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人工智能(AI)領域全面監管法規即將生效。
當地時間5月21日,歐盟理事會正式批準《人工智能法案》。該法案在經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簽署后,將于近日在歐盟官方公報上公布,并在公布20天后生效。
今年3月13日,歐洲議會以523票贊成、46票反對和49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該法案。
歐盟委員會于2021年4月提出《人工智能法案》提案的談判授權草案。與歐盟其他許多法規一樣,《人工智能法案》最初旨在為消費者安全立法。該法案的核心特征是對AI應用進行風險級別的分類,分為“不可接受”風險、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
其中,被認為存在“不可接受”風險的技術會被完全禁止,法規會根據不同風險等級的AI應用制定針對性標準。預計絕大部分應用屬于低風險,包括內容推薦系統、垃圾郵件過濾器等。某些威脅公民權利的應用,比如基于敏感特征的生物識別分類系統、從互聯網或閉路電視錄像中無針對性地抓取面部圖像以創建面部識別數據庫等會被視為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將被禁止使用。
去年12月,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
此后,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對法案文本表達異議,擔憂法案對先進人工智能模型的嚴格監管將阻礙歐洲人工智能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擔憂,歐盟委員會在人工智能領域推出多項支持創新的措施,建立新的監管機構“人工智能辦公室”負責該法案的實施。
今年2月2日,歐盟27國代表投票一致支持《人工智能法案》文本,標志著歐盟向立法監管人工智能邁出重要一步。隨后,3月13日,歐洲議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人工智能法案》,這標志著歐盟掃清了立法監管人工智能(AI)的最后障礙。
不過,《人工智能法案》3月13日獲得高票通過后,外界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觀點認為,法案通過是一個“里程碑”,能夠以風險等級針對性地監管各類AI技術,但也有聲音表示,法案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有提升的空間。
近幾個月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的日益普及,對人工智能助長錯誤信息、假新聞和受版權保護材料的擔憂在全球范圍內加劇,比如微軟支持的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聊天機器人Gemini等。
比利時數字化部長馬修·米歇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是世界上第一部此類法律,解決了全球技術挑戰,也為我們的社會和經濟創造了機會。”
他說:“通過人工智能法案,歐洲強調了在處理新技術時信任、透明度和問責制的重要性,同時確保這種快速變化的技術能夠蓬勃發展,促進歐洲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