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不只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戰斗力。
在和平時期,技術專注于生產;但在戰爭時期,技術則專注于戰斗。每一場戰爭,都是一次全球頂尖技術的大型試驗場。那些民用的、軍用的或者軍民兩用的技術,但凡能跟戰斗沾上一點關系,都會被應用到 戰場之上。
因為戰爭就是你死我活,不留余地。
敘利亞戰爭打了10年,俄軍僅陣亡兩名將軍。可烏克蘭戰爭才打1個月,俄軍就已經陣亡6名將軍。如此高的將領陣亡率讓俄軍損失不可不謂之慘重。可是,為什么烏軍能夠對俄軍將領實施精準狙殺呢?
全世界都知道,美國對烏軍提供了大量的技術情報支持。可要說的更具體一些就是,美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球最開放的網絡平臺,也是信息量最密集的全球化網絡系統。在傳統戰爭中,搜尋情報需要派遣間諜,打入敵軍內部。可在現代化戰爭中,互聯網技術已經可以殺人于無形。
在對俄軍將領實施精準狙擊的過程中,離不開一家美國初創公司——Clearview。這是一家專注于人臉識別的AI技術公司。從全球范圍來看,人臉識別技術因涉及侵犯用戶隱私問題,難以在商業場景中大規模應用,這讓許多專注于人臉識別技術的AI科創公司都難以盈利。像國內的人臉識別技術“四大金剛”,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商湯科技以及云從科技,營收狀況都很不好。
其中,商湯科技3年巨虧242億。人臉識別技術看似美好,但在商業落地上,還遠沒有到規模化盈利的階段。美國的Clearview公司也一樣,虧損嚴重,瀕臨破產。
但俄烏戰爭拯救了Clearview公司。來自烏克蘭政府的訂單,讓Clearview公司滿血復活。
該公司在俄羅斯互聯網上獲得了超過20億張照片,基本覆蓋俄羅斯絕大部分公民,包括高級軍官。烏軍之所以能夠精準狙殺俄軍將領,一個關鍵因素就是Clearview提供了精確的人臉識別技術。
首先,美國衛星24小時監控俄烏戰場,時刻追蹤俄軍的進軍路線和大致的駐扎位置。然后,縮小偵察范圍,調配高空偵察機對俄軍軍營進行遠距離偵察,進一步鎖定俄軍指揮機構所在地。第三步,配合打入俄軍內部的第五縱隊,拿到重要情報。第四步,利用無人機提前埋伏在俄軍將領可能經過或者停留的地方。最后,通過無人機拍攝俄軍視頻,在眾多俄軍中,利用人臉識別技術,精確鎖定預定俄軍將領,實施空中打擊!
這是一整套從太空,到天空,再到地面,最后精準到個人的全球偵察打擊體系。在人臉識別技術的支持下,能夠極大地提高烏軍“斬首”命中率。
在戰場之外,人臉識別技術也被某些不良商家所使用。如小鵬汽車利用人臉識別采集客戶信息,地產商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對購房者加價銷售等。
帶著頭盔的看房客
互聯網技術正在俄烏戰場上發揮作用,可人臉識別并不是唯一。除此以外,還有馬斯克的星鏈互聯網,確保了烏克蘭境內的網絡穩定。這讓占據輿論優勢地位的西方媒體,對俄軍實施大規模輿論攻擊。想要封鎖烏克蘭的互聯網,除非攻擊馬斯克的星鏈。但那會掀起美俄衛星大戰,很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同時,俄羅斯境內的推特、facebook等社交媒體賬號紛紛被關閉。俄羅斯的聲音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通過中文互聯網來達成對外傳播。
看似中立的美國高科技公司,其實已經基于互聯網環境大規模參與了俄烏戰爭。在大國博弈中,外資隨時都可能倒戈相向,倒打一耙,唯有民族企業在命運上與家國命運休戚與共,才值得信賴。
在對互聯網的應用上,澤連斯基也是深諳門道。在俄軍突襲基輔時,澤連斯基發布多個視頻,宣稱自己仍在基輔,誓與俄軍戰斗到底。可實際上,澤連斯基只是使用了綠幕。
做直播的都懂,綠幕可以簡單地仿照實體場景,塑造出虛假的背景。澤連斯基利用綠幕技術,多次現身基輔,為烏軍抵抗持續注入信心。相反,俄軍難以捕捉到澤連斯基的準確位置,無法對其實施精準抓捕或者斬首行動。直到而今,俄軍依然無法得知,澤連斯基的準確位置信息。
澤連斯基只需充分發揮自己的演技,就能一邊展示烏克蘭買辦政府的抵抗決心,一邊廣泛博取西方世界的同情。美國打算頒給澤連斯基一份奧斯卡獎,以表彰其身臨其境的超現實演技。
互聯網技術讓假的變得比真的還真。當信息不對稱時,俄軍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在信息戰上,俄軍沒有敗給烏軍,但是敗給了美軍。
為什么我們痛恨某網約車集團?我想,俄烏戰爭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警示。大數據是一把無形的刀,互聯網亦在戰爭的陰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