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實施 “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規劃也將上報國務院,該規劃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或將于今年上半年出臺。當工業4.0這個由德國提出的現代工業戰略在中國進入實戰時,作為首席信息官,中國企業的CIO們也在與時俱進,否則很可能成為第一批被淘汰的CXO。
美國制定“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拋出了“工業4.0”,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搞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提出了“新工業法國”方案……盡管提法不同,發達國家顯然要在制造業上重新發力了,相對于前幾年被中國搶走的制造業優勢,發達國家更希望通過新一輪科技革命推進產業變革。
通過工業的變化反觀CIO在企業中的地位變化是一件有趣的事。工業1.0時代,蒸汽推動了機械化,工業2.0時代,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在這兩個時期,CIO尚不具備出現的時機,到了工業3.0時代,電子信息技術推動自動化,從簡單的IT集成開始,企業開始有了專屬的IT部門,姑且稱之為CIO的1.0,隨后開始大規模的ERP建設,謂之CIO的2.0,而到了智能化的工業4.0時代,只懂IT的CIO已然跟不上智能制造的需求,必須向懂互聯網、懂大數據、懂市場需求的CIO 3.0進階。
根據郎咸平對工業4.0的解釋,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等工業生產的五大模塊,在4.0時代都變成了獨立的、會跳動的模塊,每一個模塊都有自己的軟件,自己的傳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統,消費者需要什么產品,這五大模塊自己組合,一條生產線過去只生產一種產品,現在通過智能化生產出許多種不同產品,也就是所謂的柔性化和定制化。
在這個過程中,CIO必須要革掉自己的命,從ERP時代的標準化套件思維中脫離出來,根據實際情況,將來自各條生產線和市場前端的數據整合起來,從而使各部門的系統反饋更加靈活和迅速,反過來,CIO需要的能力不僅僅是IT,更多是基于信息整合和分析之后的決策能力。
這樣的嘗試已經開始,上海大學信息化辦公室主任徐偉告訴《IT時報》記者,陜西鼓風機廠目前在每臺產品上都部署了傳感器,已售出的產品每天運轉情況都會直接傳回工廠,由大數據判斷產品是否運轉正常,或者預判,會在多長時間后有可能發生故障,然后以此為依據提醒客戶,從而提升客戶感知度,減少損失。在這個工業4.0的雛形案例中,CIO不僅要建立一整套收集數據的系統,而且要負責分析這些數據并建立模型,所承擔的職責和功能更為重要了。因此不難理解,為何很多大型企業開始讓CIO負責戰略規劃部。
工業4.0給IT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讓更多非IT的人有了做CIO的機會,提升了CIO的地位,從這點而言,這場CIO的自我革命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