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得作業區采油工鄭衛東被一陣短信鈴聲驚醒,手機短信顯示:哈得405H井停泵。
如今,在哈得作業區,像哈得405H井這樣“生病”了會自動發出“急救”信號的油井有118口。正因油井生產趨于智能化,一大批像鄭衛東這樣的巡井工正在由“藍領”向“白領”轉變。鄭衛東說,他現在一個人管著37口油井,而且工作還很輕松有效,這在10年前根本無法想象。
以少人高效著稱的哈德油田只是互聯網改變油田管理方式的一個縮影。變化已在其他領域悄然展開。
無線通信“網”住千里油區
塔里木油田的作業區域遍及南疆五地州二十多個縣市,大部分分布在面積超過33.7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最遠的作業區距離位于庫爾勒的管理指揮中心1400余公里,更有塔中作業區就坐落在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如何填平距離的溝壑,讓油氣生產高效運行?
在塔里木油田另一個百萬噸級油田哈拉哈塘,記者看到通過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這里已經實現了井場無人值守、生產數據自動采集、生產狀態實時監控。過去需要員工上井完成的計量、數據錄取、井口啟停等工作,今天數控裝置可以全部代勞。
哈6聯合站生產和技術崗王林強指著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油井生產狀況感慨地說:“以前的生產資料多為紙質,要在一大摞資料中尋找某一口井的運行參數如大海撈針?,F在不一樣了,只要輕點鼠標,便如同擁有了千里眼、順風耳,千里油區的生產情況皆在掌握之中,幾秒鐘就能搜索出所需的數據?!?/p>
如今,隨著無線互聯網技術在塔里木油田的推廣應用,員工只需要一部手機,就能對油井實施可視監控、實時跟蹤油氣輸送狀況。目前,這個油田已建立20個專業數據庫,以及包括數字井筒一體化應用平臺、信息系統界面集成平臺、勘探開發專業搜索引擎在內的23個工作平臺。數據庫與工作平臺集成應用,使每口生產井或者在鉆井的數據,都能向位于庫爾勒的管理指揮中心或者北京的相關生產管控中心同步傳輸。簡單、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替代了“人海戰術”,油氣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可視化管理洞悉管道微變
輕點鼠標就能洞察整個管道的細微變化,2000多公里之外的管道盡收眼底——這是遠距離傳輸技術帶來的福音。
南疆天然氣管道長達2424公里。如果采取傳統的人工巡線的方式進行管道管理,不僅會耗費大量人力,而且無法保證在第一時間發現管道破損、泄漏等隱患。如何讓地下管線管理可視化?
喀什油氣運行中心安全科科長李武忠介紹,通過整合可視監控技術、遠距離控制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就能實現管道全線的無人值守監控巡護。這套系統不僅降低了人工維護成本,而且還提高了隱患發現的幾率和事故發生時的響應速度,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事故發生時對在場員工造成人身傷害。
網絡采購提升“陽光”指數
“寧愿自己千辛萬苦,不讓現場一時為難”。這是塔里木油田物資采購人員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是這句諾言受到采購環節多、周期長等因素制約,一直難以真正實現。
今年以來,塔里木油田物資采辦事業部引入“O2O”理念,將線下物流與網絡銷售對接,開創了新的物資采購模式。輕點鼠標,一覽“網上超市”、提交訂單,不用幾天,所需的生產物資就能及時配送現場。新模式下,用戶從提報需求計劃到收到物資的時間比過去縮短了15天,采購時效得到明顯提高。
有了網絡平臺,物資采購揮別“騾馬大會”,不僅采購流程變得更加簡潔、采購時間大幅縮短,采購過程也變得更加“陽光”。據統計,今年前7個月,塔里木油田通過網絡完成集中采購31大類,采購物資400多個品種。網絡采購不僅提高了采購的透明度,還降低了采購成本。另一項數據顯示,6萬多項物資采購共計6.8億元,資金節約率達到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