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觀點認為,醫療領域將給可穿戴設備帶來巨大的空間。雖然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設備僅有一線之隔,但這個距離是巨大的。由于數據的準確性、可用性的問題,使可穿戴設備存在難以獲取醫療認證資質這個壁壘,而且,以大數據為基礎的醫療可穿戴設備平臺化,也顯得形式大于內容。
醫療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一個出路?路漫漫其修遠兮
可穿戴尤其是健身類的產品已經走進人們生活中,最便宜的運動手環已經不到100元,還有大量的運動手表、睡眠監測器、基于腦電圖技術的大腦鍛煉、放松設備甚至是能夠監測血糖的設備。顯然,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設備僅有一線之隔,但這個距離是巨大的,因為它們沒有獲得醫療設備認證。
不要忽略醫療認證資質,這相當于保健品和藥物之間的差別。那么,基于健康監測的可穿戴設備,面臨著怎樣的問題和挑戰呢?
數據的準確性無法保證
運動監測設備的一個主要問題,便是所手機數據的準確性。即便是使用相同的動作、心率傳感器,不同品牌間設備的差異也是比較明顯的,這取決于不同的軟件算法。但遺憾的是,業界缺乏一個統一的衡量標準。
當然,如果用戶僅僅是為了減肥,監測熱量消耗,數據即便不太準確可能也沒有太大影響;但如果是一個心臟病患者想要使用心率胸帶或是智能手表監測心率、并將數據反饋給醫生作為治療參考數據,那么準確性便是關系到生命的重要數據,這些心率監測設備顯然需要一個權威的、統一的認證標準。
大部分產品仍是“自我安慰劑”
著名醫學專家DesSpence表示,大量基于健康監測的可穿戴產品仍是一種“自我安慰劑”,就好像一些自我檢測醫療設備,如血壓監測儀、艾滋監測試紙等等,礙于技術限制永遠無法達到專業醫療設備的準確性。他還專門指出“嬰兒胎心監測”類設備的不足,指責這種產品讓孕婦變得偏執、挑食,缺乏實際意義。
DesSpence表示,自檢設備互聯網化是一個好現象,但需要適當的監管,尤其是在廠商不斷夸大其醫療作用的情況下。遺憾的是,即便是如美國、英國等先進國家,食品藥品監管機構對于可穿戴設備認證和監管的進度仍比較緩慢,一方面,要考慮到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價值,不能過度嚴格傷害市場經濟;一方面,需要制定一個全新的、合適的標準,來權衡其醫療價值,要想實現這種平衡還需一定時日。
醫療可穿戴設備平臺化,形式大于內容
也有觀點認為,可穿戴設備形成的大數據將是智慧醫療的重要資源。基于大數據的移動醫療,其實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據的采集,通過一些醫療可穿戴設備完成;第二階段是數據分析與整合,如蘋果剛出的Healthkit移動醫療應用平臺,幫助用戶來整合數據;第三個階段是醫療服務,醫生通過這些設備得到的數據來進行診療服務。
所以很多擁有健康監測數據的醫療可穿戴設備廠商,就以硬件為入口,嘗試自己建設大數據平臺,或者找第三方平臺合作完善自己的服務,來幫助用戶提供醫療解決方案。
但是,提供了數據,有了平臺,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遠遠還沒有那么簡單,醫療可穿戴設備平臺化,更多時候是形式大于內容。要知道醫療是一個相當復雜的行業,包括醫院、醫生、醫藥企業等參與者,醫療技術又受環境、設備資源等的限制,要想解決醫療問題就要整合各方關系和資源,當然還有政府政策的限制和監管。雖然有一些綜合平臺,但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信息安全。用戶的健康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被可穿戴設備商采集后,再交給第三方平臺,這中間就會存在很大的信息安全問題,平臺能否保障用戶的信息安全就顯得格外重要。
而對醫療可穿戴企業來說,他們盈利的模式又相對缺乏,除了低價競爭收取用戶的設備費外,有的還可以從醫院、第三方平臺拿到很少分成,賺錢的很少,賠錢的不在少數。設備的都沒人買,更何談服務了。
醫療可穿戴設備極大地促進了移動醫療的發展,同時為消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又新鮮的體驗,可以為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但是醫療可穿戴設備也存在著市場混亂,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急需要用統一的行業標準來規范。2015年1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布了兩份關于互聯網伊麗莎白的指導草案。FDA詳細規定了低風險的平臺醫療健康產品的確定標準,并對醫療第三波配件的風險評估提出了基礎性建議。而目前中國還沒有這方面的標準出臺。如果能夠盡快出臺像美國類似的醫療可穿戴設備標準,將會很大的規范這一市場,從而促進移動醫療更快、更健康的發展。
同時,對于這些醫療可穿戴企業和相關移動醫療平臺來說,不僅要把著眼點放在產品上,更要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只有服務真正落地了,才能增加用戶粘性,讓用戶有長期使用的欲望,很好地滿足其醫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