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在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國內外不時出現“中國將在AI領域趕超美國”的聲音。近日,多家外媒紛紛以“中國的AI實力只有美國一半”的標題來對比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水平。
中國專家表示,美中在AI領域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沒有報告所說的那么大。中國人口眾多,數據量足夠大,所以中國AI應用在數據分析上面是有優勢的,未來,這將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一份由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教授杰佛里·丁撰寫的名為“解讀中國的人工智能夢——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領先世界戰略的背景、組成部分、能力和后果”的報告構建了一項人工智能潛力指數(AIPI),該指數主要考察4項基本指標:硬件、數據、研究與算法以及人工智能的商業化,通過對各項指標進行量化,最終中國的AIPI指數為17分,而美國為33分。
報告封面
4項基本指標分析中美AI差距
硬件方面,報告提到半導體和芯片兩個子項。在半導體產量上,中國僅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而美國為50%。在芯片生產方面,尤其是芯片領域中有著高性能、高效率的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芯片生產商的融資情況上,來自美國的FPGA生產商一共獲得1.925億美元投資,占全世界融資額的42.4%,而中國同行僅獲得3440萬美元的投資,占7.6%。中國硬件遠不及美國。這就給人工智能的發展帶來瓶頸,中國只能依靠進口和收購來提升AI硬件實力,但這可能會遭到美國和歐盟的更多審查和限制。
在算法合研究方面,2017年,中國的人才庫中有3.9萬余人研究人工智能,不到美國超過7.8萬研究人員的一半。中國科研人員目前能夠迅速重現目前最先進的算法,并發布大量研究成果,但在尖端創新方面仍有差距。而且雖然中國的論文和專利數量較多,但在被引用和使用數量上,不但不及美國,還落后于英國,這說明中國的研究影響力不足。
在商業生態系統方面,中國位居世界第二,但得分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在全球所有人工智能企業中,美國公司占到42%,中國公司占23%;有競爭力的新興人工智能公司方面,美國有39家,中國只有3家。從2012年至2017年7月,在全部79件人工智能企業收購案中,66家被美國公司收購,只有3家被中國公司收購。
在中國唯一占優勢的“數據”方面,報告認為中國的“絕對優勢”來源于“隱私保護不足”,中國科技巨頭收集大量數據,而且“中國公司與政府機構共享數據是很尋常的”。該報告還指出,盡管中國掌握的數據總量很大,但中國的“數據保護主義”使中國的互聯網成為一個封閉的生態。臉書和谷歌缺席中國市場,使得微信和微博得以受益。如果說數據是AI發展中的一項稀缺資源,中國政府可以對公司和研究機構“壟斷”這種資源。另一方面,如果其他國家在各種平臺之間開放數據共享,就將會在全球數據互聯中受益,但中國會被排除在外。
美知名智庫看好中國AI發展前景
長期關注AI相關領域發展的中關村雙創服務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楊興義5月1日表示,美中在AI領域確實存在一定差距,在某些關鍵領域,比如芯片、半導體等方面,中國和美國差距比較大,這一點我們無可否認。但差距是否有報告所說的那么大,他不完全認同。報告作者選取的要素、標準是否全面,也值得商榷。以數據為例,報告中提到,中國的數據不具備代表性,這點不盡然。時下人工智能采用大量數據進行分析,有很多東西是共通的,比如醫療方面的大數據,中國有很多公司把AI技術廣泛應用于醫療行業。“雖然人種有差異,但中國人口眾多,數據量足夠大,所以中國AI應用在數據分析上面是有優勢的,未來,這將對全人類做出巨大貢獻。”
楊興義認為,從投資角度看,不管是從行業的投資還是初創公司的投資,該報告的數據都不太全面。中國在這方面的跨國并購和對初創企業投資的速度近年來也在加速,從國家到地方到民營機構,都非常看重對有技術含量的AI公司的投入,這塊的力度會越來越大。在商業化領域,中國的落地能力較強,如圖像識別在中國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了,而在美國反而比較滯后。“但有一點我們要承認,在基礎理論的創新部分,中國和美國存在較大差距,今后應該由國家層面牽頭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與研發力度。”
另據人民網報道,近日,美國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副主席達雷爾 ·韋斯特和該學會主席約翰·艾倫聯合發布研究報告《人工智能如何改變世界》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具有良好前景。報告援引普華永道的研究稱,到2030年,人工智能將給全球經濟帶來15.7萬億美元產出,其中7萬億美元將來自中國,高居全球第一。排在第二位的北美地區預計將實現3.7萬億美元的人工智能產出。研究分析稱,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進步同政府設定的相應發展規劃和巨大投入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