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光學成像新突破 科學家實現1nm分辨率顯微技術 7月28日消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Fritz Hab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及其在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SOKENDAI和西班牙CIC nanoGUNE的國際合作者開發了一項突破性的顯微技術,能夠以1納米的空間分辨率觀察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即可以在單個原子的尺度上可視化光學反應,重新定義了光學成像的極限,這一成就被稱為“超低振幅震蕩s-SNOM”。 發表于:7/29/2025 基于人臉檢測跟蹤和輸入噪聲過濾的rPPG信號實時提取方法 遠程光體積描記是非接觸式生理信號檢測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F有算法主要從人臉部分區域提取脈搏信號,存在信號獲取不全面及噪聲過大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人臉檢測、跟蹤、分割和輸入噪聲過濾的實時rPPG信號提取方法,旨在提高心率檢測的準確性和魯棒性。首先,通過小型深度神經網絡實現視頻幀中的人臉檢測和跟蹤,準確定位人臉區域。其次,通過人臉分割算法提取皮膚信息。最后,采用輸入噪聲過濾策略,去除與心率無關的頻率成分和信噪比較低的信號,從而優化rPPG信號。實驗在自建數據集上進行,結果表明,該方法在信噪比、平均絕對誤差和均方根誤差等指標上均表現出色。綜上所述,所提出的方法在rPPG信號實時提取中表現出優異的精度和穩定性,為非接觸式生理信號檢測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案。 發表于:7/24/2025 馬斯克計劃每年為2萬人植入芯片 7月24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正計劃進行大規模業務擴張。 根據其向投資者展示的資料,該公司預計到2031年,每年將為約2萬名患者植入腦機接口芯片,屆時年營收目標至少達到10億美元。 為實現這一目標,Neuralink計劃在未來六年內運營約五家大型診所,并推出至少三個不同版本的植入設備:Telepathy(心靈感應) 旨在實現人腦與機器之間的直接通信;Blindsight(盲視) 致力于幫助盲人恢復視覺;Deep(深度) 則專注于治療震顫和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 發表于:7/24/2025 Neuralink首次一天內完成兩臺手術 7月22日消息,據媒體報道,埃隆·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于22日宣布取得重要進展:“本周末我們成功完成了P8和P9手術,首次實現一天內完成兩臺手術。兩位患者目前恢復良好,精神狀態良好?!? 馬斯克隨即闡述了這項技術的宏大愿景:“Neuralink將為數百萬人,甚至數十億人帶來改變人生的巨大福祉。想象你的摯愛能夠重新行走,或是患有癡呆癥的父母能夠再次認出自己的孩子?!?/a> 發表于:7/22/2025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高時空分辨布里淵顯微鏡 7 月 15 日消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楊帆研究員牽頭成功研制了國際首臺高時空分辨受激布里淵顯微鏡。 布里淵顯微鏡是一種新興的全光學、非接觸、三維力學成像技術并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其通過分析受激布里淵散射信號中頻移和譜寬信息,可分別表征樣品的彈性模量與粘性,在生物力學、腫瘤學、眼科學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然而,由于信號極弱與系統限制,傳統布里淵成像速度慢、光譜分辨率有限,難以滿足活體成像與動態過程監測需求。 發表于:7/16/2025 太赫茲光聲系統實現血鈉無創實時監測 近日,天津大學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太赫茲光聲系統,該系統首次實現無須抽血或標記即可實時監測活體小鼠血鈉水平,人體實驗也證實了其臨床應用潛力。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光學》上。 發表于:7/15/2025 國內首例閉環脊髓神經接口系統臨床植入成功 2025年7月1日,中國杭州——2025年3月,國內領先的神經外科和腦科學技術平臺佳量醫療自主研發的閉環脊髓神經接口系統成功完成國內首例臨床植入,標志著其通用神經接口技術平臺在應用場景中的又一重要突破。該系統幫助一位因胸椎爆裂性骨折導致完全性脊髓損傷的60歲男性患者實現自主站立及行走,驗證了佳量醫療在神經接口領域的技術領先性。 公司已構建先進的腦機調控,醫用激光以及腦機芯片三大技術平臺,為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創新器械解決方案。已開發產品包括用于腦部微創手術的磁共振引導激光消融手術系統(LITT),用于治療癲癇、帕金森病的植入式閉環自響應神經刺激系統,以及顱內深部電極等,其中部分產品已進入正式臨床試驗階段。 發表于:7/1/2025 我國機器人仿生手研究獲新突破 6 月 22 日消息,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的聯合科研團隊,研發出全球首個兼具全手高分辨率觸覺感知和完整運動能力的機器人仿生靈巧手。有了它,機器人不僅能精準抓取物品,還能像人手一樣“感受”力度和位置。 發表于:6/23/2025 中國科學家突破機器人智能靈巧手抓取技術 6 月 10 日消息,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研制的智能靈巧手因首次實現類人水平的自適應抓取,于當地時間 9 日登上了國際期刊《自然?機器智能》。 發表于:6/11/2025 中國科學院新可穿戴監測系統為帕金森病早期干預提供可能 6 月 10 日消息,據新華社今日報道,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強團隊成功開發可穿戴汗液帕金森病多指標監測系統,通過實時采集分析汗液生物標志物,實現對帕金森病情發展的無創動態追蹤。 發表于:6/11/2025 思特威推出首顆醫療應用200萬像素CMOS圖像傳感器 6 月 5 日消息,國產廠商思特威今日宣布推出 2MP 超小尺寸醫療應用 CMOS 圖像傳感器 ——SC1400ME。 發表于:6/6/2025 全球首款生物計算機CL1上市 全球首款生物計算機CL1上市:每臺含80萬個人類神經元,單價3.5萬美元 發表于:6/5/2025 我國植入式腦機接口技術正式啟動臨床入組 6 月 3 日消息,據第一財經報道,近日在上海舉辦的第 20 屆亞洲神經腫瘤年會上,傳來腦機接口技術領域的重要進展消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毛穎教授透露,由華山醫院和北京宣武醫院牽頭的腦機接口臨床隊列研究已正式啟動患者入組工作,旨在進一步驗證植入式腦機接口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關鍵問題。 發表于:6/4/2025 我國首個將腦機接口技術應用于臨床的病房成立 5 月 17 日消息,據北京日報,北京天壇醫院腦機接口臨床與轉化病房今日正式成立。病房將通過多種先進設備和技術,打造一體化的腦機接口技術平臺,實現對患者的評估、調控、訓練,改善和恢復患者的精細化運動功能、生活質量。 發表于:5/19/2025 借助毫米波雷達傳感器打造可居家使用的多患者非接觸式生命體征傳感器 引言 人類生命體征通常通過監測系統進行測量,這些系統歷來依靠與患者身體的有線連接,通過心電圖和氧飽和度傳感器的組合來報告心率和呼吸頻率。這些傳感器很難與新生兒、嚴重燒傷患者、癲癇患者或精神病患者保持持續接觸。對于那些行動自如的患者,當他們在家中四處走動時,監測生命體征可能不那么容易。 發表于:5/16/2025 ?123456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