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力爭通過“三步走”來實現戰略目標。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規劃提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等九項任務,其中還將要突破發展的重點領域細化為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在內的十大領域。
呂鐵對記者說:“三步走戰略是比較事實求是的,是立足于我國制造業實際的安排。它不同于德國工業4.0計劃只針對高新技術,而是將圍繞整個制造業做大、做精、做強。我國制造業中不同的行業差異很大,某些行業需要長期積累?!庇浾咦⒁獾?,此前工信部部長苗圩也表示:“中國制造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和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
記者注意到,排在規劃指導思想第一位的是創新驅動,同時,位列戰略任務首位的也是提升創新能力。
呂鐵告訴記者:“規劃將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而不是擴大制造業規模作為基本的政策指向。這也體現了生產性投資驅動向創新性投資驅動的轉變。”
八項措施是戰略支撐
但是,制造業發展依然面臨體制機制和市場環境的障礙。呂鐵告訴記者:“制造業的資金回報率才5%到6%,和金融、房地產行業相比制造業的平均利潤率很低。如果沒有相應扶持措施,企業不可能長期從事制造業領域?!被诖?,呂鐵之前曾撰文指出要讓制造業的高生產率反映到資本的回報上,從根本上優化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環境,堅定企業家投資實業的信心,解決制造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賈晉京還提及中國制造在產業鏈中地位的上升很難突破,這主要是由企業的組織行為能力決定的,而這又取決于一個國家的金融配置能力。有了強大的金融支撐能力,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才能上升。
規劃最后提出八項措施作為戰略支撐和保障,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制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等。“八項戰略支撐都是針對我國制造業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的系統性的舉措。有長期舉措,如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完善金融扶持和加大財稅政策力度則是中短期需要做的。”呂鐵說。
十大重點領域大力突破
記者注意到,《中國制造2025》重點提及了大力推動十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上述十大領域均都將對應A股市場相應行業的投資機會?!庇腥滩呗苑治鰩煾嬖V記者,比如信息技術產業中的網絡安全設備,工業大數據、工業平臺軟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中,設計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領域中,有可穿戴設備、遠程診療等。
從A股市場的投資角度看,除了可關注上述領域外,投資者還可以將視覺放在圍繞智能制造相關的領域,主要的行業分布集中在機械、計算機、電子和電氣設備。
其中工業自動化、傳感器、軟件和工業以太網將是最為直接受益的行業,具體投資標的包括:機器人、廣日股份[-1.30% 資金 研報](600894,SH)、東土科技、華工科技[1.01% 資金 研報](000988,SZ)、京山輕機[1.59% 資金 研報](000821,SZ)、漢得信息[2.10% 資金 研報](300170,SZ)、鼎捷軟件(300378,SZ)、東土科技。另外在電力設備方面還可關注匯川技術[1.46% 資金 研報](300124,SZ)、宏發股份(600885,SH)、長園集團[1.47% 資金 研報](600525,SH)、正泰電器[0.00% 資金 研報](601877,SH)、英威騰[-1.52% 資金 研報](002334,SZ)、新時達[0.00% 資金 研報](002527,SZ)、合康變頻[0.00% 資金 研報](300048,SZ)等。
《《《地方樣本·福建泉州泉州輕紡企業嘗試“敏捷制造”利潤從5%升到15%
泉州的傳統輕紡服裝企業正在嘗試被專家稱之為“品牌2.0”的創新商業模式,以此進行“二次創業”。而這正發生在《泉州制造2025》綱要制作和發布的背景之下。“我們并不清楚這趟專列究竟能夠將我們帶到哪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現在車來了我們不上車,之后是否還有車我們更不清楚。”福建海天輕紡集團董事長助理張樹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吨袊圃?025》規劃發布之前,首個地方性的制造規劃《泉州制造2025》綱要已在今年3月由泉州市政府宣布通過,綱要的核心設計者同時也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那么,走在全國前列的泉州究竟已經做了哪些有益嘗試,面臨了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泉州。
傳統制造的二次創業
庫存周轉天數從40多天增長到80多天,應收款的周轉天數也從30多天增長到80多天,毛利增長到37億元后一直在下降……
這些都是中國科學軟件所工業管理與設計中心主任韓永生及其團隊在泉州工作兩年多遇到的真實案例,對象是泉州傳統的鞋服產業龍頭企業。
福建海天輕紡集團是福建面料供應龍頭企業,2014年產值為8.6億元,客戶包括優衣庫、迪卡儂、哥倫比亞等知名品牌。但相對銷售額,利潤卻只有5%,在產能過剩的壓力之下,海天輕紡開始嘗試以信息化商業模式進行“二次創業”。
這種模式被稱為“敏捷制造”,一種類似于自助餐的銷售模式,即按照用戶的需求來提供服務,在解決庫存問題的同時,又能夠在出現“爆款”缺貨現象時能作出快速反應?!懊艚葜圃臁钡暮诵氖菍κ袌鲂枨蟮目焖俜磻壬a一部分的成衣測試市場,比如三分之一,然后依據市場實際銷售情況來決定是否補貨,補貨部分并不是成品而是原材料(可能是衣服裁片或布匹),一方面可以通過快速生產實現快速供貨,但另一方面如果銷售情況不理想,設計師可以直接通過和客戶進行互動將原材料進行改款。
