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IFA 2017上發布了華為首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其消費者BG CEO余承東在主題演講中提出“Mobile AI=On-Device AI + Cloud AI“,人工智能在未來終端上的實現必須通過端云協同,而近期有消息指華為可能會將云業務獨立成為三大BG(運營商業務BG、企業業務BG以及消費者業務BG)之后的第4大業務。
華為在行業內以“狼性”著稱,更有人認為它如果想做某一個行業,那么就沒有它做不成功的,在通信設備行業做成全球行業第一,在智能手機行業做到國產第一和全球第三,在服務器行業做到了全球第三(今年一季度在出貨量方面),而華為云本是華為企業業務旗下的一個部分,不過由于其看到云業務的巨大前景將其獨立出來也是有可能的。
華為在行業內以“狼性”著稱,更有人認為它如果想做某一個行業,那么就沒有它做不成功的,在通信設備行業做成全球行業第一,在智能手機行業做到國產第一和全球第三,在服務器行業做到了全球第三(今年一季度在出貨量方面),而華為云本是華為企業業務旗下的一個部分,不過由于其看到云業務的巨大前景將其獨立出來也是有可能的。
在國內市場,BAT的云業務居于領先地位,這是因為它們依托于搜索、電商、社交用戶、視頻等業務積累了龐大的數據,以這些數據建立起它們的云業務基礎,從而贏得了領先的優勢。
對于華為來說,如何獲取龐大的數據顯然是一個問題,而作為其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企業來說累積的龐大手機用戶數顯然可以帶來巨量的數據資源,近期其與騰訊就微信用戶的數據發生的爭執或許就是一個苗頭,而引入人工智能芯片可以為它進行初始的數據加工,并為云業務提供更有用處的基礎數據。
對于華為的手機用戶來說,單靠擁有人工智能的芯片帶來的人工智能顯然有限,以居于人工智能領先地位的谷歌來說我們只是看到AlphaGo在與李世石進行圍棋大賽所顯露出來的巨大能力,而在其背后是谷歌強大的云數據計算中心提供了強大的計算能力作為支撐,華為的手機要給用戶提供讓人驚訝的人工智能當然也要求華為云提供支撐。
如果華為的智能手機能擁有更強的人工智能也將有助于它贏得對競爭對手的優勢,它所希望挑戰的三星和蘋果也在不斷增強自己智能手機上的人工智能,三星有Bixby人工智能助手,蘋果早已推出具有人工智能的Siri,華為手機當然也需要為它的手機引入人工智能以與這兩個強大的競爭者進行競爭。
不過華為顯然有更宏大的戰略,今年初華為企業云升級為華為云,人員擴充到2000人,業務也進一步擴展到公有云。只是就目前來說,BAT有較明確的戰略,而華為云由于以硬件業務起家似乎尚未找到其云業務的發展方向,只是華為向來是在發現了機會后就會迅速下手,夯實基礎,然后在找到發展方向之后就會集中資源猛攻,而在智能手機芯片上引入人工智能或許就為了給其云業務提供糧食以壯大云業務的實力。
當然華為在智能手機芯片上引入人工智能,也不排除其未來將人工智能引入其服務器芯片,華為去年已發布了基于ARM授權開發的自主服務器架構,而人工智能專用芯片目前僅有谷歌開發的TPU并且已證明了這種專用芯片所擁有的強大性能優勢,谷歌開發TPU給NVIDIA和Intel這些芯片企業已造成一定的壓力。
華為在智能手機芯片上引入人工智能可能只是一小步,而它卻牽涉到整個公司宏大的戰略,只有到了其真正揭盅的那天才能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