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赴美設廠的連鎖效應正在發生,近日外媒指還有40家供應商將跟隨臺積電赴美設廠,如此一來臺灣省的高科技制造業將因此而徹底被搬空,如此一來臺灣省將再沒有優勢的科技產業。
早年中國臺灣和韓國曾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后來中國臺灣和韓國逐漸成為直接競爭對手,中國臺灣的郭臺銘更曾多次嗆聲韓國的三星,原因是三星和中國臺灣的諸多科技企業都是競爭對手,其中郭臺銘旗下的面板業務與三星更曾有很深的糾紛。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三星大舉從中國臺灣的奇美和友達采購面板,然而金融危機到來之后三星突然撤單,奇美的出口暴降四成陷入危機,三星鞏固了它在液晶面板市場老大哥的地位;2010年三星告發奇美壟斷面板價格導致奇美被歐盟重罰3億歐元,郭臺銘當時即痛斥三星是“總是對競爭對手背后捅刀”,后來郭臺銘收購了夏普表示將停止對三星供應面板。
韓國和中國臺灣還在芯片制造、存儲芯片等行業展開競爭,最終韓國在存儲芯片行業徹底取得了勝利而中國臺灣的華亞科卻被美光收購,中國臺灣的臺積電則在芯片制造方面取得領先優勢,臺積電由此逐漸取得全球芯片代工市場超過五成的市場份額。
回顧中國臺灣和韓國在高科技產業方面的競爭可以發現,至今中國臺灣剩下來仍然占據優勢的產業已經不多,而臺積電則可以說是中國臺灣碩果僅存的高科技企業并且在全球居于頂尖地位,可以說臺積電是中國臺灣在高科技行業的明珠,由此可見臺積電對中國臺灣的重要性。
如今臺積電對于赴美設廠已發生變化,臺積電早前包機10架將臺灣的設備和300多名工程師骨干以及家屬運往美國,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表示還要在美國建設3nm工廠,可以說臺積電已鐵心將產能轉移至美國,如此對中國臺灣來說顯然并非好事。
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臺積電的營收占到中國臺灣GDP的7%,這還僅僅是臺積電自身的營收,如果加上臺積電帶動的產業鏈,它對中國臺灣的經濟貢獻肯定超過一成,可見臺積電對于中國臺灣經濟非常重要。
然而在臺積電決定將產能轉移至美國后,40多家產業鏈企業也跟隨轉往美國,如此中國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將可能被搬空,中國臺灣將再也沒有了競爭優勢,它與韓國的競爭將徹底落敗,外媒認為中國臺灣的經濟可能因此失去半壁江山,變回一座籍籍無名的水果小島。
臺積電如此做其實對于臺積電的員工和臺積電自身來說也并非好事,對于臺積電來說赴美設廠后導致成本大幅飆升,張忠謀表示在美國生產芯片的成本提高了五成,成本的上漲卻無法轉嫁給芯片企業,因為美國芯片企業已拒絕了臺積電漲價的要求,而美國芯片為臺積電貢獻了近七成的營收。
臺積電赴美的員工則感覺被蔑視,他們發現與美國本土員工相比收入少了1萬至4萬美元,而他們的工作時間卻遠超美國員工,美國員工普遍不愿加班以及上夜班,導致已赴美的300名員工不得不頂上,由此臺灣籍員工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士氣低落。
臺積電赴美設廠遠沒有它預期的那么美好,在臺積電不斷示好美國的情況下,美國卻并未將此前承諾的巨額補貼落實,520億美元芯片補貼大多落在美國本土企業Intel等身上,外媒認為臺積電赴美設廠后將更難以保護自身技術機密以及維護員工穩定,美國本土芯片企業可能借此獲取臺積電的機密以及挖走臺積電的技術核心員工進而加速芯片工藝研發,臺積電的技術領先優勢將因此失去。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