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場資訊公司PV InfoLink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的最新太陽能光伏組件出貨量排名,中國制造商繼續主導全球市場,單晶硅組件出貨量急劇增加。總體而言,PV InfoLink預測2018年的總光伏需求為83吉瓦。
PV InfoLink透露,晶科能源在全球模塊出貨量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上半年出貨量達到4.8吉瓦,其次是晶澳太陽能和隆基太陽能。
隨著其單一產品的快速升級,隆基太陽能在2018年上半年從第七位攀升至第三位。它也是國內出貨量最高的中國公司,其次是協鑫和晶科能源。
PV InfoLink表示,盡管上半年模塊需求約45吉瓦,但是在5·31政策之后,中國市場的需求將減少約20吉瓦。
在電池方面,中國公司通威和愛子占據了前兩位。2017年,愛子新增了數千兆瓦的產能,同時通威的電池容量正在大幅擴張,這意味著這兩家公司可能仍將成為太陽能電池的領導者。
臺灣地區的電池制造商今年大部分時間都在減產,只有臺灣茂迪 (Motech)出現在前5強。然而,NSP,Gintech和Solartech即將合并的新公司很可能躋身前5強。
此外,印度25%的保障稅可能導致國內市場需求減少,而對于歐洲市場的需求在9月3日預計的最低進口價格(MIP)決定中仍然不明朗。
另一方面,貿易戰也影響到全球和美國的工業。考慮到所有這些不利因素,PV InfoLink已將其太陽能光伏總需求前景下調至83吉瓦。
該機構還透露,市場集中度正在增長。據估計,前十大制造商的出貨量將占總需求的67%左右,遠高于去年的55%。
受益于更好的性價比,單晶產品逐漸獲得認可和普及,現已廣泛應用于中國內陸市場。這種趨勢正在其他地區蔓延。隨著單體電池和模塊的價格下降,基于單晶技術的光伏產品預計將占據總市場的47%左右,而2017年僅為28%。預計幾年后,這一目標將增長至60%左右。
然而,PV InfoLink表示,由于缺乏強有力的政策鼓勵,在2018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二季度之間,整個光伏市場將處于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