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醫療面臨困境,特別是在資本的裹足不前和政策對于灰色業務的打壓之下,互聯網醫院正成為找不到出路的互聯網醫療公司的下一個故事。暫且不論這個市場能否做大,是否能支撐當前這些公司的高估值(參見《中國遠程醫療特征:小規模、不確定性和區域性》),單就互聯網醫院目前本身的模式來看,其面臨的政策風險正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及時轉向,自身的風險性因素將制約其未來的哪怕小規模發展。
互聯網醫院的面臨的政策性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分級診療和藥品利益鏈
首先,從分級診療來看,這是政策近年力推的舉措,意圖降低三甲大型醫院的虹吸效應,從而減輕看病難和看病貴的現實問題。但分級診療本身也受到較多的質疑,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基層醫療機構過于薄弱,難以獲得病人的信任,也無法真正起到分流的作用。因此,政府近幾年來一直在推行很多強基層的舉措,包括基層與三甲的藥品目錄一致、第三方檢驗中心的推動、緊密型醫聯體的建立和基層醫生的培訓、醫生的多點執業政策落地、基層家庭醫生規范的明確等等。
對于互聯網醫療來說,借著分級診療的政策風向,大力發展遠程問診以解決基層當前面臨的優質醫生匱乏的困境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一方面,基層醫生可以和三甲醫院的醫生共同為病人提供服務,真正提供協同性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病人也無需多次奔波,特別是對那些住在鄉鎮的病人來說是個相對理想的問診方式。但是,描繪的圖景雖好,但在實際的模式推行中,部分互聯網醫院不僅不利于分級診療,反而是與分級診療的意圖背道而馳,加劇三甲醫院的虹吸效應。
中國的互聯網醫院是由廣東二院的網絡醫院率先推動,作為一家二流三甲,廣東二院發展互聯網醫院的動力更多的是來自擴張自身的業務。通過大規模的與藥店和基層醫療機構對接,廣東網絡醫院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主要還是解決一些小病,這樣很多病人就無需前往三甲就診了。如果遇到一些不能明確的疾病,還是希望病人前往醫院,從而帶動醫院總體業務量的擴張。因此,互聯網醫院從誕生開始就有著雙重的屬性,既推動了病人留在基層,又虹吸病人。
互聯網醫院的雙向作用在各個省份的落地是各有輕重的,比如某些網絡醫院構建的網上醫聯體是較為偏向分級診療的,也強調了基層在互聯網醫院上的角色,而某些互聯網醫院則更多的偏向于虹吸病人,因為其主要強調了專家資源,主要的作用是方便專家篩選病人,在其中并沒有基層的位置。所以,偏向虹吸病人的互聯網醫院將是未來政策風險較大的模式,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
其次,藥品利益鏈的問題。現在很多醫藥電商和藥企將互聯網醫院視為新的處方通道,目前互聯網醫院的藥品獲取主要來自合作的藥店和醫藥電商。在表面上來看,處方已經流出醫院,難以追尋,也就切斷了從醫療到產品的利益鏈條。但事實上,目前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醫院都是只與指定的藥店或醫藥電商進行合作,這就將利益鏈條從院內搭建到了院外。(參見《互聯網醫院亟待監管》)
以藥養醫的問題是行業痼疾,也是政府在過去幾年所力圖解決的問題,但作為新生的互聯網醫院卻依舊延續了之前的問題而沒有試圖去解決問題,這在未來也有可能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從而面臨較大的挑戰。當然,互聯網醫院這么做也確是不得已,在醫生診費仍過低的情況下,互聯網醫院要盈利就必須借助藥品,這就推動了各方在藥品收益上的分成,但也就面臨著監管上的風險。
總體來看,互聯網醫院的政策風險非常明確,雖然目前并未受到沖擊,但并不代表未來不會。而且,政策風險的時間節點無法估算,很多時候都是偶發性事件引起的,這對于互聯網醫院來說始終是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