為了實現這種敏捷制造,需要進行全鏈條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而在銷售渠道方面,海天輕紡則依托“互聯網+”的電商模式,同時計劃在線下只開設少量的實體體驗店。
從2014年9月開始,海天輕紡嘗試引進了數控技術生產線和信息化設備管理系統,對生產流程進行智能化改造,事實證明生產線確實提高了效率?!昂透脑烨皩Ρ龋衲?月該車間的日產量跟去年相比提高了2噸,而用工數量卻從40人減少到28人。”海天染整廠相關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短期的改造投入較大,但從長期來看,節省了企業成本同時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合格率。
根據為海天提供技術支持的韓永生測算,“敏捷制造”方案可將其利潤提高到15%。
提出三大專項行動
盡管泉州制造業近年來一直在進行轉型升級的調整,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爱a品結構不合理、附加值低、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工藝裝備落后;產品質量水平不高,品牌提升受限;受電商沖擊、產能過剩、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企業利潤下滑;科教資源匱乏,公共平臺不足;中小企業融資難等等……”這些被羅列在《泉州制造2025》綱要中的問題,也是中國制造眼下存在的共性問題。
《泉州制造2025》提出通過智能制造、質量品牌、服務型制造3個專項行動計劃實現泉州制造由大變強,屆時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5萬億元。
智能制造重在推動制造業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線和生產車間建設;質量品牌則進一步提升泉州品牌的質量保障;服務型制造,則以商業模式與組織模式創新為核心,為企業傳統商業模式轉型提供服務配套?!拔覀冞^來后前后做了20多場講座,發現泉州企業對工業智能化升級改造普遍都已有認識?!比萑A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李世其說。
但李世其認為,泉州企業家對于投資回報的預期回比較高,更希望在較短時間內就能看到利潤,但制造業2025升級改造的實現,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泉州制造2025》將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要解決企業融資難;并根據泉州特色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定制化商業模式的供應鏈金融機制及相關配套體系;研究制定民間融資管理辦法,在石化、紡織服裝、制鞋、水暖產業開展投資基金試點?!斑€有一個問題是我們依然缺乏大量的應用人才。”李世其認為,相對于國外循序漸進的制造工業升級,泉州企業是“2.0、3.0、4.0”同步發展,而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和實踐的積累。
行業樣本·航天裝備
航天裝備入圍中國制造2025上市公司成技術轉化排頭兵
《中國制造2025》昨日(5月19日)正式落地,十大關鍵領域隨即曝光。其中,航天裝備被確定為重點制造領域之一,明確提出要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的能力。
對此,一位券商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中國正在研制的重型運載火箭以長征五號為代表,主要是滿足未來遠程運載需求。
規劃中同時提出要推進航天技術的轉化,而作為重型火箭主要研制單位的航天一院和航天六院在這方面都有所布局。一院下屬航天工程(603698,SH)在煤氣化[-1.52% 資金 研報]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和運載火箭在燃燒、傳熱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條件,六院下屬的航天動力[2.12% 資金 研報](600343,SH)則是以航天軍工流體技術和慣性導航技術為核心技術。
推動重型運載火箭研制
從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發射至今,長征火箭先后將250多顆國內外航天器送入太空,形成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4個系列13種型號,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
據統計,長征火箭前100次發射用了37年,后100次僅用了7年,發射頻度也從初期的平均每年3~4次,提升到現在的15~20次,繼俄、美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中國航天已經進入了高密度發射期。
“重型運載火箭就是長征五號,是為了未來向月球或者空間站運載更多的東西,另外火星等遠地的行星探測必須靠這些重型運載裝備,發展重型火箭是為了滿足未來遠程運載需求?!鄙鲜龇治鋈耸繉τ浾哒f。
長征五號是航天科技[1.61% 資金 研報]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兩級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研制規模和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運輸系統工程,是首個系統采用全新技術的以液氫/液氧/煤油為推進劑的綠色環保大型液體運載火箭。
該火箭的運載能力是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兩倍左右,今后主要用于發射大噸位的近地軌道航天器,如空間站建設、大型低軌遙感衛星,也可以一箭多星的方式發射大型通信衛星或導航衛星。
