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企業上市熱情不減,在商湯科技成功登陸港股上市4天后,另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也開啟港股IPO之路。1月13日,創新奇智通過港交所聆訊。瑞銀集團、中金公司及華興資本為聯席保薦人。
數據來源:創新奇智招股說明書。
據創新奇智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IPO募集資金將持續優化AI平臺及加強研發能力;持續拓展和豐富解決方案;持續提升商業化能力;持續拓展客戶及加深客戶聯系;繼續追求戰略投資及收購。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創新奇智首次向港交所遞表。此前創新奇智曾于2021年6月25日遞表,但12月在港交所的上市申請材料已經“失效”。這意味著,創新奇智首次沖刺港交所上市“折戟”。但這并不代表上市失敗或被拒絕,創新奇智仍可通過遞交申請材料推進IPO進程。此前便有多家公司也曾經歷過失效,但最終成功在港交所上市。
若成功上市,創新奇智有望成國內AI+制造第一股。
01
身為中國第三大企業AI解決方案提供商,但僅有0.3%的市場份額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創新奇智成立于2018年3月,為創新工場的子公司,知名資深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開復為其創始人和董事長,以“技術產品”+“行業場景”雙輪驅動模式,為制造、零售、金融等行業提供人工智能整體解決方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各個行業垂直領域的客戶提供服務的知識及經驗,是IPO前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
隨著全球數字化轉型的快速進行,公共部門和企業對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長,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會。而創新奇智目前就處在為企業AI提供解決方案的賽道,這是一個巨大且快速增長的細分行業。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全球IT支出(包括硬件、軟件、解決方案和工業自動化設備的支出)于2020年達到43,560億美元,并隨著尖端技術的普及,到2025年預計將達到56,578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4%。
而中國作為人工智能市場上的全球領袖之一,亦是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商業化落地的先驅市場之一。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于2020年達到1,858億元,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12.2%,并預計于2025年將達到10,457億元,占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的20.9%。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創新奇智是中國第三大企業AI解決方案提供商,在1500多個市場參與者中占據0.3%的市場份額,主要為制造業、金融服務及其他行業開發AI產品及解決方案,目前已向超過400名客戶提供了AI產品及解決方案,其中制造業客戶數由2018年的16名增至2020年的93名,金融服務業客戶數也由2018年的2名增至2020年的18名。
AI+制造:受新基建及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指引,及憑借創新奇智于產業鏈、工業云平臺及工業自動化的AI能力,目前為垂直行業客戶提供AI產品及解決方案,該等行業包括鋼鐵冶金、能源電力、汽車裝備、面板半導體、3C高科技以及工程建筑;
AI+金融服務:應用于智能數據中心智能基礎設施及運營、智能混合云管理及智能數據治理及應用,旨在幫助金融機構提升IT基礎設施可靠性,進而加強市場競爭力;
AI+其他行業:亦為其他行業(如零售、信息技術及其他行業)的客戶提供服務,主要為該等行業的客戶提供AI產品及解決方案以使彼等業務運營的若干方面(如供應鏈管理)自動化及優化信息管理。
02
多種榮譽加持下,備受資本青睞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創新奇智是2020年具有中國第四大市場份額的機器學習平臺開發商;也是2019年至2020年具有中國第六大市場份額的計算機視覺應用解決方案及產品供貨商;還是2019年具有中國第二大市場份額的人工智能賦能行業質量控制解決方案及產品供貨商。因而創新奇智備受資本青睞,“吸金”效果凸顯。
