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三刺激色以及色度學檢測原理為基礎,運用單片機實現檢測的自動化、智能化。使用掃描儀作為系統輸入,然后通過使用USB數據總線完成模數轉換,經USB接口芯片直接給單片機以數字信號進行數據處理,完成對棉纖維的白度的測量,從而方便、快捷、準確地測量出棉纖維的白度。
關鍵詞: 棉纖維; 單片機; 三刺激值
?
棉花是經濟價值很高的農產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是出口換匯的重要商品,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資,它在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構成棉花經濟價值的特性有類別、品級、長度、水分、雜質、衣分、成熟度、細度、強度等指標。這些指標都要通過棉纖維檢測技術" title="檢測技術">檢測技術工作進行測試和評定。目前,我國更新紡織棉花品級實物標準仍以手工目測、憑直觀和經驗制作。若將已更新仿制號的標準通過測色儀進行測試,逐步走向手工目測與儀器測色相結合的道路,這是我國更新仿制棉花品級實物標準的改革方向。
上世紀50年代初,美國GARDNER公司生產了尼克遜-亨特(Niekerson-Hunter)棉花測色儀,其后美國思彬萊(SPINLAB)公司對測色儀作了改進,研制成235型棉花測色儀。此型號一直被美國農業部作為基準儀器之一,并用來測定棉花品級實物標準的色征。70年代,思彬萊公司和MCI公司共同研制出HVI大容量棉纖維測試系統中的測色儀,該儀器采用了微處理機和數字顯示。80年代,思彬萊公司又研制出HVI800系統的830型和HVI900系統的930型測色儀,MCI公司又研制出HVI4000系統421型測色儀。近年來,我國亦研制了棉花測色儀。這些儀器的基本原理相同,采用計算機處理數據,并打印出測試結果,在自動化程度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此技術的基礎上,本文結合圖像處理技術用掃描儀來檢測棉花纖維,系統通過USB接口接收數據,在單片機系統" title="單片機系統">單片機系統中通過計算與預定的白度值比較,得出棉纖維的平均白度數據,并由LCD顯示器輸出,通過打印機打印出來。系統最終在探測頭檢測到的信號是圖像。使得棉纖維的測色更方便、可靠、經濟,因此,市場前景較廣闊。
1 檢測原理
1.1 三刺激色原理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選取的標準波長分別為:紅光R,λ1=700nm;綠光G,λ2=546nm;藍光B,λ3=435.8nm。光顏色的匹配表示為:C=rR+gG+bB。該式中的權值會有負值(實際上不存在負的光強),而且計算極不方便,也不易理解。因此,1931年的CIE-XYZ系統利用三種假想的標準原色X(紅)、Y(綠)、Z(藍),使人們能夠得到的顏色匹配函數的三刺激值" title="三刺激值">三刺激值都是正值。光顏色匹配函數定義為:c=xX+yY+Zz 用R、G、B三原色的單位向量可以定義一個三維顏色空間,該三維向量空間稱為(R、G、B)三刺激空間,該空間落在第一象限,向量的方向由三刺激的值確定。為了在二維空間中表示顏色,取一個截面通過(R)、(G)、(B)三個坐標軸上離原點長度為1的點,方程為(R)+(G)+(B)=1。截面與三個坐標平面的交線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稱為色度圖。每一個顏色刺激向量與該面都有一個交點,因而色度圖可以表示三刺激空間中的所有顏色值,同時交點的個數是唯一的。把可見光色度圖投影到XY平面上,所得到的馬蹄形區域稱為CIE色度圖,區域的邊界和內部代表了所有可見光的色度值,色度圖的邊界彎曲部分代表了光譜在某種純度為百分之百的色光,中央的一點表示標準白光。
1.2 白度算法
計算物體色的三刺激值的等間隔波長法算法如下:
式中,λ為波長,R(λ)為波長的反射率,E(λ)為該波的能量,由亨特公式:
可算出試樣的亨特參數,其中x、y、z為已算出的三刺激值,由斯坦斯拜公式可得棉纖維的白度為:W=L+3a-3b,? 根據CIE白度評價得W>40時,可定義為該試樣為白色。2 控制系統的構成
系統結構圖如圖1所示,主要硬件設備包括:掃描儀、USB接口電路、單片機系統、Flash存儲器、鍵盤、LCD顯示器、微型打印機。
?
?
