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誕生標志著人類工業文明的成果,從簡單的代步工具,到擁有了車載收音機、導航設備、連接3G網絡到最新的智能汽車。每一個發展階段的標志都證明了汽車的發展與時俱進,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汽車電子又會有何不同?
提到互聯網,PC成了互聯網繁盛時期最好的代名詞,不過移動互聯網才是現在當下的主流。作為移動互聯網入口的智能手機讓各大廠商爭相進入,智能手機已然成為了紅海。繼互聯網之后,物聯網又成為了新的焦點,雖然物聯網時代還未真正來臨,不過我們可以看到物聯網時代相關產品種類不像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那樣單一,其應用范圍極廣。對于汽車電子產業而言,物聯網時代下的車聯網將會成為發展的趨勢。
整個汽車行業朝著車聯網時代發展,在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其實是指,要打破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分工深化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特點,為各行各業進行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平臺和機遇。因此受整個汽車行業以及中國國情大環境的影響,中國車載設備行業被劃分為前裝與后裝兩大陣營,雙方在布局物聯網的策略上,基于各自的定位與著重點,衍生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車聯網變革之路。對于前裝而言,是在保障車身安全下的本地智能化,包括增加車身亮點、增加售后黏性、獲得車用信息,有助于車輛更新。對于后裝,則是基于車載硬件搶占入口,提供維修服務、社交圈子、車秘書服務、車險等等。
對于前裝車廠而言,將汽車從成本中心變為利潤中心是一個轉變方向。車廠傳統的賺錢方式是通過提供產品來賺錢,然而,車聯網和互聯網+的提出,也讓車廠意識到通過服務將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不過,車廠更加擅長于生產、制造、設計和采購,因此通過服務賺錢是互聯網+給車廠帶來的機遇,同樣也是他們所面臨的挑戰。
為了能夠通過服務來獲取更大的價值,車廠需要給用戶提供更加智能的汽車,更加人性化的體驗以及更加便捷的服務。對于像飛思卡爾、瑞薩電子這樣的汽車電子廠 商,提供高級駕駛輔助系統是直觀的客戶使用體驗提升,為了實現汽車的智能化,提供性能更加強大的SOC以及MCU能夠提供基礎。
除了將汽車從成本中心轉向利潤中心之外,互聯網+給汽車行業的另一大影響就是融合。繼智能手機之后,BAT也紛紛加入了汽車行業。百度CEO李彥宏在全國“兩會”期間透露,百度也在推進自己的“造車計劃”,正研發自己的“無人駕駛”汽車;阿里巴巴集團4月8日對外宣布整合旗下汽車相關業務,成立阿里汽車事業部,在今年3月,阿里還與上汽集團共同宣布,合資設立10億元的“互聯網汽車基金”;騰訊與富士康、和諧汽車前不久簽訂了“互聯網+智能電動車”的合作協議,并與京東一道,共同入資一家汽車電商平臺。從BAT的動作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互聯網+的背景之下,互聯網公司紛紛與車廠融合,打造智能汽車。不過,大環境促進了公司間的融合,卻也面臨如何才能夠深度的融合的挑戰。
整個行業朝著車聯網時代邁進,中國提出的互聯網+又加速了汽車行業的變革。互聯網+影響廠商的經營盈利方式,廠商希望借此來提升用戶的參與度,互聯網+同樣會顛覆汽車后市場。單單對于汽車電子而言,物聯網的萬物互聯是基于網路以及傳感器最終達到智能。雖然汽車已經能夠連入3G網絡,但汽車對于網絡的要求還不止于此。對于傳感器,則是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元器件,然而直到現在我們才更多的提到智能硬件,是因為傳感器的技術、成本以及功耗等都是制約智能化發展的因素。因此,只有通過汽車電子廠商的性能更加可靠、功耗更加合理、價格更加有吸引力的產品才能最終實現車聯網。除了汽車上不可缺少的汽車電子產品,與汽車的其他電子產品也涌現出來,例如車載HUD,雖然HUD面臨包括光學在內的諸多技術問題,不是剛需也不不適合低價策略,甚至常規市場策略不適合HUD,但隨著車聯網的發展,車載HUD也將會得到發展。還有智能清醒頭箍,這樣的產品能夠在駕駛時根據駕駛人的具體情況發出提醒,保證駕駛的安全。
在2015年的CES上,無人駕駛汽車成了一大焦點,汽車廠商與科技巨頭紛紛投入重金加速智能汽車的發展,再看到國內BAT也紛紛與汽車廠商融合。不難看出在車聯網來臨的時代,汽車行業的變革更加迅猛,留給汽車電子廠商的機會也更加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