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華為發布新旗艦P20系列,其中P20 Pro首創徠卡后置三攝,震驚業界,整體水準領先一兩個時代。
華為和徠卡首次合作是2016年初的P9,迄今已經走過整整兩年、誕生了P9系列、Mate 9系列、P10系列、Mate 10系列、P20系列五代產品,每一代都有驚人的飛躍。
一個是來自于中國的年輕高科技企業,一個是典型的德國百年老店,華為和徠卡,到底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華為手機戰略與業務發展部部長李昌竹今天特意撰寫長文,深度揭秘了華為與徠卡合作幕后的故事。這里華為略加調整,呈現給大家。
華為認為,在數字時代,這個世界的本質并沒有改變,手機照相成像原理、光學設計和圖像質量控制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華為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手機復制膠片時代那些偉大的照片,讓手機拍攝的照片也有“情感”和“思想”。
經過一番研究,華為決定去和這個產業中最頂尖的公司溝通一下,它的名字叫Leica(徠卡)。
為什么是徠卡?
在攝影愛好者心目中,徠卡是一個高山仰止的傳奇,不僅僅是因為奧斯卡·巴納克在1914年手工制造出第一臺用35mm電影膠片的徠卡原型機Ur-Leica,這臺現代便攜式相機的雛形,更是因為一百年來,徠卡相機一直保持著卓越的品質,有多少攝影師用徠卡相機留下了寶貴的瞬間。
從羅伯特卡帕的“士兵之死”到時代廣場的“勝利之吻”,從周恩來總理半身坐像到拳王阿里的出拳照片,徠卡相機始終忠實地記錄著歷史。
徠卡相機有著出色的光學系統。徠卡鏡片的生產工藝非常復雜,除了獨特的配料之外,為了讓內部應力達到均衡,甚至要花上數月的時間,讓光學玻璃的溫度逐步降低到可以加工的溫度。
徠卡所在的小鎮Wetzlar,號稱歐洲的“光學硅谷”,一代又一代的光學專家在這里潛心研究,改進設計。
用徠卡相機拍出的照片,圖像銳利,色彩飽和,大氣沉穩,被攝主體和背景有可分離的立體感,因為鏡頭的解析力高,圖像的過渡層次豐富,有一種特殊的油潤感。
經過百年的發展,徠卡形成了其獨特的產品文化。徠卡相機從不會讓使用者失望,每一個細節都琢磨到極致。徠卡相機是專業技術的象征,是藝術創作的保證,是攝影師敏銳觀察力的延伸。當然由于其高昂的價格,徠卡也是奢侈品的代名詞。
使用徠卡相機是追求一種品位、一種文化,徠卡是為人一輩子而造的相機。
喬布斯在iPhone 4發布會上曾經這樣說:毫無疑問,iPhone 4是其做過的最精密和最漂亮的產品,它就像一臺漂亮的老式徠卡相機。
一見面就有了化學反應
華為第一次拜訪徠卡,是在2014年的夏天。早在2013年底,華為通過郵件和徠卡溝通,表達希望合作的意愿,被禮貌地回絕了。后來又經過幾次郵件的溝通,徠卡終于同意見面。
見面是從參觀開始的。2014年是徠卡的百年紀念,公司也搬進了剛落成的總部??偛繌目罩锌聪袷且粋€“8”和“0”的組合,象征著徠卡的兩個主要業務:望遠鏡和照相機。
徠卡新總部的大廳,是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小型博物館,常年有攝影師的作品展覽。
在這里,李昌竹第一次近距離地觀賞徠卡的全系列相機,第一次發現原來“這些照片”都是用徠卡相機拍的,也是在這里第一次知道了徠卡M Monochrome,那臺著名的只能拍黑白照片的數碼相機。
一樓大廳和后面的工廠相連,參觀者可以透過玻璃窗,觀看后面的鏡頭生產和組裝產線。
第一次見面,雙方介紹了各自公司的情況,徠卡CEO專門抽出了20分鐘來聽華為的介紹。雙方約定,各自向高層匯報情況,并推動下一次見面。
其實徠卡內部也頗不平靜。雖然每年的銷售還在平穩增長,雖然還保持著優厚的利潤,但徠卡的高層也在思考:徠卡的使命是將優質的圖像帶給消費者,面對著越來越多的照片圖像來自于智能手機的今天,徠卡如何把它的百年積累應用在智能手機上。
為此,它需要一個戰略合作伙伴,有相似的文化、愿景、實干的精神、極致的技術。
一個是來自于中國的年輕高科技企業,一個是典型的德國百年老店,一見面便對上了眼,產生了化學反應。
雙方高層也互動起來,徠卡CEO專門從德國飛到上海,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當面敲定細節以加速談判進程。
經過幾輪的深入溝通和評估,雙方最后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如何提升鏡頭模組的良率?
