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小米公司進行技術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從持有專利類型角度看,小米更加重視發明專利,而實用新型專利持有量較少。例如2016和2017年小米的發明專利申請量占比分別約為91.1%和85.9%,這一懸殊比例是極為罕見的。
這一特點或與小米的研發主攻方向有關。小米的技術研發重點放在操作系統(IPC分類號G06F、H04L等,下述同為IPC分類)和無線通信應用層(H04M、H04W、H04N等)技術方面,而這更適合作為發明專利的保護客體。小米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領域多涉及污水處理(C02F)、分離裝置(B01D)和研磨切割裝置(A47J)等方面,但這與其主營產品的相關性不強,相應的申請和授權量占比很低。
一般認為,與實用新型專利相比,發明專利的實質審查標準嚴、審核周期長,且保護范圍廣,其數量更能反映出一個企業的技術實力。這也通常被理解為發明專利價值更高,那么擁有更多發明專利的企業其無形資產價值也更大,其實不然。
發明還是實用新型,這是一個問題。
囿于專利制度設計的特點,權利申請人必須在時效和保護力度間尋找恰當平衡。對于通信技術領域來說,技術更新速度之快與發明專利審核周期之長是存在矛盾的,即專利授權速度不能滿足技術快速迭代需求。
對小米所代表的此類需求主體來說,若要盡快獲得專利權,又需爭取發明專利的保護,可就同一技術方案同時進行實用新型和發明申請。實用新型審核快、授權易,有助于技術方案盡快得到保護,在競爭中搶占先機。從技術保護策略的角度看,僅從發明專利數量多就推斷企業知產戰略收效顯著是片面的。
二、人機交互是看家本領,但硬件和通信短板或是隱患
智能手機是小米的核心產品,也是小米互聯網生態的入口。在智能手機相關技術中,小米在移動終端應用和人機交互等方面的技術持有量占比較大,尤其是人機交互是小米的技術強項。
值得一提的是,聲學技術一直是通信領域的重點研發方向,小米在該技術研發走在前列。小米不僅在傳統的增強話音,通話降噪等方面進行技術研發和相應布局,還將聲學引入人機交互的優勢領域,該類技術專利的產出有助于具有優質用戶體驗的產品走向市場。
同時,小米在設計智能硬件的專利量較少,這可能是受小米將硬件產品作為導流互聯網業務的戰略影響。小米的主要競爭對手華為、中興等公司持有可抗衡國際競爭對手的3G、4G和5G相關核心技術,相形之下,小米還需加強通信協議領域方面的技術專利布局。
三、知產攻守道,小米爬出泥潭的法寶
作為偏重技術創新的頭部創業公司,小米天然具有高風險基因,而知識產權風險將進一步加劇其商業壓力。著眼當下,小米在專利布局方面的部分缺位可能會成為小米的新困局,但發揮專利布局方面的既有優勢卻也可能成為小米的競爭利器。
如何憑借這把雙刃劍脫身泥潭?重視知識產權體系建設、規劃和保護,明晰主營產品的技術專利布局狀態,重視產品和技術的這條生命線,才能化解知識產權風險,強化知識產權優勢。如果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一樣輝煌,那么上市后的小米依然勢不可擋。
聲明
本文由方象知產研究院原創,申請轉載請關注我院獲取聯系方式,我院保留追究侵權行為的權利。
本文僅以學術交流目的對特定問題進行探討,分析結論不代表對特定主體的消極評價。任何行業的發展走勢均受到多重復雜因素影響,本文對特定行業的發展預測不應視為對具體投資行為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