據企查查顯示,創新奇智自成立以來經歷6輪融資,投資機構包括軟銀、中金等全球知名投行。2019年1月,創新奇智完成總金額4億元的A輪融資,由中金甲子領投,原股東創新工場、成為資本繼續跟投;同年12月,完成總金額4億元B輪融資,由華興新經濟基金領投,中金甲子、賽富、宜信等機構跟投;2020年12月,完成C輪融資,由中金甲子領投,國和投資、陽光融匯資本等機構跟投,老股東華興新經濟基金繼續加碼;2021年3月,完成C+輪融資,投資方為海創母基金旗下海創千峰新舊動能轉換母基金;同年6月,完成由軟銀愿景基金2期投資的D輪融資,將進一步加大對AI賦能制造業的投入。
股東及持股方面,IPO前,創新工場、創新工場育成、汪華及陶寧合共持有創新奇智約30.01%股份(分別持股26.24%、1.68%、1.68%及0.42%),而創新工場及創新工場育成則是由汪華、陶寧、郎春暉及張鷹通過其簽署的一致行動協議共同控制。
此外,創新奇智CEO徐輝直接持股9.25%,并通過其控制的創新智成持股1.29%,員工激勵平臺持股17.15%,其他投資者持股42.3%。
基于在深度學習領域的研究能力,創新奇智開發了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AI技術,賦能中國企業,透過將AI技術與對行業場景的深刻洞察相結合,提供全棧式AI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AI平臺、算法、軟件及AI賦能設備,從而為企業實現降本增效,以及透過業務經營及信息管理的智能轉型優化決策。
現在創新奇智已經開發了三個世界級的專有AI平臺:Manu Vision(機器視覺智能平臺)、Matrix Vision(邊緣視頻智能平臺)及Orion(分布式機器學習平臺)。
03
龐大的研發支出是持續虧損的“罪魁禍首”
與大多數AI企業一樣,創新奇智深陷“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中。
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創新奇智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29億元、4.62億元和5.53億元,毛利分別為0.72億元、1.35億元和1.71億元;經營虧損分別為2.22億元、2.87億元和4.16億元;期內虧損分別為2.48億元、3.6億元和4.38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分別為1.6億元、1.45億元和0.81億元。以2020年收入結構來看,創新奇智來自AI+制造、AI+金融的收入占比超過了80%。
對此,創新奇智解釋稱,“我們的凈虧損主要是由于一般及行政開支以及研發開支大幅增加。我們已產生凈虧損及負經營現金流,無法保證日后不會出現虧損及凈現金流出。”
正如創新奇智解釋的那樣,確實分配了大量的資源進行研發工作。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創新奇智研發開支分別為1.13億元、1.82億元和1.77億元,分別占同期營業收入的49.34%、39.39%和32.01%。這也就意味著,創新奇智營收中超三成被研發費用侵蝕。
面對如此龐大研發支出,創新奇智未來是否會削減這方面費用呢?
答案是否定的,并預計日后研發開支會持續增加。
創新奇智提示稱,“研發活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且將研發成果投入商業使用或會面臨實際操作上的困難。我們支出大額資金從事研發未必能創造相應利益。鑒于技術一直并會持續快速發展,我們未必能高效及以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及時更新技術,甚至根本不能更新技術。行業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令公司正在開發或預期日后開發的技術、技術基礎設施或解決方案過時或缺乏吸引力,從而限制公司收回相關產品開發成本的能力,導致公司的收入、盈利能力及市場份額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2018~2020年,創新奇智毛利率分別為62.9%、31.3%和29.1%,雖2021年前三季度上升至30.9%,但仍低于2019年水平,總體上呈下滑趨勢。
對此,創新奇智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公司在2018年銷售的基于AI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大部分為基于軟件的解決方案,但從2019年以來銷售的主要為涉及更多硬件組件的軟件及硬件集成解決方案,而后者的毛利率通常低于前者。且公司在投標大型項目時提供有競爭力的定價,可以擴大公司在制造業及金融服務業的客戶群,從而積累更多的客戶經驗,有助于幫助公司積累技術資產和改進產品功能,繼而提升公司的行業競爭力。”
毫無疑問的是,AI領域是一個長期賽道,需要長期的重度研發投入,這就必然導致多數企業都處于“造血難”處境,而IPO則有利于擴充企業融資渠道。創新奇智能否順利港股上市,以此插上騰飛的“翅膀”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