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楊亞明已往是一位有十年軋機經驗的老技工了。如今,他所在的車間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在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動流水線的生產車間已初具雛形。等到車間正式運行,楊亞明將以一名指揮者的身份出現在這條生產線上。
隨著“機器換人”在浙江省的推進,傳統制造企業紛紛引進機器人,建起生產全自動化的現代工廠。近日,記者走進“久立特材”生產車間,循著一位產業工人的心路變化,感知“機器換人”為浙江制造帶來的新氣象。
被改變的車間
早上8時,楊亞明已經來到車間上班。同樣的上班時間,他的上班內容已變得不同。作為車間大班長,他需要帶上二十幾位手下開始新機器的操作學習。
“操作軋機最重要的是安全。使用這些新設備光靠我們以前學習的傳統技藝不行,要會電腦錄入參數,還要精神集中。”楊亞明現在每天做的,就是把自己參加培訓獲得的新知識傳授給車間的同伴。
作為制造業大國,技術工人在我國是較為吃香的,也是傳統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十年前,剛當上父親的楊亞明開始規劃起小家庭的生活,這時的他發現,市面上熟練的軋機工很少,但收入比較可觀。這讓年輕的楊亞明動心了。
“剛開始去了一家小的軋機廠當學徒工,什么都不會,就一點點學,拿個小本子把老師傅說的話一句句記下來。”不久,楊亞明成了那家軋機廠的工人,月收入有1800元。
2009年,楊亞明進入“久立特材”上班。“公司在湖州當地行業內是數一數二的,覺得到這里肯定能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楊亞明所在的“久立特材”,主要做的是不銹鋼無縫管生產中最重要的冷軋這一道工序,涉及的領域包括核電、化工、石油煉化等。
“軋機是讓鋼管成形、變形的工序,是確定尺寸和長度的關鍵步驟。”楊亞明說,每一支鋼管都要經過軋機工人的敲敲打打才能算過了第一道關卡。
慢慢的,“久立特材”的冷軋車間開始有了變化:軋機設備變得越來越龐大、手動操作越來越少、精準度越來越高。面對“機器員工”的入駐,車間里的楊亞明們開啟了職業生涯的轉型升級。
從惶恐到自信
前不久的一次培訓,楊亞明突然意識到,他的工作有可能要被機器取而代之。
“幾年前公司就開始引進新設備了,那時候只是覺得技術活總歸不好取代,我們把手上技術練扎實了就好。”在楊亞明的人生規劃中,他的手藝是個越老越值錢的營生?!澳憧匆郧暗墓S車間里,到處可以看到五十多歲還在流水線上兢兢業業工作的工人,他們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門手藝,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p>
學徒制是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一個人從十幾歲開始學手藝,然后幾十年如一日在同一件工藝中精益求精。這種匠心,正是楊亞明這樣的技術工人一生的追求。而機器人的出現,打亂了他們的陣腳。
機器的改變在哪?“看這組設備,鋼管從這里經過之后可以自動完成軋機環節,并且避免傳統手工操作帶來的誤差?!薄熬昧⑻夭摹睙o縫管事業部副總經理李軍指著一套剛入駐車間的軋機設備說,機器人正給車間生產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當新事物的出現威脅到生存環境之時,人們才真切地感受到惶恐。楊亞明變得有點不自信了:“其實機器的改進對我們的工作是有好處的,但當機器變得比我們更加聰明的時候,軋制過程都不需要軋機工搭把手的時候,我才發現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了?!?/p>
有意思的是,楊亞明的這種狀態并沒有持續很久。楊亞明參加完幾次“久立特材”組織的新技能培訓后,他發現機器給車間帶來的不僅是高效,還有自己身上的全新技藝。很快,他變得斗志昂揚:“我覺得這是一次挑戰,新的東西來了,我們就要學會改變自己去適應它。”
這是給傳統制造業的信號,機器人正在攪動社會發展的軌跡。生產線上,機器人學會了枯燥繁復的組裝工作;生活中,機器人化身古靈精怪的服務員、陪伴者。無論是企業還是工人,都需要“換種活法”了。
操縱機器的人
等“久立特材”新車間開始運行,楊亞明就會變成一名指揮者。
“這個車間運行以后,我們的軋制、脫脂、拋光、水壓等整個制造過程都可以在這里實現自動控制?!痹凇熬昧⑻夭摹毙乱巹澋能囬g里,李軍興致勃勃地介紹起車間里規劃的全自動生產線和這里即將發生的每一處改變。
新項目的名稱很長:年產5000噸大型裝備用耐腐蝕換熱管束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年產量達5000噸的巨大車間,占地25000平方米。
“需要多少人?”“120人!”李軍告訴記者,整條生產線不僅比原來節省三分之一左右的用地,工人的數量更是少了近兩百人。
李軍介紹,初步估算下來,這個新車間建成后,工人的人均產值可以提高3倍。人們一邊在感慨機器帶來高效益的魅力,另一邊卻在憂慮:兩百人從哪里減?像楊亞明這樣的傳統技術工人會不會被現代化的工廠淘汰?
“工人的工作內容發生變化,主要是監控設備和產品質量。工人還都是自己的員工,最近我們一直在培訓他們這方面的技能?!崩钴娬劦綏顏喢魑磥淼墓ぷ鲌鼍埃狠斎肟讖?、長度等各類參數,實時監控各個機器人的工作狀態。
其實早在2013年11月,“久立特材”就投產了“年產2萬噸LNG等輸送用大口徑管道及組件”項目,成為國內第一條用于生產中大口徑焊接不銹鋼管的自動生產設備。在這條生產線上,工人寥寥,每個人忙碌得井然有序。”“機器換人”給“久立特材”帶來的甜頭,不止于工業制造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產品品質提高,更是人的一次蛻變。
“機器生產的是高質量的產品,但我們一線工人可以成為機器的操控者。”楊亞明始終堅信在工業生產中人的中心角色不變。這個觀點和工業4.0的發起人之一、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工業與組織研究所董事倫特斯的想法不謀而合,倫特斯認為人機交互以及機器之間的對話將會越來越普遍,人將從操作者轉變為規劃者和決策者,人類要開始和機器賽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