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國光伏市場發展非常迅猛,從2013年起,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市場容量快速增長。中國的光伏市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一些問題。下面談談中國當前光伏市場模型及限制因素。
中國當前光伏市場的基本模型:確認裝機地點,解決融資問題,進行光伏工程,完成并網驗收,發電收益運營,政府補貼結算。整個模型的核心依然是收益與風險的博弈。
1.確認裝機地點
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主要涉及到建筑物屋頂問題。
對于商用分布式光伏發電業務,存在工商屋頂產權不清晰,以及企業破產或效益不好拒交電費的風險。而民用分布式光伏業務不存在上述問題,但受制于前期投資較大,回收期較長,民眾的環保意識不強等因素,因此市場的啟動過程比較緩慢。
對于地面光伏發電,主要涉及到土地問題。
目前國家對于光伏征地沒有進行統一管理和有效引導,導致有些地方政府坐地起價,胡亂征稅,直接影響投資電站的收益,制約了光伏市場的發展;另外,在全國范圍內,光伏電站用地土地稅存在征收標準混亂,有的地方每平米不足一元,有的地區每平米十幾元不等,各地價格差異很大。
2.解決融資問題
最初光伏市場火爆,大家都想進入光伏行業分一杯羹,借助金融工具和杠桿,追求規模效應,從而進行投資賺錢,結果導致很多問題。現在經過反復地試錯、糾錯,市場開始慢慢地變得理性和成熟。
目前光伏融資主要需要依靠金融機構,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基金、信托等。以運行良好的電站資產作抵押,或資產證券化,都具有可行性。
如果自有資本進入,先開發規模適當的項目,首先實現穩定的現金流,然后在后續項目開發中增加項目規模和融資規模,漸進式放大資金杠桿比例,這樣可以將風險降至最低。
3.光伏電站工程
談到光伏電站工程,主要涉及三方面:設備質量、成本結構以及技術因素。
光伏電站設備主要包括光伏組件、逆變器、匯流箱、平衡系統、配件等,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光伏組件和逆變器。
設備質量最常見的問題:組件的質量問題包括熱斑、蝸牛紋及功率衰減等和光伏產品的電氣問題,比如:連接器發生熔斷、接線盒內部短路、熔化。另外,施工當中所存在問題,比如線槽進水和絕緣表層被破壞等。
關于光伏成本方面,只有成本降低,并且與傳統能源發電相比,顯示出競爭力,光伏市場才能實現規模化擴大發展。
另外,國內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雖然造成資源浪費,但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價格的合理性回歸,對價格的降落起到一定作用。
以近兩年為例,建設投資成本從過去的10-11元/瓦持續下降到目前7元/瓦左右,光伏設備、工程成本變得透明,并且成本下降趨勢清晰可見。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國內多晶硅產量為7.78萬噸,同比增加21.4%,均價同比卻下滑20%以上,超過電池組件的價格10~15%的降幅。
另外,來自美、韓、德三國的多晶硅的低價沖擊,今年前五個月累計進口均價為19.75美元/千克。
逆變器價格也出現下滑,IHS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集中式逆變器每瓦單價在0.20元-0.28元之間,而組串式逆變器的每瓦單價在0.40元-0.50元不等。
對于技術方面,太陽能發電能與煤發電競爭,關健在于提高光電轉換率的技術開發及規模化應用。光伏發電一直被詬病兩點:原材料即99.9999%純度的硅片成本昂貴,幾乎占生產成本的70%;以及生產造成大量四氯化硅,這對環境有污染很大。如果能夠從技術上解決這兩大問題,光伏發電就會成為真正的綠色能源。
另外,今年上半年中國光伏行業提出新的技術概念:1500V電壓。而目前電站及光伏組件、逆變器、匯流箱及線纜等都是基于直流端1000V的電壓要求設計和制造。1500V電壓技術成為新趨勢,可以節約平衡系統,從而達到降低系統成本。從技術方面,1500V電壓沒有瓶頸,但需要整個市場各個環節的配套發展,形成有效的生態系統。
4.并網驗收
對于集中式光伏發電而言,存在以下問題:由于新能源發電富集區域(例如甘肅、新疆等),電力市場規模小,導致光伏發電運輸、消納不太順暢,從而產生連鎖反應的并網問題。