我國運載火箭研制主要集中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其中,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一院)是我國最大的導彈武器和運載火箭研究、設計、試制、試驗和生產基地,主營業務包括航天工程、航天技術應用產業等領域;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航天六院)則是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研制中心,業務涵蓋運載火箭主動力系統、軌姿控動力系統及空間飛行器推進系統研究、設計、生產、試驗。
除長征五號以外,航天科技集團還啟動了長征七號及新一代小型運載火箭的研制。
此前央視報道,預計到2022年,我國將完成大型空間站建設、落月探測返回等多個航天計劃,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將逐步擔起重任。其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一批新研大推力火箭將在未來一兩年內逐步實現首飛。
促進航天技術轉民用
規劃中提到要“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記者注意到,相關上市公司有望成為航天技術轉化的排頭兵。目前,航天一院下屬上市公司包括航天工程,航天六院下屬只有一家上市公司航天動力。
據了解,航天工程在煤氣化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充分利用了航天液體火箭發動機和運載火箭在燃燒、傳熱、流體動力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條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
在上述券商研究人士看來,航天工程作為航天一院旗下上市公司,其與大股東在技術和人員方面結合得比較好。
航天六院下的上市公司航天動力則是以航天軍工流體技術和慣性導航技術為核心技術,主營業務包括泵及液壓傳動系統、變矩器及液力傳動系統、燃氣表及流體計量系統等。不過,受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航天動力產品所涉及的下游客戶鋼鐵、煤炭、工程機械等行業持續低迷,相關產品增長趨緩甚至下滑,部分產品毛利率有所下滑。
上述研究員表示,長期趨勢來看,航天動力需要與大股東之間進行人員與技術的充分流動,航天動力作為航天六院旗下的資產整合平臺前景還是不錯的。
事實上,航天技術在轉化過程中也面臨很多的困難。這位研究人士告訴記者,國家期望將航天技術轉民用,但是從客觀上講,很多航天技術沒有向民用轉化的市場,這是限制航天技術轉化的基本問題;除此之外,有些航天新材料雖然技術先進,但是在地球上沒有應用的環境,現在談轉化為時過早。
行業樣本·衛星研制
今年我國衛星研制市場規模400億導航應用迎來爆發
昨日公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
上述目標實現的基礎則有賴于衛星系統的布局,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五院)是中國空間技術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產基地,是我國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等航天器研制的龍頭單位,占市場份額的85%以上。有機構預測,今年我國衛星研制市場規模約400億元。
與衛星研制密切相關的是衛星應用領域,其中,以北斗導航為代表的衛星應用或將迎來爆發。2013年,我國北斗導航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有專家估計這一數字在2020年將達到4000億元人民幣;同時,北斗應用領域也從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擴展到智能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電子消費領域。
衛星研制市場現兩大方向
目前,衛星研制正向大容量、通用型大衛星和高可靠、低成本小衛星兩個方向發展。大衛星研制呈現出大容量、長壽命、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發展趨勢,通過在大衛星公用平臺上搭截不同應用目的的有效載荷來實現多樣性用途;小衛星則具有低廉、可靠的特點,常用于通信、遙感、科學試驗等。
我國大部分大衛星如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等由航天五院研制,在研的東方紅4增強型和東方紅5衛星平臺進展順利,指標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此部分優質資產尚在上市公司體外。
對于上市公司中國衛星[1.30% 資金 研報](600118,SH)而言,則有望受益于軍工科研院所改制,如果相關障礙清除,航天五院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則只是時間問題。此前有研究員向記者指出,中國衛星目前的業務已經相對明了,未來值得關注的是院所改制帶來的資產注入預期,而且五院的資產是中國衛星的6~7倍。對此,也有機構分析,后續國企改革以及技術向上市公司轉化,將帶來公司衛星研制收入的爆發式增長。
根據招商證券[-0.68% 資金 研報]的測算,航天五院2014年全口徑利潤總額估計約20億元,航天五院2014年衛星研制收入約為300億元。按五院占衛星研制市場85%計算,2014年我國衛星研制市場規模約350億元。按照15%的增速保守估計,2015年我國衛星研制市場規模約400億元。
北斗導航促衛星應用爆發
2013年全球衛星產業收入達到1952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以衛星服務和地面設備為代表的衛星應用業務所占份額為89%,衛星應用與衛星研制收入之比約為11:1。
今年,中國自主研制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已經進入三期組網階段,據了解,北斗導航系統產品包括芯片、天線、板卡、模塊、各種類型的終端系統等,這也是市場規模最大、企業參與度最高的領域。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統計,2013年,我國北斗導航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隨著北斗產值增長,其應用范圍也已從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等行業和區域應用,發展到智能手機、車載導航等大眾電子消費領域。
