡單且標準化程度高,消費物聯網占據了連接量當中的主流。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餐飲零售、建筑工業等行業對物聯網的需求愈發高漲,預計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設備連接量將突破150億個。物聯網設備連接量的持續增長為物聯網云平臺的發展輸送養分,推動平臺從設備、數據持續積聚的“量變”走向從應用使能到業務分析的“質變”。
物聯網云平臺的數據類型與特征
匯集海量異構感知數據,搶灘音視頻價值高地是重點
根據數據來源,物聯網云平臺的數據分為四大類,其中傳感數據、設備運行數據和音視頻及圖片數據這三類數據通過終端感知設備直接采集獲得,而第四類中間數據是對前述三類數據的再處理,用于輔助企業管理決策。從數據采樣周期、占用云資源大小、所需設備承載能力、時延容忍的維度看,音視頻類流數據對資源和設備的要求最高、其次是設備運行數據類高頻業務數據。在物聯網架構中,海量數據的采集和接入是前提,多源異構數據的集中與處理是重點。物聯網云平臺集成了多維感知數據,承載數據的溯源處理、統計分析與價值挖掘、探究復雜事件的內部規律,進而指導人類生活生產,是實現物聯網價值的最核心環節。
物聯網云平臺應用場景:生活領域
視圖相關數據變現能力強勁,2025年市場規模趨近百億
2020年中國智慧生活物聯網云平臺市場規模為58億元,預計未來五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0.4%。智慧生活場景下,云平臺主要接入數據和最核心的變現數據為音視頻、圖像數據。2020年智慧生活場景下。視覺相關設備的云平臺市場規模為28億元,未來五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6.9%,主要由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區住宅相關的細分場景拉動。2020和2025年視覺相關設備占智慧生活云平臺總體市場規模的48%和62%,再次驗證了視圖相關云平臺廠商在智慧生活領域的關鍵地位。
物聯網云平臺應用場景:生活領域
連接量加速增長+存量價值挖掘,雙因素驅動視覺持續增長
2020年中國智慧生活物聯網云平臺設備連接量為11億臺,年復合增長率為18.4%。其中,視覺相關設備的云平臺連接量為2.3億臺,年復合增長率為32.1%,視覺模組的廣泛移植和場景創新應用引發了視覺相關設備出貨量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2020年智慧生活場景下,存量設備的綜合市場貢獻為5元/臺,而視覺相關的存量設備市場貢獻為12元/臺,這一差異來源于視覺相關設備云平臺多元盈利路徑,不僅獲利于增量市場,更關注巨大存量市場的價值挖掘,從這一角度看,視圖相關廠商對云平臺變現的路徑探索已實現階段性突破和行業示范作用,用戶粘性培養是未來工作重點。
物聯網云平臺應用場景:生產領域
處于基礎改造、加速滲透的初級階段,市場潛力有待釋放
我國工業物聯網云平臺現處于夯實基礎、規模化推廣建設的關鍵性階段。根據工信安全2021年7月《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數據地圖》披露的調研數據,我國平臺應用普及率僅為14.67%,工業設備上云率總體為13.1%,市場教育不足、商業模式不明晰等難點有待攻堅,市場潛力有待釋放。預計2025年中國工業物聯網云平臺的市場規模將突破670億元,復合增長率在20.9%。此外,平臺連接工業設備數量僅占總體的18%,但價值占比高達93%,工業設備的數字化聯網和協議接入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
物聯網云平臺應用場景:公共領域
城市智慧中樞建設持續推進,有望拉動市場總體穩步增長
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物聯網云平臺市場規模為158億元,預計未來五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7.8%,政府端需求的持續景氣保障了智慧城市物聯網云平臺市場的穩健較快增長。具體而言,規模增長主要由城市智能運營中心(IOC)/城市大腦相關的軟件平臺建設拉動,是當前新型智慧城市平臺建設熱點。受疫情影響,短期內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設中云平臺市場增長放緩,中長期小幅拉升,預計未來5年的復合增長率在9%。
物聯網云平臺行業競爭要素:數據
不止于做大連接量,場景背后的數據價值挖掘大有可觀
“數據”是物聯網云平臺的關鍵養分,物聯網云平臺的競爭邏輯也圍繞“數據”展開:1)從平臺本身而言,各廠商更多通過做大連接量以期獲得后期的數據變現能力。而海量連接量與高并發量要求平臺至少具備基礎的數據管控、網絡連接以及網絡安全能力。2)追溯至數據生產角度,廠商需要掌握更多公開數據模板、數據模型數量來優化算法、數據與物模型;3)從經濟效益而言,數據服務的能力決定廠商能否基于場景快速變現,廠商一方面需將服務拆組成不同的服務組件,供給不同的細分應用場景,另一方面也需考慮非標化的解決方案的產品化實現路徑,以期實現更高復用性。