2.1數據輸入模塊
系統采用明基電通的平板式掃描儀。此掃描儀的USB接口采用DATA數據包傳送數據,其總線傳輸模式為塊傳送模式。數據傳輸的過程如下:
(1)主程序在內存中開辟數據緩沖區,并通過標準USB命令字向外設" title="外設">外設發出數據請求(IRPs)。
(2) USB系統軟件對該IRPs的翻譯形成Token數據包發送到外設,這時主機進入等待狀態。
(3) 外設對數據包進行NRZI解碼和bit Unstuffing操作及CRC校驗,確認后接收主機PID字段中所包含的命令并開始采集數據。
(4) 采集到的并行數據首先進入FIFO,并通過并/串轉換部件形成串行脈沖。
(5) 根據器件配置寄存器的要求對數據進行符合條件的分割,以形成原始數據包。
(6) 通過CRC校驗產生器對每一個數據包生成CRC校驗碼字段,SOP & EOP信號產生器為該數據包加入同步字段頭和數據包結束符。
(7) 數據包的NRZI編碼和bit Stuffing操作。
(8) 使用收發器(Transreceiver)將數據流驅動到USB線纜上。
(9) 主機控制器將USB數據轉化成為普通的“純”圖像數據發送到數據緩沖區以進行數據的進一步處理;在數據被成功傳送后,主機還會向外設發送ACK的握手數據包作為回應。
2.2 控制計算模塊
控制計算是整個設計的核心部分,而單片機又是控制計算部分的核心,內部存儲了本設計的計算方法,控制計算部分不僅將對進入單片機的數據進行計算處理,而且控制連接存儲器,人機接口及數據輸出等各個模塊的工作。此外,對于計算中的各種參數以及各種計算結果,還要有一個外部存儲器進行暫時的存放,以便于隨時調用。
2.3 數據輸出模塊
該模塊由三個部分組成:LCD顯示器,顯示簡單的菜單功能等操作界面;鍵盤,與單片機相連接,與顯示器一起組成人機接口;微型打印機,打印輸出圖像數據等結果。
本設計基于I2C總線的單片機系統,而I2C總線是一種簡單、雙向二線制同步串行總線,所以本設計根據串行連接的時序圖進行連接和調試。設計采用RAM提供的64×2個位元組的空間,最多可以控制4行16字(64個字)的中文字型" title="字型">字型顯示,當寫入數據到RAM時,可以分別顯示CGROM、HCGROM與CGRAM的字型;三種字型的選擇,由在DDRAM中寫入的編碼選擇在0000H~0006H的編碼中將自動地結合下一個位元組,組成兩個位元組的編碼構成中文字型的編碼(A140-D75F)。
3 系統設計
3.1硬件設計
主控制板選擇了臺灣華邦公司生產的W77E58芯片。它是與MCS51系列單片機兼容的可多次編程的快速微處理器,在它內部集成有32KB的可重復編程的Flash ROM、256B的片內存儲器、1KB的用MOVX指令訪問的SRAM、可編程的看門狗定時器、3個16位定時器、2個增強型的全雙工串行口、片內RC振蕩器、雙16位數據指針等諸多功能。在很多場合,幾乎不用擴展外圍芯片就能夠滿足系統要求,而且,由于它采用了全新設計的微處理器內核,去除多余的時鐘和存儲周期,因此,在相同的晶振頻率下,根據不同的指令類型,其運行速度一般比傳統8051系列快1.5~3倍,一般情況下,平均可達2.5倍以上。由于系統要求在斷電時能夠保存當時的數據,所以還需要外部擴展EEPROM芯片。系統采用了Atmel的AT24C01芯片,其特點是:2線制的EEPROM,占用的I/O口少,芯片體積小,僅有8個管腳。
在以單片機為基礎的數據采集和實時控制系統中,通過計算機中的RS-232CC接口進行計算機與單片機之間的命令和數據傳送,就可以利用計算機對生產現場進行監測和控制。但由于計算機上的RS-232C接口采用非平衡傳輸方式,易受地線干擾,因此,信號地之間的電位差會對信號產生較大的干擾。另外,信號幅度大,增加了線間干擾,傳輸距離短(小于15m~20m),速率低(小于20Kb/s)。而RS422或RS485通信標準,克服了RS-232C的以上缺點,且可與其完全兼容,所以本系統設計時采用了RS-485通信標準。在系統中,圖像數據的采集是通過普通掃描儀實現的,而普通掃描儀大都采用USB接口。當前可供選擇的USB控制器很多,如朗迅公司的USS820、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NI)的USBN9602。另外,還有將微控制器和USB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芯片,如INTEL公司的8x930Hx和8x930Ax等,而本系統選擇了INTEL公司的8x930Hx,它支持USB集線器功能。
3.2 軟件設計
系統開始工作后先要對內存、LCD顯示屏、外部存儲器單元進行初始化;由人機接口確定是否開始檢測,由于采用掃描儀作為圖像輸入,而單片機接收到的是位圖信號,即單片機處理的是像素信息。因此在編程時,考慮先逐個測算每個像素的白度信息,然后統計所有為白色的像素,最終算出棉纖維的平均白度。主程序流程圖如圖2所示。
?
棉纖維檢測技術在國內外發展很快,棉纖維檢測儀的市場十分巨大。一方面,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的紡織工業必將蓬勃發展,人們對紡織品包括棉纖維的檢測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著新一輪技術革命的繼續深入,信息化、數字化已是當今科技的主流。紡織行業的復蘇為棉纖維檢測帶來了生機。作為紡織業的主要原料,棉纖維的質量檢測顯得尤為重要,以自動化,智能化為特點的的新一代棉纖維檢測儀,使得測試工作更加快速、簡便、準確,受到廠商的歡迎。本系統實現了控制器存儲器的擴展、控制器和上位機的通信、系統的數據顯示以及鍵盤的功能選擇等。由于采用了USB總線技術,省去了中間的模數轉換部分,此項技術必將淘汰先前的光電檢測技術。系統已在江蘇某公司成功應用,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吳敏,劉景凱. 光電檢測異纖清除機的原理和工藝性能[J].上海紡織科技,2007,35(1):17-19.
[2] 楊林楠,李紅剛,張麗蓮,等.基于FPGA的高速多路數據采集系統的設計[J].計算機工程,2007,33(7):246-248.
[3] 吳從通. 關于棉纖維氣流儀測試方法的研究[J]. 紡織學報,1999,20(1):30-31.
[4] 張長君. 單片機控制的雙門防尾隨門禁系統[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7,43(5):79-81.
[5] 于偉東,儲才元.紡織物理[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2.
[6] 李汝勤,宋均才.纖維和紡織品測試技術[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