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CES Asia,此次以物聯網為主題的TechCrunch上,并沒有看到吸睛的歐美創業團隊,倒是給來自韓國、中國香港和臺灣的創業者很多展示空間。一直被稱為“互聯網沙漠”的香港地區,這次由政府引導的“香港數碼港”牽頭,以逆襲的姿態帶來了16家創業團隊。
但《IT時報》記者也觀察到,除了韓國幾個團隊帶來了智能手表和智能水杯外,其他海外展區鮮見到智能硬件的影子。中國創業團隊卻帶來了五花八門的智能硬件,從可穿戴設備到機器人,從電動車到智能家居。
“如果跟硅谷、中國比,我們的經濟生態環境很難說特別的活躍。但是比日本、東南亞、歐洲還是要活躍一些。”來自韓國的VC宋恩康說道。
韓國政府主導下的江南Style
聽過很多遍《江南Style》,但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韓國江南區其實是創業者和VC的集聚地,韓國最大的孵化器D.CAMP就坐落在首爾江南區的中心。
此次TechCrunch創新峰會上,D.CAMP挑選了9個孵化團隊前來參展,B2LINK是將韓國美妝和服裝品牌連接到亞洲主要的電商平臺,比如中國的淘寶、聚美優品等,僵尸面膜、可萊絲這些知名品牌都是他們的授權品牌;此外還有一些智能硬件團隊,比如防止孩童走失的位置追蹤器、記錄睡眠情況的智能睡眠眼罩、測量血壓的智能手表等。
據D.CAMP的執行理事金光鉉介紹,孵化園區得到了政府的投資,初創企業甚至擔負了漢江的疏浚項目。參展的不少韓國創業團隊都表示,天使輪是由政府百分之百投資的。
調查顯示,韓國三分之一的VC是由政府投資的,70%的創業者在初創階段拿了政府的補貼。但在中國,只有3%的創業者拿過政府的補貼或基金。“中國的ICT要比韓國走在前面,這里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驅動讓韓國VC的角色很受限。”LLC.Foender的創始人宋恩康坦言。
近年來,中國和韓國的創業交流越來越緊密,LLC.Foender是韓國最大的風投之一,他們的管理資金是1.5億美元,其中大約有6千萬來自騰訊,主要投資移動互聯網、手游、在線教育等領域。
“幾年前,大家都喜歡去三星、LG工作,或做公務員,進大國企,若是聽說你到初創公司,大家會覺得你很失敗,很屌絲。但如今很多人都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技術來到初創企業。”初創團隊studio XID創始人 Tony Kim說道,離開谷歌中國后,他開發了一款軟件,不懂任何代碼也可以設計App動作和界面。
臺灣ICT創業剛剛起步
經歷過11次創業的林修平是中國臺灣創業環境里的“非典型”創業者,這次他帶著一款專門搜索App的搜索引擎——飛搜,來到上海參加TechCrunch創新峰會。“這兩年臺灣一直鼓勵創業,但優惠政策的傾斜會很明顯,像生物醫療技術一類的公司,很容易IPO。”林修平對《IT時報》記者說道。
臺灣市場非常有限,從有創業想法的一刻起,林修平就把眼光瞄向了大陸市場。“對臺灣的創業者來說,向海外市場發展是一個無奈的選擇,而大陸是他們最重視的市場,畢竟文化、語言是相似的。”臺灣地區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組長李雅妮說道。
但在嘗試進入大陸市場的過程中,林修平遇到了阻礙。“互聯網創業公司不同于傳統臺商的路徑,我們被視為外資,沒有辦法拿到ISP資質。”他無奈地說道。
在此次TC創新峰會上,臺灣展區并不顯眼,李雅妮直言,臺灣最有活力的是文化創意產業,在互聯網、ICT、智能硬件等方面都處于起步階段。臺灣沒有電商壟斷的現象,小型的垂直電商倒是成長速度飛快,PChome的市值已經達到10億美元。但總體而言,臺灣電商在物流、支付環節還沒有達到淘寶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