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是國內一家看上去極為復雜的企業。
據其官方介紹,2019年,TCL完成資產重組,拆分為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CL科技”)和TCL實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CL實業”)。而去雪球等投資者交流網站搜索“TCL”可以發現,與TCL相關的上市公司有TCI科技(SZ:000100)和TCL電子(HK:01070)。
此外,在消費者記憶中,TCL不僅做電視,還有空調、冰箱、洗衣機、手機等產品。老股民或許也還記得,1993年,TCL通訊是作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通訊終端生產企業在深交所掛牌。
科技、實業、電子、通訊......在旁人看來,TCL集團的業務劃分與上市似乎極為復雜,一時間難以理清其中的關系。
不過,公布的業績數據與股價走勢還是十分清晰。
上月末,TCL集團發布了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2021年TCL集團整體營收2523億元,同比增長65%;凈利潤171億元,同比增長129%。從業績數據來看,TCL集團2021年成績很不錯,多家媒體表示TCL已經達到世界500強水準。
然而,在二級資本市場,TCL電子和TCL科技股價卻持續走低。截止至5月17日,TCL電子每股股價為3.59港元,總市值為89.59億港元;TCL科技每股股價為4.24元,總市值為549.9億元。相較于2021年7.78港元/股、10.24元/股的價格均相去甚多。
為何TCL集團的好業績卻撐不起TCL上市企業的市值呢?
01左手實業,右手資本
TCL創立于1981年,前身是TTK家庭電器(惠州)有限公司,距今已經41年。人到四十而不惑,TCL這家41年的企業,在豐富的發展經歷中,也為中國商業史留下許多經典案例。41歲的TCL,無疑是我國制造業發展史的“活樣本”。
將TCL的發展史進行歸納總結,無疑是:左手實業,右手資本。
不同時代的人們,對于TCL的印象是不同的,這與TCL的業務變化有關。
上世紀八十年代,TCL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是卡式錄音磁帶,1985年開始涉足電話業務,成立TCL通訊設備公司。到九十年代,TCL開始接觸彩電、電腦、手機等業務。如今,TCL集團三大主營業務分別是半導體顯示、新能源光伏與半導體材料、智能終端。
無論是早期的磁帶、電話、彩電,還是如今的顯示面板、光伏、半導體、智能終端,TCL總是扎根于實體,離不開實業。
同時,TCL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是我國首批中港合資企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成為如今TCL科技與TCL實體構成的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離不開以李東生主導的資本運作。
一方面, TCL發展過程中出現很多業務驅動型投資,即用資源置換驅動業務發展,投資比自建更有效率,以此來鞏固自身的業務發展。
例如早期TCL王牌彩電的成功,就離不開TCL與陸氏實業的合作,通過注資成立合資公司獲得陸氏實業彩電基地的使用,以及背后的技術、生產經驗。
2021年初,TCL家電通過參與司法拍賣、集中競價交易等方式成功入主奧馬電器,也是為了奧馬電器的白電出口經驗能補足TCL白電短板。
另一方面, TCL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很多戰略方向驅動型投資,防止公司在某些方向的系統性踏空,以此來開拓新市場。
磁帶、電話、黑電、手機、白電、半導體顯示、光伏......TCL的每一次業務轉換,無疑都是具有顛覆性的。而在很多業務轉換之前,資本總是先行一步,而后通過資本運作慢慢成為TCL的一部分。
以半導體顯示為例,TCL于2009年11月決定入局面板行業,與深圳市沈超科技共同出資成立華星光電。之后七年間,經過九次增資和六次股權轉讓,深超科技退出,TCL持股比例達到75.67%。如今,TCL共計持有TCL華星83.02%的股權。半導體顯示業務也成為TCL集團三大營收主力之一。
新能源光伏與半導體材料業務同樣由資本運作而來 。據天眼查APP顯示,2020年,TCL參與中環集團混改,成功并購中環集團,將新能源光伏與半導體材料業務收入TCL科技。
TCL的資本運作為中國商業史留下了很多經典案例。如TCL集團與TCL通訊換股合并成功上市;TCL收購湯姆遜、阿爾卡特走國際化路線失敗,造成巨額虧損,《鷹的重生》文章現世;2019年TCL的分拆重組......
在TCL的資本版圖中,除卻TCL科技、TCL電子,還有華顯光電、中環股份、奧馬電器,以及未上市的TCL家電,私有化退市的通力電子、翰林匯,涉及業務廣闊。
可以說,TCL是在資本運作與實業并行的道路上,發展成為如今兩大主體、三大主業的格局。
02業績虛有其表,TCL難向高估值
TCL的業務轉換無疑是企業拓寬邊界、自我創新的體現,可為什么資本市場投資者不買賬呢?2021年TCL集團營收、凈利潤增長均可圈可點,為何上市的TCL科技、TCL電子股價不見明顯上漲?