合作一開始雙方就成立了技術專家組,分別由徠卡的Dr.Weiler和華為終端的Dr.Yi領導,主要的工作方向是光學設計和圖像質量。
手機雖小,五臟俱全。除了尺寸小一點,手機拍照機構的每個部分都和數碼相機相對應。
但手機的光學設計,有著天然的限制:塑料鏡頭的光學素質距離光學鏡片有差距;由于尺寸的限制,傳統光學鏡頭的設計經驗可能無法完全繼承;鏡頭模組的加工難度較大,必須考慮生產的良率、量產和成本。
光學系統的設計在高中低各個頻段達到均衡,才能保證圖像的細節、層次和輪廓的品質,同時徠卡專家在鏡頭的鬼影和炫光指標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鬼影和炫光是指在有較強的光線進入到鏡頭里,因為在鏡片間多次反射,從而在視野中形成了像骷髏頭一樣的影子(鬼影)和點狀的光斑(炫光)。
絕大多數情況下,鬼影和炫光的影響要通過光學系統的設計,盡可能降到最低。
當徠卡把他們的測試方法介紹給華為的專家和華為的供應商時,華為的人都驚呆了,因為徠卡測試鬼影和炫光用的光源相當于投影機的光源,比華為平時用的測試光源強了幾十倍,只有在這種極端的強光源下,才能徹底暴露鏡頭在鬼影和炫光上的缺陷。
徠卡堅持把徠卡鏡頭的測試標準用在手機鏡頭測試,因為這是優秀圖像的基礎。
一開始的試制良率結果是令人崩潰的,每做出100組鏡片,最后只能出品不超過10套符合要求的雙鏡頭模組。
徠卡的專家團隊多次和華為一起拜訪生產廠家,一起討論改進方案,充分發揮他們在光學系統設計和生產上的經驗,指導華為如何調整鏡片形狀和間隔,如何考慮周邊系統對光學部分的影響。
在大家夜以繼日的努力下,良率在不斷提升,終于在預定的截止日前,達到了量產的標準。
試產時的每一批次鏡頭,都要拍攝大量樣張做評測。有一次,徠卡專家針對一批和某TOP品牌手機的對比樣張,給出了熱情洋溢的評測結果,認為鏡頭的素質已經達到業界一流的水準。
P9/P9 Plus的鏡頭是真正徠卡品質的鏡頭,屬于SUMMARIT系列(光圈2.2-2.5)。大家可以試一下,用手機對著一個強光源拍照,可以發現很少鬼影和炫光,光暈柔和,稍加調整,就可以拍出不錯的“吃光”作品。
如何拍出有“徠卡味兒”的照片?
華為負責圖像質量的專家發現,雖然雙方在客觀評估圖像質量的測試儀器和平臺是一樣的,但徠卡使用的測試標準要高很多。
比如,用來測試色彩還原的色卡,華為一般要求準確還原幾十個色塊就不錯了,徠卡的標準是140個色塊的準確還原。
要達到徠卡的標準,對手機的器件、ISP算法以及后處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像質量的測試包括顏色、對焦、紋理、噪聲、畸變、動態等很多個維度,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同時,對圖像的評測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部分。客觀的指標是可量化可重復的,主觀的評測主要是針對有代表性的場景。
華為研發多媒體部有一個專門的圖像評測團隊,光是有代表性的固定場景就有100多種,還有隨機的場景。
圖像測評團隊每天不僅要拍大量的樣片,還會接收大量的Beta測試圖片,分析問題。
評測團隊的幾位同事,幾乎不分晝夜地工作,不管華為在美國還是歐洲傳回有問題的樣片,他們都能第一時間答復,澄清問題,反饋解決方案。
2016年1月到2月間,李昌竹每天都拿著P9樣機拍照,在每次升級后都能感覺到照片質量的進步,在一步步向著“徠卡味兒”靠攏。
徠卡加持P9的誕生
2016年4月3日,英國倫敦,華為向來自全球的數百家媒體超過1500名記者發布了P9/P9 Plus,和徠卡聯合研發的雙鏡頭拍照系統,成為發布會最大的亮點和關注點。
發布會上,華為邀請了4位國際頂級攝影師,向觀眾展示了他們用P9拍攝的照片,并分享了使用P9拍照的心得。
4月15日,在上海,華為向中國的消費者發布了P9產品,徠卡的高層以及CEO都參加了發布會并致辭。
P9的雙鏡頭中有一顆是純黑白感光器件,不僅承擔著雙目深度圖計算、細節捕捉、輔助降噪等功能,而且還可以作為單獨的攝像頭,拍攝純黑白照片。
徠卡一百多年黑白影像的調校功力,不僅用在了徠卡M Monochrome上,也用在了P9身上。
另外,P9通過雙鏡頭以及激光測距,能夠獲得圖像的深度圖,這就使得通過算法調整焦點和景深成為可能。雖然是算法模擬,但其細膩柔和的焦外虛化效果,很好地烘托了被攝主體。
P9的操作和UI(用戶界面)也是華為和徠卡的設計師一起設計,很多操控菜單和徠卡M系列是一樣的,字體也和徠卡一樣,甚至按快門的聲音都是按照徠卡M相機來調校的。
李昌竹指出,華為與徠卡真正突破的,不僅僅是技術,而是從手機拍照到手機攝影的升華,是從影像捕捉到情感表達的跨越。華為和徠卡的合作帶給用戶的是,有溫度的影像故事,有情感的自我表達,有情懷的人文互動。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用戶在情感上達到共鳴,始終是華為追求的目標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