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已經可以自動生成以假亂真的人像照片“忽悠”人類了。憑借“對抗神經網絡”,人工智能從“學習”和“識別”進化到了“創造”。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志東將此技術與深度卷積神經網絡、AlphaGo并稱為人工智能的三大發展。當然,基于大數據和大計算的人工智能也存在著“先天不足”,至少在理解和“舉一反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個頗為無聊的國外網站最近火了。
這一名為“此人不存在”(ThisPersonDoesNotExist)的網站沒有任何界面設計,輸入網址后顯示的只有一張人像大頭照。新奇之處就在于,每次打開或刷新頁面,顯示的照片都不同,并且都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照片。
換言之,所有照片都是隨機“生成”的,而其背后正是人工智能的支撐??梢钥闯?,人工智能已經從“學習”和“識別”,開始進化到“想象”和“創造”。從網站上的照片來看,不僅實現了無限“生成”,而且還生成得不錯——人物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同人種、不同角度、不同表情,甚至還有眼鏡和佩飾,可謂以假亂真。
事實上,賦予人工智能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正是被《MIT科技評論》評為2018十大科技突破之一的“對抗神經網絡”。
據《MIT科技評論》介紹,“對抗”是指兩個神經網絡使用同一個數據集進行訓練。其中一個神經網絡叫生成網絡(the generator),它的任務就是依照所見過的圖片來生成新的圖片,而另外那個神經網絡叫判別網絡(the discriminator),它的任務則是判斷它所見得圖片是否與訓練時的圖片相似。
慢慢地,生成網絡創造圖片的能力會強到無法被判別網絡識破的程度。經過訓練的生成網絡學會了識別并創造看起來十分真實的圖片。這項技術已成為過去10年最具潛力的人工智能突破,幫助機器產生可以“忽悠”人類的成果。
生成式對抗網絡“創造”出的人像(現實中不存在此人)具有十足“迷惑性”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樣的“生成”還不限于圖像。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志東近日在上?!皬埥?019未來產業峰會”上提到:“兩個卷積神經網絡通過相互對抗,生成超分辨率真實感的原創圖像、聲音、3D物體或自然時序數據,這給AI帶來一種類似于人類的想象力。”