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國制造,就像是一個跳級的插班生,既要補工業化、信息化的老課,又要上數字化、智能化的新課,可謂前有狼、后有虎。小編今天就帶您看看世界制造格局、工業4.0以及中國制造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世界制造格局
工信部將世界制造業大國,分成了三個陣營:
第一方陣: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以及相對完備的產業體系,實力雄厚;
第二方陣:日本和德國,擁有高新技術優勢,在智能制造和精密制造方面,優勢突出;
第三方陣:英國、法國、韓國,英國和法國在航天,醫療、高技術產業有優勢,而韓國則在電子產品領域優勢突出。
中國也處于第三方陣。原因是規模優勢,畢竟作為世界制造業份額最大的國家,不可能掉到第三方陣之外。但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制造業的技術方面,中國與英法和韓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排在第三方陣后的是以高速發展的新興國家為首第四方陣和以東南亞、非洲為代表的第五方陣,已經明顯處于全球產業鏈產業鏈的下端。
中國制造現狀
我國制造“大而不強”,與強國仍存在較大差距,最主要的問題表現在:
產業結構不合理:低水平下的結構性、地區性生產過剩,目前各類產業的普遍現象是集中程度低、成本高,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產品附加價值不高:我國企業大都采用貼牌生產方式,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即使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的產品,中國廠商也更多地處于組裝和制造環節,普遍未掌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關鍵技術依賴進口。
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2010年我國單位GDP能耗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且主要礦產資源的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鐵礦石等對外依存度均已超過50%。
成本優勢的喪失,使得在國際競爭中,“中國制造”最大的傳統優勢正在消失。而此時發達國家正在進行金融危機后的“再工業化”,通過制造業回歸、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在世界范圍內開展了一場全球制造業爭奪戰。
工業4.0趨勢
“工業4.0”將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德國政府所定義的德國工業4.0的內涵是一個核心、一張網絡、四大主題、三項集成:
一個核心:智能制造
一張網絡:信息物理系統(CPS)
四大主題: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智能服務
三項集成:縱向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集成
“2025規劃”誕生
中國版工業4.0規劃——《中國制造2025》(本文簡稱“2025規劃”)制定了九大戰略重點、十大突破領域。它并不同于一般的五年規劃,而是基于國內、國際產業大環境和發展規律制定的產業發展規劃。它的出臺主要源于三大背景:
成本因素:成本影響包括勞動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對企業的影響以及環境污染與資源消耗需要國家、社會付出的代價。
創新因素:受現代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以及各國制造業科技創新的影響。
競爭因素: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工業歸口和東南亞工業的崛起,激發我們必須誓死捍衛工業大國地位,并向工業強國進軍。
《中國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受到了德國“工業4.0”的影響,核心思路與“工業4.0”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中國制造2025》強調的一個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這也是“工業4.0”的核心思想;此外,《中國制造2025》中提及的作為智能制造基礎的信息物理系統(CPS),也是德國“工業4.0”所強調的核心概念。
“2025規劃”本質
《中國制造2025》戰略重心不是追趕發達國家,而是阻隔后發國家的挑戰。具體有三大戰略目標:
繼續加強與歐美國家的市場互補,同時在局部產業領域進行高端突破。當下雖有TPP,但是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市場,仍然是非常明顯的互補,此種優勢不能丟;
建立在金磚系國家中的相對競爭優勢,打垮其它幾大金磚國家與中國爭雄的野心;
建立對東南亞和非洲等第五世界的絕對競爭優勢,形成產業落差,建立產業互補。
所以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還是補課,補工業信息化的課。“互聯網+工業”將會促進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目標。
國務院在3月25日的常務會議時指出,中國正處于加快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之中,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堅實基礎,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
“2025規劃”未來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期行動綱領。在中國的未來長遠期規劃中,其實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就是今天的2025規劃;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
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