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制造業“互聯網+”、發展智能制造,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專題舉辦了“互聯網+”論壇“智能制造與轉型升級”議題。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實踐“互聯網+”戰略的重要路徑。論壇邀請了國家有關部門官員、國內外互聯網及智能制造領域專家以及大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互聯網環境下的智能制造發展之路。
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長李強發言如下:
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昨天上午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在這里隆重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上發表了重要的主旨演講,向全世界傳達了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也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發展成果將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未來,對于我們浙江來說更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去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一年以來,我們浙江大地上上演了許多精彩的互聯網故事,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成為了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成了浙江經濟的新基因,新亮點。放眼中國,同樣如此,一年間“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成了我們國家的國家戰略,經濟領域當中最活躍,最吸引人,最能讓人看到希望的那部分,幾乎都是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最近,央視黃金時段有一則廣告很能引起大家的關注,也很走紅,就是格力和京東兩位老總以卡通形象互訴“衷情”:“沒有互聯網,你會明珠黯淡”,“沒有先進制造業,你是空中樓閣”,最后兩位共同喊出“讓我們攜手,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從電視畫面來說確實“萌萌噠”。廣告的本意我認為并不是講智能制造,但是它讓我們感悟到當今的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是密切相關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我想到了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兩點感受,借這個機會與大家分享。
一、世界經濟進入彎道,全球制造業競爭升級,被“雙向擠壓”的中國制造需要尋找新動能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的格局深刻調整,進入一個整體速度放緩的“彎道”,全球制造業競爭升級,發達國家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發展中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的中國面臨著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向擠壓”。除了一些高科技的企業,大部分的制造業的老總對經濟新常態的最直接感受是:市場突然不領情了,日子并不那么好過。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的有關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今年1—10月份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工業利潤負增長是改革開放以來少有的。當然也有一些日子比較好過的,像浙江的海康威視,海爾去年的利潤增長就非常快,我想它們一定與互聯網有關,他們一定與智能制造有關,等會兒期待張瑞敏的精彩演講。
回望即將過去的2015年,有兩個經濟熱點事件與浙江相關聯:一是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去日本搶救馬桶蓋引起了關注,后來發現產地是杭州,最近又有報道說,研發團隊就是3個浙江人,平均年齡35歲。二是今年的“11·11”,阿里的天貓平臺一天的交易額高達912億,再創歷史新高。從這兩件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本判斷,不是需求沒有了,而是供給端出問題了。當國人在排長隊購買蘋果新產品、在日本搶購小家電、在新西蘭搶奶粉的時候,我相信我們這些無論是在政府部門工作還是在企業工作,與中國制造密切相關的人,臉是發燙的、心是發慌的。工業文明史是一部國家的興衰史,英國和美國就是在蒸汽機和以電氣化為代表的兩次工業革命崛起,在全球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今天,中國的機會是什么?我們浙江的機會是什么?我們在分析研究對比德國工業4.0、美國工業互聯網、日本再興戰略和新工業法國之后,我的腦海里跳出來三個關鍵詞,第一個詞就是“信息經濟”,第二個詞是“兩化融合”,第三個就是“智能制造”。我認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制造為趨勢的新工業革命是中國制造擺脫“雙向擠壓”的戰略機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的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中國工業經濟“彎道超車”的最佳路徑。在我看來,智能制造體現為互聯、集成、數據、智慧,是通過裝備智能化、設計數字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營銷服務網格化的實現,來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從而大幅度提高我們的生產力。
根據GE的測算,如果中國應用工業互聯網,工業企業能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能耗,他們的測算結果是到2030年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經濟增量,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浙江省在全國率先提出了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去年,省政府把信息經濟作為支撐未來發展的萬億級的大產業加以培育和推進,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建設。最近兩年來,我們省無論是信息技術產業還是互聯網應用都有了喜人的收獲。今年前3季度,浙江規上電子信息制造業新產品的產值率高達50%,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37%,信息服務業規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9%,信息經濟在整個浙江經濟板塊當中可謂一馬當先。