為解決新能源的送出問題,國家也在積極興建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對于分布式發電而言,存在以下問題:分布式光伏發電對配電網電壓形態、網損、電壓閃變、諧波、短路電流、有功及無功潮流、電路元件的熱負荷、暫態穩定、動態穩定、頻率控制等方面特性會產生影響。
分布式的快速發展,對于電網的容納能力極具考驗,由于光伏發電受光照影響,尤其發電峰值時,接入電網的光伏電源可能使饋線負荷節點電壓被抬高,甚至超上限;另外,光伏發電注入功率會使配電網繼電保護范圍縮小,不能有效地保護整體線路,甚至在其他并聯分支故障時,引起繼電保護誤動作。對于光伏發電受光照情況影響而產生發電間歇性,可以通過前端的光伏發電預測系統,經過一定的算法,預先介入,進行調整。
隨著分布式光伏發電接入點增多,運維方面遭遇挑戰,當接入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配電網停電檢修時,如光伏電站孤島運行,向系統倒送電,會引起人身、設備安全事故。
5.發電收益運營
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而言:自發自用的消納比例非常關鍵,經過計算,自發自用比例超過70%,分布式發電才能有吸引力;如果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自發自用比例不高,光伏發電是虧錢的。目前傳統能源電價大約0.5元每千瓦時,加上補貼差不多0.9元每千瓦時。
對于集中式光伏發電而言:主要是受開發布局不合理、配套電網建設不同步等因素影響,導致光伏電站消納矛盾突出,存在棄光限電的風險。
2015年1~6月全國累計光伏發電量190億千瓦時,棄光電量約18億千瓦時,棄光率近10%。棄光主要發生在甘肅和新疆地區,甘肅省棄光電量11.4億千瓦時,棄光率28%,新疆棄光電量5.41億千瓦時,棄光率19%,對于光伏電站發生限電情況時,就意味著預期收益降低。例如:某地區配額只有60%,那么意味著剩下的40%的電量和收入就浪費掉;另一方面,國家補貼電費如果不能及時到賬,就會造成企業的財務成本較高,對現金流會產生影響。
6.政府補貼結算
2009年,財政部、能源局聯手推“金太陽”工程,實行“前端補貼”,國內光伏電站規模化起步,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電站建設和運行中的質量問題,無法保障光伏電站的整體效果,造成國家補貼被浪費等問題。
2013年光伏上網標桿電價出臺,按實際發電量進行補貼,光伏電站發展漸趨有序,形成實際發電量為王,不再以裝機容量作為計算口徑。
目前光伏電站補貼面臨兩個難題:資金缺口和補貼流程周期過長。
關于資金缺口問題,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的資金來源為兩部分:財政部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撥款基金(80億~100億元)和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進行基金擴容。
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從最初每度電只征收4厘,2012年增加到8厘,到2013年9月每度電再加7厘,征收標準提高到每度電1.5分,但是資金缺口依然巨大。
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介紹,現階段很難實現可再生能源補貼應收盡收,2014年應收補貼約為700億元,實際上繳400億元左右,征收上來的320億元。
關于補貼流程問題,光伏電站獲取補貼需從地方財政、價格、能源部門開始進行初審,最后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進行審批,審批完后進入目錄,中央財政再撥付至地方財政,企業拿到補貼的周期過長。
這兩個問題導致,如果光伏電站沒有及時拿到補貼,就會拖欠供應商貨款,供應商進一步擠壓上一級供應商,最后形成三角債務,對整個產業鏈產生不良影響。
綜上所述,中國當前的光伏市場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頂層設計需要進行有效引導,光伏行業需要進行自身梳理,逐漸形成良性的生態系統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