物聯網云平臺行業競爭要素:產品&用戶
高產品化程度疊加低獲客成本,規模效益將現
物聯網云平臺行業本質上是廠商作為第三方,采用2B或2B2C的商業邏輯,面向B端企業、開發者及C端消費者提供平臺服務。其中,大型企業及不具備開發能力/開發能力較弱的企業存在定制化需求,客單價高但項目周期長,單次開發成本高,總體利潤率較低。云廠商對不同客戶的多種需求進行合并與分類,開發具有強通用性、強復用性和強時效性的標準物模型,一方面可以針對通用性需求快速迭代出符合特定領域的產品,針對特殊需求能夠在原有標準物模型基礎上挪用部分功能,衍生開發定制化產品;另一方面,面對需求尚不清晰的客戶,可以快速根據客戶所在行業特性提供建議方案,降低客戶的理解成本。
物聯網云平臺行業競爭格局
各廠商基于原生屬性差異,探索多元發展路徑,穩中求變
物聯網云平臺行業沿襲了物聯網市場的典型特征,是一個高度分散的長尾市場。廠商憑借自身核心優勢,以不同的目的和角度入局,主要分為以下五類:基礎云服務廠商、通信領域廠商、軟件服務與應用系統集成商、垂直領域傳統廠商和初創企業。其中基礎云廠商和通信領域廠商主要構建通用型平臺,輸出全棧開放式云平臺技術能力;垂類傳統廠商和初創企業基于在細分領域的絕對優勢或行業資源提供垂直場景下的物聯網云平臺。我國物聯網云平臺市場發展穩健向前,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各廠商將基于各自的業務邏輯和策略定位,凝心聚力、持續深耕,以實現下一個增長拐點的彎道超車。
物聯網云平臺企業圖譜
趨勢一:部署模式
公有云部署模式將占據主導地位,專有云平臺滿足中間需求
對數據安全要求較高的工業、城市交通與安防等領域的企業目前以自建云平臺需求居多,特別是垂類的硬件廠商為實現數據自主可控也投入大量成本開發平臺。自建方式的優點是自給自足、數據安全保障系數高,但其也因不對外開放共享,技術與用戶規模難尋突破,造成物聯網云平臺應用的“不經濟”效應。艾瑞認為,1)隨著設備入網逐漸增多,廠商追求規模經濟,上述場景中更多架設在非公有云的物聯網平臺企業將會更傾向于公有云部署模式,以尋求更低的部署成本、更快的規模增速;2)中小微企業因資金實力欠缺,或更多偏于接入第三方云平平臺,以享互聯互通的經濟效益;2)而對于對數據安全要求更高的企業以及資金周轉能力中等的工業企業或垂類硬件企業,更適于專有云的部署模式——應用層開放共享,資源池私密與穩定。
趨勢二:產品演進
平臺能力下沉搭建“IoT底座”,第三方運營平臺乘勢而上
基礎云企業具備IaaS資源優勢,其PaaS能力在多領域開花結果,也天然具備打造物聯網基礎云平臺的能力,未來,其仍會抽取物聯網云平臺上的通用功能模塊打造為基礎的平臺產品向外輸出。此外,在某一領域做先驅探索的物聯網云平臺企業,其部分平臺能力更為下沉,可以提供支撐其他IoT平臺開發的全套產品。艾瑞認為,上述兩類企業有向“IoT底座”方向發展的趨勢,橫跨數據采集、網絡傳輸、安全部署、數據分析等多層面,面向多行業領域的布局,提供規模化+標準化的服務支持,成為IoT平臺的平臺。
從非第三方云平臺企業角度來看,某一垂直領域中小微企業有自建物聯網云平臺的需求,但自建不享有經濟效益優勢;初創企業從零開發平臺,從成本、資源、時間多角度考量不具備競爭優勢;艾瑞認為,這兩類企業有借力于第三方開放平臺來打造自主平臺的趨勢,從而獲取專業的技術支持并節省開發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趨勢三:掘金市場
視圖數據價值更易挖掘,或成廠商戰略布局要點
物聯網云平臺能夠幫助廠商實現數據增值,即通過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再分析最后賦能于垂直智能終端設備。例如,生活領域場景中,對以音視頻圖片為主的數據進行實時捕捉,找到正確的“人”,識別指定行為,做出準確的預判,滿足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等多場景2C/2B需求,易實現增值付費;工業場景中,對環境數據(傳感數據為主)進行“仿真訓練”,得到“推理模型”后反饋至終端設備,以優化運行流程,提高生產效率;車聯網場景中,從車載終端設備收集動靜態數據(傳感數據為主),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對車輛屬性信息、路徑、功能需求等提取有效信息,用于監管及提供綜合服務。從再處理數據與終端消費者的緊密度、場景智能化滲透率來看,音視頻及圖片類數據變現難度最低,最易實現數據變現。
趨勢四:行業發展格局
競爭中合作,合力推進物聯網云平臺行業發展進程
物聯網云平臺廠商在發展的過程中無法避免互相搶占連接市場的情況出現,市場相對割裂。目前,物聯網云平臺的五類核心廠商間有相互達成合作協議、發揮各自優勢,以實現云平臺間的互聯互通的趨勢。例如,云平臺廠商憑借云計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為企業提供PaaS層服務和軟件開發平臺,打通雙方云端賬戶體系,推動傳統垂類企業的智能化部署和數字化轉型;同時,自身也可借助通信領域廠商的市場覆蓋與服務優勢廣泛聚合內容與應用,借助垂類企業的渠道能力、在傳統行業的覆蓋度等優勢開拓新的市場領域,打造多行業的智能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