在筆者看來, 最直接的原因是業績的“虛有其表”。
據TCL科技公開的財報數據顯示,最近三個季度(2021年第三季度-2022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分別為466.69億元、426.49億元、405.98億元,同比增長140.39%、52.33%、26.18%;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3.18億元、9.55億元、13.53億元,同比增長183.69%、-59.56%、-43.73%。
可見,以半導體顯示業務、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業務為主營業務的TCL科技的營收增速與歸母凈利潤呈現下滑趨勢。
同時,以顯示業務為主營業務的TCL電子的盈利能力也出現下滑現象。2021年TCL電子的毛利率為16.7%,同比減少2.3個百分點;持續經營歸母凈利率1.6%,同比減少2.0個百分點。
中環股份并表,疊加顯示終端產品的量價齊升,2021年TCL集團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但如今TCL部分業績數據已經進入下滑狀態,TCL在二級資本市場表現更難向好。
其次,TCL的業績下滑與TCL的各業務所在市場有關,也是TCL在二級資本市場難獲青睞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是供需兩端變化引發的盈利能力下降。
在供給端,受全球疫情、國際局勢等影響,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
TCL科技的光伏及半導體材料業務距離原材料環節更近,采取路線為單晶硅、大尺寸,所以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相對較小。然而,面板業務則因原材料上漲、產能過剩等影響呈現周期性波動,TCL電子的顯示業務也因面板價格的上漲而毛利率降低。
在需求端,一是電視作為必選消費品的時代已過,人們對電視的需求正逐漸被手機擠壓,人們觀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短,電視購買量逐漸下降,電視換機周期延長。根據中怡康10全渠道數據,2021年中國市場TV行業整體零售量同比下降10.4%至3703萬臺。
二是手機行業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整體呈現同質化困境,且在高端趨勢下市場上手機平均價格拉升,手機換機周期也逐漸延長。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14%至7420萬部。
終端需求的下滑給TCL科技半導體面板業務以及TCL電子顯示業務造成極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是 TCL所在市場的競爭。
TCL科技半導體顯示業務TCL華星在國內競爭對手有京東方、深天馬、維信諾、輝光電等面板企業,在國外三星、LG占據著全球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而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業務在國內競爭對手有“光伏龍頭”隆基股份,一眾新入局企業如上機數控、雙良節能、京運通、高景太陽能等企業,在近兩年也展露頭角,拿下不少訂單。
TCL電子的顯示業務早已進入存量市場,不僅傳統電視與海信、創維等傳統黑電廠商競爭,還有小米、華為等智能電視新玩家。
最后, TCL難獲高估值的原因,就在高估值“故事”了。
一方面,技術是獲取高估值的關鍵。在資本市場上,憑借技術獲取高估值的企業數不勝數,如未上市就獲多輪融資的AI視覺四小龍。
TCL也想向“科技”的高估值靠攏,于2020年將上市的“TCL集團”更名為“TCL科技”,但TCL的科技實力似乎并不足以支撐高估值。
以半導體顯示業務為例,TCL華星與京東方都是憑借LCD技術得以成為國內顯示面板龍頭。不過, LCD技術是逐漸淘汰的技術似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三星、LG等面板企業接連退出LCD技術生產,向顯示更清晰的OLED技術、MLED技術發展,終端廠商也在逐步淘汰LCD屏幕,轉向OLED。
而且,TCL華星進軍高端顯示屏幕并不順利。例如與小米合作的小米mix4,屏下攝像頭拍照不清晰飽受詬病,為小米10提供的屏幕也出現葫蘆屏現象。反觀京東方早已打入蘋果供應鏈。
在TCL電子的終端產品方面,TCL也曾因在官方微博、抖音賬號發布誣陷海信視像的激光電視而遭到處罰。面對更高清的激光電視技術,TCL的這次判罰,也頗顯其技術窘境。
另一方面, 智能生態同樣是獲取高估值的關鍵。
TCL電子的創新業務、互聯網業務是TCL電子向AIoT的探索,通過家電領域的積累,構建智能家居生態,是TCL電子想要獲取高估值的路徑。
然而, TCL電子的創新業務和互聯網業務占營收比重仍很小。 同時,TCL想要向智能家居發展,不僅要面臨海爾、格力等傳統家電廠商,還要面臨小米、華為、百度等堅定的智能家居深耕者。而智能家居的核心在智能,TCL面對互聯網企業并無優勢。
業績虛有其表,市場環境變幻莫測、競爭激烈,自身發展又無法撐起高估值故事,TCL科技與TCL電子股價自是一言難盡。
結語:
40歲的鷹會拔掉腳趾、羽毛、喙,迎來重生。TCL集團一路走來,確實幾經蛻變,得以發展至今,某些經歷確實值得后人學習。如今受制于業績、市場、技術等方面,上市的TCL科技、TCL電子沒能獲得高估值,投資者及廣大群眾對其的印象仍停留在制造業。
不過,TCL仍在積極進行資本運作。或許,TCL的半導體生態布局、MLED技術等動作,未來會為其帶來新的想象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