智能手機領域,三星、華為已推出了具備北斗定位功能的手機;車載導航領域,國內外已有多個品牌、200多款車型的北斗車載導航儀走向市場;漁業領域利用北斗雙向通信能力實現了定位與通信一體,提供遠海及近海船舶的位置監控,北斗短信與手機短信互聯互通,為漁船提供及時精確的氣象和海況信息,目前北斗船舶入網用戶已達到3萬多個。
隨著以北斗為代表的衛星應用產業爆發,相關上市公司也在抓緊布局。北斗星通[2.65% 資金 研報](002151,SZ)此前收購華信天線和佳利電子,快速切入衛星導航天線等基礎產品的研發與制造領域。北斗星通董秘段昭宇此前向記者表示,雖然上游產業產值較小,但是,北斗產業鏈的基礎和技術處在最核心的地位。
合眾思壯[9.55% 資金 研報](002383,SZ)去年9月發布公告稱,與福建飛通共同建設“北斗航海應用平臺”,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展航海應用領域的北斗船用產品、北斗航海個人產品業務和相關運營服務。
對于北斗的前景,此前有專家表示,北斗產業應用前景廣闊,預計到2020年,僅北斗衛星導航市場將達到年產值4000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0%以上。
《《《行業樣本·樓市商機
中國制造2025落地哪些產業地產商受益
隨著德國宣布啟動升級版工業4.0平臺,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2025》昨日宣布落地。早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
在此大背景下,產業地產正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那么,哪些產業地產商能在此大機遇下受益呢?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中國總部經濟研究中心高級咨詢師陳智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產業地產與“中國制造2025”的有效結合,一是看產業供地方式、產業地產的培育;二是看各方的結合,包括創新使產品形態更加多元化,以及研發、制造的有效融合。
多家房企布局產業地產
《中國制造2025》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一是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二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三是強化工業基礎能力;四是加強質量品牌建設;五是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六是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七是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八是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九是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國金證券研究員后立堯分析指出,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將其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未來將在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對相關行業予以支持。
多家房企已經嗅到機會,正摩拳擦掌。
在河北固安,通過與產業新城運營商華夏幸福采用“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市場化運作模式,發展“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產學研、電子商務、生產型服務業”等產業集群,固安已經形成了原材料科技、航天科技等高端制造業的產業鏈條。
在轉型的躁動下,遵循其“城市配套服務商”的定位,萬科計劃在下個十年,繼續專注于房地產行業,但產業地產將與住宅地產、消費地產并駕齊驅,成為拉動業務的三駕馬車。
早在去年5月,萬科就宣布了在廊坊開發物流地產。在此之前,萬科其實已在操作多個產業地產項目,包括青島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前海企業公館、深圳留仙洞總部基地綜合體、鄭州全球高新智慧產業園等。
綠地從2011年就開始謀劃產業地產布局,其和東航、南航等大型航空巨頭聯手,把發展重點瞄準了空港新城。
今年1月15日,主打物流園區模式的華南城宣布,將通過引入互聯網服務商騰訊,加速其實體商務與電子商務的整合,以此形成跨越地區的全國商貿批發網絡。
產業地產向創新延伸
在《中國制造2025》正式落地后,哪些產業地產商能夠借力東風,順勢突圍?
高力國際華北區總監孫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之前一些城市忽略了制造業的需求,比如北京,在城市規劃時,排除了一些制造業的功能。其實制造業本身沒問題,只是要把制造業進行細分,選擇其中適合北京的部分進行發展,因此“中國制造2025”落地對制造業的創新和變革是一種促進。
孫超說,怎么制造?制造什么?為什么制造?進行這樣的細分后,就可以考慮產業地產商怎么去適應市場的要求。在這個行業里,有的產業地產商已經做了很多年,有些是剛剛涉足,但需求上的差異,可以讓大家互相學習。
陳智國表示,“中國制造2025”對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端的方向,會有更多的制造業項目伴隨產業地產一起發展。換句話說,有高端制造業往產業地產的“殼”里裝,制造業的方向和區域的主導產業以及產業地產的供應,三者更為契合。
他說,在智能制造產業里,最主要的就是創新,而信息化、智能化與創新聯系更為密切,因此產業地產的供應將不會再以廠房和工業園區為主導,而更多地向創新延伸。在載體上,也更趨向于孵化器、創新服務平臺等將創新、研發一體化的產品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