我們越來越清晰看到發展信息經濟、推進“兩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二、浙江的實踐表明,智能制造的中國之路,需要依靠市場力量,集聚高端要素,創新突破方式。與中國制造一樣,當前的浙江制造也是既面臨工業2.0、工業3.0的“補課”,又要在工業4.0“加課”這樣一個雙重任務。產業邁向中高端、經濟實現彎道超車的任務十分艱巨。對于二產比重仍然占46%的浙江來說,區域經濟要邁向中高端,制造業必須邁向中高端;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就必須先打造浙江制造升級版。
浙江發展智能制造有什么家底和比較優勢?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制造大省的基礎優勢。浙江制造業總體上還是比較發達,工業增加值、出口交貨值、總資產等指標均在全國前列,在全國532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浙江省有56種產量位于全國第一;中國制造500強企業當中,浙江占了約1/5。二是互聯網基因的放大優勢。浙江信息化指數和兩化融合指數均居全國前列。我們擁有全國最大的B2B、B2C、C2C交易平臺,擁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華三通信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和智能制造企業。三是龐大的創業創新群體的優勢。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盛產企業家,浙江又是百工之鄉,具有專注實業、專注制造的傳統。目前,全省注冊市場主體多達457萬家,也就是說,平均不到12個人就有一家市場主體,它們都是浙江制造創新的最龐大、最活躍的主角。浙江發展智能制造有什么家底和比較優勢?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制造大省的基礎優勢。浙江制造業總體上還是比較發達,工業增加值、出口交貨值、總資產等指標均在全國前列,在全國532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浙江省有56種產量位于全國第一;中國制造500強企業當中,浙江占了約1/5。二是互聯網基因的放大優勢。浙江信息化指數和兩化融合指數均居全國前列。我們擁有全國最大的B2B、B2C、C2C交易平臺,擁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視、華三通信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和智能制造企業。三是龐大的創業創新群體的優勢。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盛產企業家,浙江又是百工之鄉,具有專注實業、專注制造的傳統。目前,全省注冊市場主體多達457萬家,也就是說,平均不到12個人就有一家市場主體,它們都是浙江制造創新的最龐大、最活躍的主角。
那么,浙江如何探索智能制造?我們的做法是遵循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三個詞:“取勢、明道、優術”。取勢,就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搶抓互聯網時代到來的“時間窗口”,依托自身優勢搶先發展信息經濟;明道,就是把握規律,明晰戰略,準確理解“中國制造2025”的精髓,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并把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全方位推進產品、裝備、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優術,就是提升能力,解決問題,緊緊依靠市場力量、民營力量,強化制度供給和平臺創新,加速集聚高端要素,大膽創新突破方式,釋放出“傳統制造+互聯網+創業創新”的疊加優勢,力爭實現后來居上。
從浙江的初步探索來看,中國發展智能制造要突出三個問題:一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互聯網讓世界變成平的,產品、技術、人才和資本已經在全球流動。技術資源網絡化,創新活動生態化的特征非常明顯。關鍵是中國制造企業能不能在全球創新生態網絡識別、利用創新要素,主動參與創新并制造價值。現在,浙江已經有一批數字化工廠和智能化工程服務公司。更為關鍵的是,浙江有千萬浙商活躍在全球市場,他們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和敢為人先的精神,加速整合創新資源,他們現在或許是智能制造的“螞蟻雄兵”,但是我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成為一個個“森林之王”。
二、要集聚高端要素
人才是智能制造的關鍵,只有網絡技術、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全球高端人才云集,才能讓一個區域、一個省的智能制造突飛猛進。我記得有一本書叫《第二次工業革命》,其中有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創新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資源,他們能夠創造出新產品、新服務或新商業模式,正成為市場的主要支配力量。我贊同這個觀點,正因為如此,這些年浙江在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上不遺余力,我們以“店小二”作為要求來提升我們的政府服務,以“好山好水好空氣”作為目標推進環境整治,努力使浙江成為大家向往的宜居宜業宜創新的地方。
如今,跨領域、協同化、網絡化的創新平臺,正在重組傳統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浙江加快建設高新區、科技城等產業創新平臺,還鼓勵扶持企業創辦重點研究院,建設技術大市場。特別是今年,我們全省上下正式啟動建設“夢想小鎮”等100個特色小鎮,通稿特色產業集聚、文化旅游功能疊加,推動人才創業和產業升級。比如,杭州有一個云棲小鎮,阿里巴巴與富士康聯手打造了“淘富成真”平臺,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營銷平臺與設計、研發、供應鏈管理等優勢疊加,利用互聯網帶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讓創客點子與市場需求快速對接。這個小鎮開辦到現在半年的時間已經支持孵化了200多個創新項目。
三、要找到撬動點
浙江發展智能制造的撬動點就是“機器換人”。通過裝備升級、自動化改造、機器換人,兩年來帶動工業機器人使用量列全國第一,占全國的15%左右,規上工業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0%;今年1—11月份浙江全省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3%,占工業投資的比重前所未有的達到了76%。2013年,牛津大學曾經對美國702種工作進行了調查,他們預測未來10年—20年將有47%的員工肯定會被機器人取代,19%的員工有可能被取代。我想不僅是美國,中國同樣如此。隨著機器人的廣泛使用,智能工廠、無人車間的不斷涌現,中國必將迎來智能制造的一次新浪潮。我相信,智能制造一定會助力中國經濟“彎道超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